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從建國初就力爭成為世界大國,歷屆政府也在尼赫魯思想指導下積極追尋大國夢。軍事發展一直是印度大國戰略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特別是近年來,印度不斷加大軍費投入,維持龐大常備兵力,并且試圖借力印度洋推行海洋戰略來加速實現其大國夢。然而欲速則不達,印度欲借助加速發展軍力來實現其大國夢的戰略仍面臨著諸多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關鍵詞】大國戰略;軍費增加;軍購;海洋戰略
一、印度推行大國戰略、謀求大國地位的原因
(一)個人層次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在印度獨立之前就為本國發展制定了宏偉藍圖: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銷聲匿跡,不能允許中間地位。追求大國地位成為了印度獨立之后尼赫魯的外交思想核心,并且歷屆政府都將其延續下來,將印度打造成為世界大國作為其不懈努力予以追求的戰略目標。
(二)國家層次
印度歷史上是一個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燦爛的文化,但也同樣飽受了殖民侵略的創傷,曾遭受英國兩個世紀殘酷的殖民統治與掠奪,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成為一個大國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國家早在當時就已成為印度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也在此后的廣大民眾以及印度獨立之后的歷屆領導人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從而成為其大國夢的歷史淵源及心理基礎。
此外,從1991年印度開始實施經濟改革以來,其經濟一直持續增長,經濟增長名列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遠勝于南亞其他國家,這也為其在新世紀追求大國夢奠定了經濟基礎。
(三)國際層次
印度獨立正逢冷戰時期,尼赫魯提出不結盟的國策,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激烈對抗中間游刃有余,為印度贏得了國際聲譽。但受到美巴聯盟的牽制,印度的大國夢一度難以施展。冷戰的結束后,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大國勢力從南亞退出,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一家獨大。同時,由于印度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優勢,受到美俄大國爭相拉攏,印度利用這一契機為其大國戰略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大國戰略之中的印度軍事戰略
在印度爭取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戰略中,強大的軍事實力一直是其至關重要的一環。獨立初的印度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環境恢復和發展本國經濟。于是,尼赫魯在國際舞臺上高舉“和平”大旗,但中印戰爭的失敗和三次印巴戰爭,使得印度將“和平觀”轉向了“現實主義”。印度相信國家的真正實力和自信在于軍事上的優勢和技術上的先進。1995年,印度制定了國防建設計劃,全面提高軍隊的現代化水平,2015 年前進入“世界一等軍事強國”之列。本世紀初,印度調整了其國家安全戰略,明確提出21 世紀初爭當世界軍事大國的目標,鞏固在西亞的既得利益,積極爭當世界軍事強國。
(一)軍費的巨額投入
為了實現軍事強國的夢想,印度不顧財政年度預算赤字的存在,連年增加軍費預算開支。從表一可以看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軍費開支一直居高不下,1998年已增至100億美元;而2010~2011年度則已高達32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2012~2013年度則預算的增幅達到17%。
(二)大筆軍購,試圖買出“軍事強國”
印度為了加快實現軍事強國的夢想,其大筆的國防預算經費都投向了海外軍購。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2012年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7年至2011年,印度軍火采購量已占到全球的10%,比前一個5年增加38%,總額高達126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并成為武器進口來源最多的國家。2012年印度仍是最大武器進口國,約為94億美元,2012~2016年將達514億美元。
俄羅斯一直是印度軍火進口的主要國家,2011年據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評估:俄羅斯占到印度武器和軍事技術進口總額的80%,提供給印度的產品總額約為73.4億美元,造成印度對俄羅斯武器的嚴重依賴。為了打破這種武器進口過于單一的局面,印度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歐美國家,2010年印度政府就宣布在2016年前投入1100億美元用于購買高技術武器裝備后,就以一擲千金的豪情先后簽下一系列軍購大單。這其中就包括花費40億美元購買美國10架C-17“環球霸王”運輸機,以及100多億美元購買法國126架“陣風”戰斗機。
