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碳減排”與發展經濟的雙重壓力,大力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選擇。本文分析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低碳經濟;對策
一、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是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全球氣候變暖促使人類進入“低碳經濟”時代,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對“碳減排”與發展經濟的雙重壓力,聯合國氣候峰會后,我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將承受更大壓力。但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階段,再加上人口和就業壓力,保增長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因此我國“高投入、高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短期內暫時難以改變,“節能減排”必須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改變我國不合理的能源結構,降低高碳能源在能源整體結構中的比重,也就是必須采用低碳燃料或者無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可再生能源恰恰在這一方面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必須尋找一種替代能源,特別是清潔的、低碳的替代能源,這種能源就是可再生能源。應該說,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是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
二、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現狀與問題
(1)我國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大規模發展的資源基礎,風能資源總量約為7~12億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4~2.4萬億千瓦時;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的面積占國土面積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17000億噸標煤的能量;當前可利用生物質資源約2.9億噸,主要是農業有機廢棄物;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總量約為6億千瓦左右,水能技術可開發量至少也在5億千瓦以上,年可提供電量2.5萬億千瓦時。(2)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我國是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政府一直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大興水利發電,三門峽、葛洲壩都是享譽世界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而自上世紀80年代,風電、太陽能、現代生物質能等技術應用和產業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穩步發展。目前,我國的小水電、太陽能熱水器、小風電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發展已經處于世界前列。2009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產量達到了400萬千瓦以上,占到全球的40%以上。據悉,國家能源局正在牽頭制定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從目前的信息看來,預計到2020年,風電裝機有望達1.5億千瓦,核電裝機7500萬千瓦,光伏發電20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前景廣闊。(3)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障礙。一是缺乏統一的管理,管理力量不足。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管理處于較分散狀態,有些地方又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可再生能源管理機構面臨職能缺失和管理真空問題,如電監會始終缺乏價格、準入等核心管理手段。可再生能源管理機構的人員配置較少,中央政府僅有幾十人專司能源管理之責,專業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人員更是嚴重短缺,與可再生能源的戰略性地位、日趨嚴峻的能源供應形勢以及可再生能源覆蓋的領域極其不相稱。二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推廣與普及還面臨諸多障礙。比如水電利用方面,我國的水電建設技術雖然非常成熟,但面臨著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等重大的制約因素;太陽能發電方面,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仍然很高,我國光伏發電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 年代,但目前我國的太陽能資源還遠遠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究其原因,除了光伏發電技術本身的限制之外,最主要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過高,幾乎比煤電還要高出10倍;風力發電方面,風電技術雖然進步很快,但風電介入電網過程中,現有的電網技術和管理模式成為制約風電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生物質能的利用也面臨著資源分散和季節性的矛盾,等等。三是社會公眾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由于可再生能源資源評價、技術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等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支撐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體系,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夠,導致公眾的認可度有待提高,影響了可再生能源的進一步推廣和深層次應用。
三、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的對策
(1)建立可再生能源統一管理機構。要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管理體制,整合能源管理相關部門的職能,建立統一的、強有力的能源管理專門機構,在能源部下設專門的獨立性較強的全國可再生能源管理機構,總攬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和管理權力,統籌規劃,引導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工作。(2)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的相關立法保障。與可再生能源的特點及其發展相適應,我國要進一步致力于以立法來促進和保障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國的《電力法》、《節約能源法》、《農業法》、《水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有關于可再生能源的規定。2005年我國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確立了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為了進一步修繕該法律,國務院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積極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能源法的研究起草工作。但是,還需要出臺配套的法規、規章、技術規范和相應的發展規劃。目前亟待出臺《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細則》和各地方政府關于貫徹《可再生能源法》的地方性法規。(3)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讓低碳經濟和可再生能源的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經濟的發展和低碳社會的建立與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公眾的大力支持。政府應充分利用媒體資源,運用多種手段宣傳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義,大力倡導和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確評估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環境及社會價值;清晰認識可再生能源的特點,充分估計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4)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推廣普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技術。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加大對可再生能源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對具備創新優勢的科研單位給予重點扶持,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實行產學研聯合,加速可再生能源開發科研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推廣普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技術。(5)完善各種配套政策措施。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要建立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要求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規劃協調機制、補貼機制、市場監管機制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機制,還要實施可再生能源與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的政策,完善移民安置、土地利用和生態保護配套政策。把可再生能源發展同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把可再生能源產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重點加以扶持、引導和管理,逐步提高相關產業的整體水平和市場競爭力。(6)培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場。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場會拉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要通過宣傳和消費補貼對消費者進行有效的消費引導,逐漸培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場。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消費者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使用化石能源的消費者征收碳稅,以此來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場的形成。對于能源生產與供應企業,要進行政策引導,要盡快出臺鼓勵政策,鼓勵大型能源、電力企業必須購買一定數量的可再生能源產品;要求電力公司所發電中必須有一定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等。對新能源設備購買者、新能源電力的用戶、采用新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的建筑開發商、推廣及應用新能源技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參考文獻
[1]李萌.中國低碳經濟中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10(4)
[2]牛麗賢,張壽庭.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