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環境與能源,面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約束,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技術資源,以及國外資源等方面的有利因素,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發展不斷發展。同時,在不同區域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應充分考慮當地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做到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環境與能源;區域經濟;經濟發展
陜西地處中國西部,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和經濟轉型時期,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由于影響可持續發展的諸多矛盾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我省生態環境的透支日益嚴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致使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一、陜西省能源、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現狀
(1)能源方面。2011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239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9%,但經濟增長的資源消耗總量為24382.54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4個百分點,其中原油26259.56萬噸,原煤26259.56萬噸,天然氣167.07億立方米,發電量804.95億千瓦小時。由于電力、冶金等重點用煤行業需求旺盛,我省近年來出現了煤荒,電煤缺口較大,超過了行業警戒線。(2)土地資源方面。據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省土地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2008年其主要地類面積為:農用地18477640.15公頃,耕地4050347.65公頃,園地706095.73公頃。2002年至2010年全省耕地減少800萬畝.2010年全省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災毀、建設占用等減少耕地12.80萬畝。(3)生態環境方面。首先空氣污染嚴重,全省多個城市空氣質量不符合PM2.5日均值要求。其次水資源持續短缺與水質污染明顯加重。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顯示,目前省內缺水15億m3,其中農業占7~8億m3,城鎮生活和工業占7~8億m3。預測到2020年缺水量最少比黃委規劃指標增加20億m3,主要增加在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使缺水總額達到35億m3左右。再次是工業廢渣與日俱增,噪聲污染日益擴大。工業廢渣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最后是耕地占用與土地退化嚴重。
二、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現狀
(1)陜西省概況。陜西省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總面積約
20.58萬平方千米,轄有11個市(區)。由于三大區域傳統生產力布局造成的經濟發展起點不同,因此陜北、關中、陜南三大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參差不齊。(2)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陜西省各市區域經濟增長呈現出較為明確的金字塔結構,陜西僅有西安、延安、榆林經濟核心帶動城市。從地域分布上看,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存在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農村與城市的二元結構占主導地位,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仍處在次要地位。
三、資源環境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實行嚴格的節約能源制度和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2)轉換經濟發展模式,走可持續循環經濟之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通過經濟杠桿,推動節約資源,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3)必須采取超強的節水措施,抑制需水的增長勢頭,加快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提高本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結合分水指標從黃河干流引水,支撐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社會經濟發展。(4)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充分考慮資源約束和環境的承載力,努力減輕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環境的影響。制定能源發展保障措施,完善能源資源政策和能源開發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大能源投入力度。陜西省有著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目前,水電和太陽能熱水器已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產業,風力發電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利用等技術領域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總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能源是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制定并實施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使能源能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較好地滿足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的需要則是地方發展的當務之急。
參 考 文 獻
[1]陜西省國土資源公報(2008年度).
http://gtzyt.shaanxi.gov.cn/gtzytweb/gtzygb/456.htm.2010/12/03
[2]孫平安.陜西省2020年水資源配置之對策.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8-10/30/content_1507969.htm
[3]李忠民,周宏.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