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著8億多的農民。而作為這8億多農民健康的“守門人”,中國的鄉村醫生卻少的可憐,村醫空白村的數量越來越多。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鄉村醫生的平均年齡已經在60歲以上。這說明鄉村醫生即將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局面。本文從分析目前我國鄉村醫生短缺的主要原因入手,并就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鄉村醫生;現狀;經濟收入;養老保險;建議
鄉村醫生最初的名字叫“赤腳醫生”,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由于當時農村衛生條件極其惡劣,各種疾病肆意流行,在嚴重缺少藥品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提出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赤腳醫生,他們半農半醫,一根針、一把草治病,曾和農村三級衛生網、合作醫療制度并稱為我國農村衛生的“三大支柱”。
作為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的網底,鄉村醫生是村級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他們正肩負著廣大農村居民衛生防疫、常見病診治等各項任務。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醫生”這個隊伍的人越來越少。
一、我國鄉村醫生短缺的現狀
村級醫療機構是農村常見病、多發病治療的重要場所,鄉村醫生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他們既耕田種地,又擔負著8億農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重任。然而,2009 年底,全國農業人口8.83億,59.9萬個行政村,村衛生室63.3萬個,村衛生室衛生人員數125.4萬,其中鄉村醫生99.5萬(占79.3%),平均每村鄉村醫生1.66人,平均每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1.13人。
2009年,山西省新增加的“村醫空白村”高達2000多個。老村醫退了,年輕村醫沒有補充進來。而正規醫學院畢業生極少到村衛生室工作,不少鄉村醫生一旦取得了相關學歷或執業資格,就會離開農村。而目前我國的鄉村醫生的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這也表示鄉村醫生隊伍將會面臨著后繼乏人的狀況。
二、鄉村醫生短缺的原因
(一)鄉村醫生經濟收入微薄
鄉村醫生的收入水平很低,平均每個月1000元左右。這個1000元里面已經包括了政府的補助。如果跟外出打工的農民比,他們的收入比技工,如電焊工等都要低,大致跟普工,比如磚瓦工等差不多。
鄉村醫生經濟收入包括醫療收入和農業收入,其中醫療收入又主要包括村醫務室的業務收入和當地政府對鄉村醫生的補助。從鄉村醫生收入結構來看,醫療收入(醫療服務收入和藥品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政府的補助卻微乎其微。而近些年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明顯增多,在村里看病的人越來越少,鄉村醫生的收入更顯得捉襟見肘。同時由于“藥品零差價”、“新農合制度”等制度的推行,使得鄉村醫生的醫療收入越來越少。鄉村醫生的收入不穩定,導致其積極性受挫,對提高自身素質的主動性也不強。由于這些現實擺在眼前,使得有些年輕的鄉村醫生不得不放棄這一行業。而由于經濟收入的微薄,這使得鄉村醫生行業沒有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其中。
(二)鄉村醫生的“特殊身份”
鄉村醫生是什么?鄉村醫生是農民,目前鄉村醫生有逾100萬人,他們來自于農村,是農民身份。而且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拿到國家的職業醫師資格或職業助理醫師資格。我國的很多政策是按照行業、身份來制定。
村醫的根本問題就在于他的身份始終沒有改變,仍然是農民。雖然他們做著醫生的工作,但并不屬于600萬國家衛生技術人員,是另類。國家對醫療機構及其人員的一些政策,鄉鎮衛生院有份,但村衛生室及村醫就沒份。鄉鎮衛生院的醫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其職稱可以往上升,但村醫干一輩子還是村醫,沒有職稱。由于不能享受到國家衛生技術人員的待遇,這也使得人們更不愿意走入到鄉村醫生這個行列中來。
(三)大部分鄉村醫生沒有養老保險
目前,只有上海、北京、江蘇等地初步建立了鄉村醫生養老保險制度,多數地區尚未建立鄉村醫生養老保險制度,相關研究顯示,鄉村醫生僅有2.54%的人有養老保險,97.46%的人沒有,“老無所養”問題嚴重。鄉村醫生年齡在55 歲以上的占總數的18.63%以上,他們現在很多人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是退休之后生活還是沒有保障。
在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中,鄉村醫生同其他農民一樣,也是在自愿原則下參保,以自助為主,以縣為單位進行統籌。中東部地區某些縣實施了這種農村養老保險,但現行農村養老保險的籌資水平不高,返還額度低。而鄉村醫生收入微薄,限制了他們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錢“預存”養老。作為“赤腳醫生”,到老了連“雙鞋”都穿不上,這更使得這個行業的人員越來越少,而人們亦不會選擇這個職業。
(四)人們的城鄉偏見