今年3月新德里舉行的“武器裝備展覽會”上,印度國防部又拋出了50億美元武器大單,彌補了印度空軍無遠程作戰能力的空白。印度軍購可謂左右逢源,涉及國家之多,數額之大,裝備之先進,品種之齊全,力圖力圖用重金“買”出一個軍事現代化。
(三)維持龐大的常備兵力
幾十年來,印度苦心經營,發展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打造了一支陸、海、空三軍現役總兵力由獨立初的30萬人到現在133萬人的現代化軍隊。其中陸軍常備兵力110萬人,海軍兵力5.5萬人(150艘戰艦),空軍17萬人(包括海軍戰機在內的作戰飛機760架)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比,印度的陸軍兵力僅次于中國,位居第二;海軍兵力位居第六(次于美俄中英法);空軍兵力位居第四(次于美俄中)。成功構建了核威懾戰略體系,形成以正規軍為主、以準軍事部隊和后備力量為輔的龐大的武裝力量體系,取得了事實上的核大國地位。
(四)試圖借力印度洋來實現“大國夢”
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三面環海,擁有7500多公里海岸線,東瀕臨孟加拉灣,西接阿拉伯海,除了掌控兩個交通要道要道還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理想的地理位置使其堪稱為海權國。“海權之父”馬漢曾說過:“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在印度洋上見分曉。”
長期以來,印度視印度洋為命運之洋、未來之洋,并竭力將其變為印度之洋。上世紀70年代,印度陸軍發展具一定規模時,開始將戰略目標轉向海洋。2004年印度海軍就提出了“遠洋進攻”戰略,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強大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
然而要真正控制印度洋,實行遠洋戰略,必須具備三艘航母,一艘部署在東部孟加拉灣,一艘部署在西部阿拉伯海,第三艘部署在印度洋作為機動力量以便快速支援。帶著揮之不去的航母情結,印度采取了外購、改造和自主研發三管齊下的方法,計劃在2015年前擁有一個由至少三艘航母組成的航母戰斗群。印度海軍目前唯一在役的航母是從英國買來的“維蘭特”號,2004年同俄羅斯簽訂協議接手俄退役航母,但是俄方至今未交付,改裝費用還漲了一倍多。此外,印度也進行了自行研制了“維克蘭特”號,2011年底首次下水。2009年7月印度首艘國產“殲敵者”號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也正式下水,標志著印度實現了海陸空三位一體核計劃,成為第六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一系列努力使得目前印度海軍的行動范圍已經超過了3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經印度洋,擴展至孟加拉灣,在建艦艇和潛艇共計34艘,從裝備數量來看,印度海軍目前已經具有很強的海上和空中機動作戰能力。
為了進一步維護其南亞海上軍事強國的地位,印度仍然在海軍建設方面繼續加大投入,據估計2008年~2013年印度在現代化海軍現代化領域投入約400億美元。未來15年內,印度通過這些采購項目,海軍綜合實力將躋身到世界前三名。印度海軍還提出其最新海上戰略:打造海軍的“投射力量”為新德里的外交政策和國家目標提供支持,準備在其海岸線上建立基層防務體系。
三、印度軍事大國戰略在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雖然印度積極發展軍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卻仍有不少問題。第一,左右逢源、四面八方花重金買世界高尖端武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自主研發的動力;第二,依賴國外進口巨額打造本國軍事裝備使得平均自給率為30%左右,遠遠低于其它軍事強國,容易造成國家政策上受制于人,使得國家安全沒有保障;第三,印度進口的武器來源眾多,現役武器為“萬國牌”,型號不一,自主消化、吸收都需要長時間的過程。而且后勤技術保障難以實現統一維護、保養;第四,未來信息化戰爭是體系作戰,沒有哪個國家能憑借一件武器打贏一場戰爭,而是取決于整個體系的先進性。印度目前的裝備單件比較先進。但這些裝備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體系各不相同,要想整合形成系統,難度很大。
印度從建國至今,一直向著美好的大國夢發展,軍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然而,不惜血本地砸重金從海外購買武器從表面看短期內提高了軍隊現代化水平,卻不能從實際上提高軍隊實力,真正的軍事大國并不是靠錢財買來的,要成為一個有實力的世界大國需要有堅實的基礎和一個發展的過程,其大國戰略的實現還需要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文豐.印度大國戰略評析.羅祖棟.印度的對外影響力[J].南亞研究季刊.1999(2)
[2]王鵬,王榮新.巨額軍購襯出印度強軍勃勃雄心[N].中國青年報.2012-03-30
[3]費昭珣.邁向“一等軍事強國”的印度與中印軍事關系[J].南亞研究季刊.2006(3)
[4]張威.印度海洋戰略析論[J].東南亞南亞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