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調以預防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來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發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內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判斷一個單位內部管理是否完善、規范、高效,是否容易產生漏洞、滋生舞弊行為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內控制度;不健全;規范措施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內部控制制度,能夠保證資產的安全性與完整性,達到權利制衡的目的,使整個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加強內控制度的建設與創新,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一、影響內控制度建立與健全的主要因素
(1)認識不足,人員任用不規范。制定內部控制制度,主要是為了加強會計崗位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從而提高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建立內控制度會造成工作上手續繁瑣、程序復雜,影響工作效率,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另外,在用人機制上的不完備、不科學,使財務人員配備要求不高,造成會計人員結構不合理、人員素質偏低,不能滿足會計工作需要。(2)內審制度不完善。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單位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的內部審計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有的單位管理人員不重視內部審計,簡單認為審計就是查賬或是內部審計工作與單位管理效益沒有直接的關系,僅憑經驗、慣例辦事,缺乏對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的正確認識,將內部審計的剛性和嚴肅性忽視。有的單位是沒有建立規范的內審制度,對如何審,審后如何處理,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甚至部分單位根本就沒有內審部門。所以,不僅會計核算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而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也不能實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3)外部監督不到位。雖然我國已建立了包括政府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外部監督體系,但是由于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信息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甚至監督弱化問題嚴重,導致監督效果不甚理想。從外部環境來說,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不只是一個單位自身的事情,還應當是一項社會工程。目前,財政、審計部門大多只對單位財政資金的運用是否合法、合規進行重點監督,較少對被審計單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以及執行效果的檢查;社會公眾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監督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不知如何參與監督;從業的注冊會計師可能會以效益為重而迎合單位的意圖出具審計報告,也存在著消極監督的現象。
二、加強內控制度建設的途徑
(1)提高認識,規范用人機制。要充分認識內控制度是單位改善管理、健全各項制度的客觀要求,是衡量一個單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行政事業單位在制定內控制度時,單位負責人應樹立“第一責任主體”意識,從根本上重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使單位上下共同執行內部控制要求,從而推動內部控制的良性發展。各單位應建立會計人員持證上崗制度,財會人員應及時更新財會知識,增強財經法紀觀念,嚴格執行《會計法》賦予的內部監督權,找準失控環節,明確自控重點,規范核算各項財務收支。對不符合條件但已在會計崗位上工作的,著力加強職業培訓,達到持證上崗的要求。(2)建立、健全內審體系。針對內審體系不健全產生的不良后果,一定要確保內審制度的貫徹落實。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僅靠各部門和相關人員的自主執行而無制度保障是不行的,必須強化責任追究,確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究。在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僅是改善管理、健全各項制度的客觀要求,更是衡量一個單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加強內部監督制約的有效手段。內部審計通過審查和評價內部控制是否健全與有效,評價相關部門和人員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情況,監督其充分、有效地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做到不相容崗位分離、嚴格支出審批、資產處置、采購等環節的審批手續,充分發揮出單位內部審計在管理中應有的作用,保障本單位的財務管理正常、有序進行。(3)強化外部監督。財政部門應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組織和指導,將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制度建設作為會計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找出單位管理上的漏洞,改變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形同虛設的局面,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有效執行與日臻完善。
另外,單位可以采取內、外結合的方法加大內控制度執行的監督力度,可以聘請中介機構與內審相結合對本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實施情況進行評價,針對控制的薄弱環節、平時容易出現控制缺陷的環節或不易發現的重大缺陷,及時提出整改意見,有效堵塞漏洞,避免重大制度缺失帶來的不良后果,為本單位規范、持續有效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