雖然當前國家提出“建設新農村”的戰略目標,而在事實上,人們并不愿意去農村工作,對于生活在城市的人,首先,農村的基礎設施滯后,跟不上城市人生活的節奏,比如,交通不便、通信不發達、水電設施不完善,這對于習慣了城市生活生活的人來說難以接受。其次而言,農村的生活方式很多都需要體力來完成,對于習慣了城市少于運動,體力脆弱的人而言是根本無法承受的。而對于曾經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他們都有走出去的心切,光宗耀祖的心理很強,他們認為走不出山村,就很難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鄉村醫生每日進行衛生服務的平均時間為8.5個小時,高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的每天工作時間。對于鄉村醫生這樣全年沒有休息日的職業,人們更加不會考慮。
三、緩解鄉村醫生短缺的建議
(一)加強醫學生文化教育,培養專業鄉村醫生
政府應該建立一系列引導和鼓勵醫學類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服務的政策。通過改變醫學教育體系,從而選擇、培訓和分派更多愿意去農村行醫的衛生專業人員,這是補救鄉村醫生短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美國一些州推出了農村醫生培訓項目。而聯邦政府贊助的醫學項目中,大多是都面向農村的。我國可以借鑒美國這些政策。通過委托培養和定向培養的方式為農村地區培養鄉村醫生,生源可以來自農村本地,亦可向全社會征集。并且,對于委托培養和定向培養鄉村醫生的課程,政府可以采取印度縮減本科醫學課程的方式,短時間內為缺少醫生的地區培養有技能、會看病的全科醫生。
(二)合理的保障鄉村醫生的收入,解決鄉村醫生“特殊身份”
為了穩定農村貧困地區鄉村醫生隊伍,政府應充分了解到鄉村醫生的收入來源,加大對于鄉村衛生所的投入,首先政府應該提高農村貧困地區鄉村醫生的收入和待遇,根據當地經濟水平,確保鄉村醫生的政府補助的發放。
其次政府要嚴格檢查,逐步將合格的村衛生室加入到新農合的范圍內。
再次,政府對村衛生所一些設備等“硬件”系統給予補助。另外可以分步實施藥品零差率制度,同時參照教育系統將鄉村老師納入為國家干部,可將鄉村醫生納入到當地事業單位編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農村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工作。
(三)建立合理的鄉村醫生養老保險
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各地根據地區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管理模式等因素,選擇適合的養老模式,細化各級政府、機構和個人的分擔比例,“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很多地區也可以結合“新農保”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問題,但政府應采取措施使其養老保障水平應該高于一般農民,如與其服務年限相結合,以體現其對衛生事業發展的貢獻和當前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中承擔的重要任務。經濟較好的地區,可將鄉村醫生納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這樣使得鄉村醫生的待遇更一步的提高。
(四)提高鄉村醫生業務素質,加強農村建設
各級衛生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鄉村醫生繼續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鄉村醫生繼續教育管理機構的建設。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建立鄉村醫生繼續教育領導小組,強化繼續教育機構的管理職能。
完善其管理規章制度,使其規范化、常態化;加強繼續教育質量管理。建立鄉村醫生繼續教育檔案,作為回訪和培訓質量檢查的材料來源和依據,全面提升繼續教育質量監管力度。
另外,政府要加大力度對農村的建設,鼓勵企業“下鄉”,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減少農村外出打工的人數。隨著鄉村醫生的業務水平提高、農村人口的相對穩定,鄉村醫生的收入會更加穩定,就會減少鄉村醫生的“流失”。同樣也會有更多的人會流入到鄉村醫生的隊伍中來。
四、結語
鄉村醫生作為醫療部門最底層的一個編外醫療單位,他們的作用是任何一級正式的醫療部門都無法取代的。鄉村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的關系是親情、友情、還有鄉情。他們對于患者身體的健康狀況、心里狀態、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都了如指掌,能夠及時的發現他們的身體健康的任何異常情況,隨時對他們的健康、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康復進行指導,調整和康復治療,這也是各醫院所不能做到的。村醫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全科醫生,是農民健康的“守門人”。因此,壯大鄉村醫生隊伍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任苒.中國鄉村醫生的發展與作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5)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3]朱宏,徐剛,高健.江西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險對策研究[J].農業考古.2009(4):317~320
[4]遲小小,周令.印度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及啟示[J].醫學與哲學.2011,32(12)
[5]史甲奇,賈紅英,高鴿.我國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0,32(1)
[6]任苒,田疆,張光鵬,李曉燕.中國鄉村醫生隊伍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
[7]董宏進.加強干部隊伍建設[J].企業導報.2009(7):137
[8]王番寧.鄉村醫生繼續教育對策[J].經營與管理.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