【摘要】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高職院校具有其特殊身份,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職業教育,如何體現其職業性,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將通過模擬職場來分析在學生管理過程中職業素質養成過程。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教育;職場情境
一、構建模擬職場的必要性
(1)中華英才網日做了一個調查:“作為剛踏入職場的大學生,你認為用人單位招聘時提出的什么條件最讓人無法接受?”,這個調查共吸引了8630名畢業生參與。結果如下:
63.7%的畢業生不約而同選擇了無法忍受“要求有工作經驗”這一項。由此可見,工作經驗已經成為了許多畢業生就業的一大瓶頸。(2)“騰訊-麥可思2012屆大學畢業生流向月度跟蹤調查”以2012屆大學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從2011年9月開始直至畢業前夕,對其進行跟蹤調查,實時了解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與進一步發展計劃。騰訊——麥可思調查研究發現,從2011年9月23日到2012年3月21日,被調查的2012屆已簽約畢業生與未簽約畢業生相比,前者“有專業相關實習”的比例(67%)高于后者(49%)。由此可見,有專業相關實習經歷的畢業生在求職時更具優勢。從上述的幾項調查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職場經驗已經成為企業挑選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成為畢業生求職的一大優勢。
二、構建模擬職場的途徑
(1)以職業實踐型社團為載體的學生組織管理模式。職業實踐型學生社團是教育改革探索進程中特有的產物,是源于對大學的本質尤其是對高職教育特點的不斷探索之后的深刻理解。是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教育和崗位培訓,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重要課堂,是學生“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的重要平臺。高職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努力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這五個要素。學生社團的發展建設進程中,突出社團的職業對應性,即社團的屬性在社會上需有相應的職業,讓參與其中的學生在社團實踐活動中獲得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職業實踐型學生社團已經超越了一般僅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成部分的特質。(2)以“工廠化生產過程”教學為載體的學生課堂教學模式?!秶鴦赵宏P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構建以“工廠化生產過程”教學為載體的學生課堂教學模式即改變原來傳統的以課本、課程、課堂為載體的教學模式,而是以目前企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以企業“工廠化生產過程”為主線,從頭至尾的以企業需求為基準,進行課程設置,把企業需要學生所要具備的能力,分解到生產全過程。
三、模擬職場學生職業素養體現
(1)設置職業化的具體崗位。在職業實踐型學生社團的組建及以“工廠化生產過程”教學為載體的學生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改變以前的傳統管理模式,職業時間型社團在組建過程中,從上至下構建全員全景的模擬,把原本的設置改變成企業的從經理到部門負責人再到具體員工的崗位設置。(2)建立職業化的崗位標準。崗位標準是對在崗人員所規定的工作要求和任職條件,是對不同崗位人員應具有素質的綜合要求,是衡量職工是否具備上崗任職資格的依據。(3)營造職業化的職場環境。第一,標準化的作休制度,建立上下班制度,工作時間、休假時間。第二,職業化的工作著裝,從著裝上首先要求職業化。第三,企業化的工作模式,從語言到行為舉止、工作態度、工作狀態要求盡可能的全景化模擬。第四,雙重化得管理考核模式,一方面以學生身份要求必須做到大學生的必備條件,另外一方面從企業對員工的考核制度對進行參與職場模擬的學生進行企業化的考核,做到雙重身份的兼顧。
參考文獻
[1]中華英才網.http://content.chinahr.com/Article(32288)ArticleInfo
.view
[2]孫偉強.以工廠化辦學的理念 做實校企合作辦學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