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失衡現象的列舉,從原因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并指出一些建議和措施,希望給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仁朋友批評指正。
【關鍵詞】心理失衡;現象;剖析;校正
一、心理失衡現象
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不一致造成的心理失衡。絕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滿懷著憧憬,充滿著理想。但是對理想定位不準,缺乏理性的、深入的、實質性的思考,在實踐當中往往遭遇挫折和失敗,產生人生價值認識上的偏差,甚至有少數人把個人理想暫時不能實現歸咎于社會,怪罪于組織,表現出嚴重的心理失衡。不良的世俗傾向影響導致心理失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逐步污染著那些具有道德良心的大學生,使之道德認識發生偏差,失去平衡,增大了心理失衡現象。個性的高揚與共性的失落表現出個性與共性的失衡。現代社會強調個人利益,但同時更注重機體利益德性弘揚。日益開放的現代社會,無法抑制住個人利益的膨脹。個人不同程度地向往獨立和自由,非個人的標準已不再成為個人認可并樂于接受的生活基本規則,個人不再刻意地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性。個性疏離了共性。獨生子女不再作為一種個別現象而存在,個性的張揚和共性的失落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產生了嚴重的個性與共性的失衡。人際交往偏差與人際關系緊張導致心理失衡。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無數事實證明,交往的剝奪同感覺的剝奪一樣,對人的心理損害是極其嚴重的。有些大學生在擇業時處理不好所學專業與工作職業的關系,地區選擇與單位選擇的關系,個人擇業與家庭愿望的關系;既害怕公平的競爭,認為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較差,又憎恨不公平的競爭,認為自己頗具競爭優勢,擔憂不公平競爭而使自己求職道路坎坷,甚至有可能找不到較好的工作。壓力與危機感,公平與不公平,都會給部分大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家庭環境的差異、受教育條件的差異和文化環境的差異也易引起心理失衡。正由于存在著個性差異,大學生中因家庭環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條件的差異性,文化環境的變化以及教育條件的高低,毫不含糊地說對大學生的成長是有很大影響的,大學生中的心理失衡于平衡現象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不會交替出現的。學習上的差異也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心理學理論表明,人的心理需求,或稱內驅力,或稱動力,是在心理更穩態下產生的。學習屬于認知需求,這種需求往往伴隨一種心理的不平衡態。
二、心理失衡現象剖析
在處理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的關系時,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個人理想不能背離社會的需要。如果個人理想符合社會的需要,他的追求就能得到社會的幫助、支持、承認,從而使個人的理想和價值能夠得到實現;反之,個人理想同社會需要相悖,他的追求就會受到社會的制約、拒絕甚至譴責,心理就會滋生失衡感,給個人只會帶來負效應。不良世俗傾向的影響,主要指的是社會上存在的是非混淆,美丑不分,善丑倒置的價值標準,導致了一部分學生道德上滑坡。思想政治工作與顯示生活的疏離。學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世俗傾向的影響,難免造成心理失衡。物質主義與工具理性的高揚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還存在著游移性,即不穩定性,不穩定性的心理意識往往使他們在思想上情感上表現出隨意性和主觀性,忽視共性而一味張揚個性,產生心理認識上的偏差,凸顯出心理失衡效應。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偏差導致心理失衡不是個別現象,應該值得我們重視。人際交往偏差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自卑、膽小、害羞、內向、孤僻、懷疑等排列前六位,且這幾種情況在學生身上兼而有之,即多因素互相影響個體。其次,不喜歡參與社交活動,不主動與人交往,缺乏交談的技巧,對人冷淡也是導致焦急障礙,出現心理失衡現象的重要原因。現今,大學生擇業心理失衡由很多方面原因引發。求職時,要求高工資、高待遇,首選對象是東南沿海一帶的大公司、大企業,最好是外企。由于期望值過高,在求職擇業時往往碰釘子。自卑情緒在大學生擇業時占有一定位置。有不少的學生感覺在大學學習的東西太少,理論知識尤其是實踐知識缺乏,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他們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處在游離觀望中。社會現實中存在的關系網在求職擇業時還在繼續起著一定的作用,有時還是關鍵性的作用。大學生處在一種既渴望有“關系”又痛恨“關系”的心理失衡境況中。接受教育的條件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接受教育的條件包括社會條件,學校條件,家庭條件等,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狀態。社會條件(本文專指學校周邊社會環境條件)優,能使人心情愉悅,激揚奮發,熱情高漲。社會條件劣,則使人情緒急躁、心情緊張、積極性受挫。學校條件的好壞也會給大學生帶來正負效應。學習上的差異很明顯。大學生中普通存在著基礎知識,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高低與差異。處在中下游學習狀態的大學生,面對求職擇業方面的壓力,面對專業基礎知識較差的困境,失衡情緒滋漲。
三、心理失衡現象校正
心理失衡現象本屬于一種心理狀態,反映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心理失衡狀態下,要不斷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斷強化個人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能力(或調節水平)指的是對自己的心理狀況的調節能力。調節對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己活動的方向系統,如自己的目標、計劃等。二是自己的動力系統,包括自己活動的動機和情緒等,三是行為的調節,包括自己的言語和動作。心理素質影響人們對自己的調控水平。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在刺激或問題面前能夠很好地對自己進行調整。要克服在學習、人際交往、求職擇業等方面的失衡狀態,最根本的要使學生形成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會使學生持久地把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斷向前推進,其次,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適應水平,消除人際敏銳感。再次,要注意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節水平,注重提高對情緒特別是消極情緒的調節能力。最后,要提高大學生心理活動的狀態水平,即不斷提高自信心,形成樂觀的處世態度,保持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穩定的心理狀態。大學生要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主動大膽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優化自己的個性心理品質。社會實踐活動對促進學生思想的心理的成熟,正確的認識社會與人生有很好的幫襯作用。在信息社會時代,大學生也更加社會化。因此,信息社會下的大學必須更加社會化,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向民眾學習,應該成為世道潮流。在社會化不斷加強的過程中,要教育學生正確的處理好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評價社會現象與社會環境,從而減少心理重壓,建立良好的心理平衡機制。思想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學生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手段的單一,教育思想的落后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因此,我們必須注重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找出心理失衡現象的癥結,從多方面,多角度及時地進行引導,把個別教育和一般教育結合起來。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失衡現象,我們必須轉變一種觀念,以傳授知識為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進取精神為輔。具備創造性能力的人,心理處在比較緊張的狀態中,心理失衡現象比較短暫,會被一種靈感和一股創造熱情所替代,因而從心理學角度看,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含有創造性和創造性個性的人,思維敏捷,能夠從多視角,多角度看待問題,其思維嚴謹、縝密、細致周到,獨創性強;還兼有冒險心,好奇心,挑戰性和想象力,使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人格空間寬闊充實。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大學生潛在的創造熱情。最終達到心理成熟的目標。
思想政治工作者理應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教師,認真學習現代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和心理咨詢方面知識,促使學生從心理失衡態下解脫出來,使之成長為一個自信樂觀有健全個性的人。
參 考 文 獻
[1]閔維方.發展知識經濟與大學的使命.教育研究.2005(9)
[2]唐咸林.大學畢業生擇業心理困擾及其疏導.現代教育研究.2006(2)
[3]劉鐵芳等.現代德育的困境與德育向生活的回歸.現代教育研
究.2004(1)
[4]賀祖斌主編.大學生入學教育.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