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解和掌握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審計證據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審計理論學習者和審計實務工作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本文進行如下探討,以便更好的描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審計證據
一、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
審計重要性,是審計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對審計重要性的定義是:“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實際上,審計重要性可以理解為可容忍錯報或漏報的最高界限,超過這個界限的錯、漏報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這一界限的錯、漏報是可以接受的。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這里,審計風險實質上是關于審計意見的評判,而審計意見恰當與否,又同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息息相關。在審計活動中,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成相互作用的反向關系。這種關系對審計人員將要執行的審計程序的時間、性質、范圍有著直接影響。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就越高。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審計風險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在對重要性水平進行初步判斷時,應當考慮審計風險這一因素。《獨立審計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ll條就指出了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斷時,應當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慮“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評估的結果”,如果內部控制越差,評估的審計風險越高,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就應越低;反之,如果內部控制行之有效,審計風險綜合評估水平較低,則重要性水平可以確定得高一些。因此審計人員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綜合考慮各種因數,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二、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審計過程中必須運用審計重要性原則。其運用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編制審計計劃時對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評估,以便確定擬執行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借以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二是在評價審計結果時,對重要性作出判斷,以便確定已執行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借以保證審計工作質量。顯然,無論是在審計活動開始之前,還是在審計活動結束之后,運用審計重要性原則都是為了解決審計程序問題。而審計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又涉及到審計證據的問題。所謂審計證據,是指審計人員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這里,審計證據不僅僅是指證據本身的內容、形式、數量、質量問題,還涉及到如何收集證據、怎樣運用證據等相關方面。
由于審計重要性是一種可容忍錯報或漏報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小,這就要求執行越充分的審計程序,從而獲取越多的審計證據;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大,則可執行有限的審計程序,從而所需要的審計證據就可以少些。由此可見,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關系。
三、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由于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關系,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也成反向關系,“負負為正”,因此可以推定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成正向關系。根據這一關系,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其對審計風險的評估,來確定審計證據的需要數量,以達到證據充分性和適當性的要求。如果審計人員初步估計的審計風險水平較高,說明審計對象較為復雜,審計的內容也較為廣泛,審計人員發表恰當審計意見的難度就大,失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時審計人員就要實施越詳細的實質性測試程序,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便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如果評估的審計風險水平較低,則審計人員只需要執行有限的審計程序,收集較少的審計證據。綜上所述,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審計證據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集中體現在相互制約或者相互影響。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活動中應當把這三個因素看作是一個整體來全面考慮,同時兼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取得較好的審計效果。
參 考 文 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準則指南[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審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3]吳秋生.審計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1)
[4]淺析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及審計證據的關系[J].現代審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