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會計財務制度的重大改革之后,新的會計財務工作開始向著法制化、標準化嚴格的道路上發展,在此之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我也清楚的看到,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開始逐漸呈現,并漸漸凸顯,這已經變成我國目前嚴重一個重要問題。會計信息可以反映出單位和整個國家經濟秩序的質量,因而其失真會影響到單位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是會計核算的最終產品,是企業內部管理部門和企業外部有關方面(包括投資人、債權人、政府部門等)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信息失真會直接影響到企事業單位中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有必要有效的分析會計信息失真其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一些手段加來防范會計信息失真,這對于維護和促進企事業單位的自身良性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國會計業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1.我國會計法規的不完善。在我國企事業單位進行會計核算,都是遵從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等相關的會計法規。由于各種的原因,導致了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存在著一些缺陷。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不完善,給當下的企業單位非法運用這一漏洞,操縱所得的利潤提供了空間。綜上,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不完善主要的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會計法規制定政策的可選擇性。第二,會計評估價值的主觀性。第三,會計法規制定之后的“滯后性”。
2.我國當下企事業單位業績評價的不科學。我國企事業單位中科學的業績評價體系應該既關注企業業績指標的結果,也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長期以來,我國對于企事業單位的業績評價只重于對企業在一定的期間所產生的經營成果來進行考核,忽視了其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而,不少企事業單位為了能夠使考核指標達標,就以犧牲未來的企業利益而一味的迎合監督部門對指標的要求。因為這種不科學的業績評價體系,最終導致了我國企事業單位短視的經濟活動行為,這也必然會伴隨著會計造假、企業違規交易等一系列違規行為的發生,企業提供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也就大打折扣,失去了其應有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我國會計監督體系不健全。我國對于會計中的信息質量安全所采取的監督一般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監督。內部監督主要是由國家的內部審計部門通過執法手段來實行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在內部審計的部門監督一直無法正常的發揮其應有的職能。首先,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對于內部審計持有排斥的態度,他們認為內部審計是一種通過企業自身對于國家實施的微觀方面的經濟監督,這種監督對于國家的審計有著實質上的差別,從而對內部審計產生了不認可和不支持的態度;其次,由于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中審計人員受雇于所在單位,并沒能真正起到獨立地進行內部監督的職能,常常受制于單位的領導,而對于單位之中所產生的各種財務問題有意忽略,沒有發揮應有的監督職責。而財政、稅務、審計、會計師事務所等外部監督力量,是外部的獨立機構,雖然可以有效的進行監督,但是這些機構在管理上沒能統一聯合,各自監管在家部分,對于企業所產生的財務等違規問題,產生了一個每個機構誰都可以過問,也誰都不可以問的怪圈,無法從整體上去有效的發揮機構的監督職能。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會計信息的失真會帶來長期的經濟損失,而且這種經濟損失往往是難于彌補的,這使得我國對于會計信息的使用產生了困惑以及擔憂,也給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帶來了相當大的隱患和危害,這些問題的危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假的計信息會驅逐真的會計信息,企業的經營者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夸大經營業績的效果。這樣一來,會形成全行業企業平均業績出現一種虛假的上浮,從而使得企業中的會計信息真實度下降。原本某些企業的經營業績良好,且企業提供的是真實的會計信息,可能會由于行業的造價會計信息而被劣質企業所淘汰;對于靠虛假會計信息而得名的企業,其賬面上的業績利潤很可能會高于行業的平均業績而得以很好的運營。這樣,會出現“檸檬效應”,最終,會產生假會計信息驅逐真會計信息的現象。
2.會計信息的傳遞錯誤,會從微觀方面對于經濟產生誤導,會計信息的誤導會影響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包含投資、融資、利益分配的決策、計劃或控制等。而從企業運營的宏觀角度來看,會計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企業錯誤的對于社會經濟政策的判斷,并涉及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這回給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會計問題。
3.會計信息的失真會導致經濟犯罪活動的日益猖獗,從
而危害企業和社會的發展,使犯罪分子獲得非法利益的掩體來實行其犯罪。由于會計信息的失真導致了灰色收入提升,以及企業亂攤成本,偷逃稅款,利潤截留,企業領導等亂搞小金庫等,這不僅會縱容企業單位的腐敗行為,給貪污腐化、行賄受賄等違法行為提供了環境;而且也會使得整個社會風氣敗壞,從而增加了社會中財務會計風險產生的不穩定因素。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1.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自身存在許多的漏洞和缺陷,這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主要原因,因而應當對于我國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經行修訂和完善。第一,在制定我國的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時,應當確定會計科目的內容,盡量減少會計科目中的不確定性。給出對于會計準則中模糊的定義于精確的解釋,如果某一定義可能會產生多種理解,應對各種可能的理解進行較為詳細準確的闡述,來有效的避免準則中某些詞語對于使用者所造成誤解。第二,應盡量減少會計準則中選擇性的會計程序和方法,盡量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范圍。雖然,我國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應當給予企業比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但是對于有效的控制會計信息的失真,應當對于這種選擇權的范圍進行縮小,以改善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第三,應適時的根據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發展來相應的補充修訂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失真和缺位。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會不斷出現,這就需要對會計準則做出及時進行補充修訂,以減少在對準則外會計事項進行確認和計量時由于無章可循而帶來的隨機性。
2.健全和強化我國的審計監督機制。審計的是監督跨級失真的有效途徑,也是根治會計信息失真的基礎。在我國,真個會計審計制度包括內部審計、政府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的自我監督的一個職能部門,它的監督職能是有限的,因而并不能代表國家和其他政府機構對于企業和企業管理者進行的監督,所以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主要還是由政府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兩個方面來實施。第一,注冊會計師審計方面。要進一步更好的健全和完善注冊會計師監督機制,使注冊會計師能在日常的審計中保持一個獨立地位從而發揮其公正的審計職能,按照法規來開展審計業務;同時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個人道德水平,提升注冊會計師的自身業務素質,提高監督質量,減少因注冊會計師的人為原因而產生的會計信息失真。第二,政府機關進行審計方面。中國現行的政府審計管理體制實行的是“雙軌制”。即在業務上,屬于行業實行垂直管理,人事制度和領導干部的任用均由地方政府來進行安排,對于審計所產生的經費則來源于地方財政。這種管理體制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使審計依附于地方的財政,無法做到真正的獨立性、也無法客觀、公正的對于企業等賬目進行審計。因此,應對政府審計體制進行改革,改革政府審計方法,提升政府對于審計質量把控,強化其政府會計監督職能。
參 考 文 獻
[1]蔡寶福.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06(5)
[2]葛志興.會計信息失真成因與治理淺析[J].財政監督.2010(2)
[3]金盛華.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5
[4]邵曉鈴.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之探討[J].企業導報.2009(2):121
[5]吳曉軍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失真及對策探討[J].財政監督.2009(10)
[6]熊振華.會計心理學[J].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