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內容,為學生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奠定相關基礎知識;教師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開展生命教育,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提高學生的生存技能,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命教育;內容;方法;途徑
生命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生理、心理、社會和靈性全面均衡的發展。通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然而,在現今社會中,有個別學生迫于來自父母對其學習上的巨大壓力而產生殘殺父母的極端行為,這雖屬個案,但說明了開展生命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下是筆者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一些嘗試.
一、挖掘教材內容,突顯生命教育
雖然現在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生命教育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設計出生命教育的課程。亦或,在我國把生命教育的內容滲透在有關學科中,如《生命科學》、《新綜合科學》和《中學公民》等。因此,要開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以突現生命教育。作為生命教育顯性學科的初中生命科學,包含的生命教育內容有:了解人體的組織結構,理解人體的整體性。認識人體遺傳和變異現象,懂得健康的概念,學習制定健康計劃。了解常見病和傳染病的危害和預防方法,了解安全用藥的常識。學會對以外傷害進行緊急處置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上海市中小學學科中實施生命教育的指導意見》勾勒出的初中生命科學學科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和主要內容如下:
二、開展生命教育的途徑
(1)課堂教學。迄今為止,課堂教學依然是學生接受生命教育和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主渠道。因此,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生命教育是開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可獲得諸如:人體的結構和功能、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控制、疾病與健康的關系等基礎知識;學會用顯微鏡來觀察細胞和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學會解剖小動物、設計和完成簡單生理小實驗和調查與問卷等基本技能。(2)拓展活動。拓展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生命科學》學科中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拓展活動內容,教師可針對性地選擇部分內容,開展相關的生命教育。例如,家庭飼養寵物的種類和數量的調查、抵制食用野生動物的活動等等,以此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和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3)專題討論。現代社會通訊技術發達,傳媒方式多樣,發生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的重大事件,通過傳媒,幾分鐘后,全世界便可知道何時何地發生了何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如網絡、電視、廣播、報刊等獲取的信息量是驚人的。教師要從大量的信息中,選擇一些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進行專題討論。例如,結合課本內容——基因的結構和功能,可組織學生進行“基因與克隆”的專題討論。討論前,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如: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何意義?中國參與這一計劃的意義何在?基因與健康有什么關系?基因技術應用的前景如何?如何看待轉基因食品?人類為什么要克隆哺乳動物?克隆技術的意義何在?對歐美一些國家克隆人類自身這一做法,你持什么觀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學生將查閱的資料結合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并制作成PowerPoint或Flash動畫或網頁在討論會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學生之間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必須有理有據,以理服人。最后,通過討論歐美一些國家克隆人類自身這一做法,引導學生展開道德與倫理方面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行為不僅要合法,而且要符合人類道德和倫理的規范。(4)參觀訪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在我國獲得許多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理念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的現象,如吸毒和艾滋病等。如何看待我國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所出現的這些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可結合每年的世界禁毒日和世界艾滋病日,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展覽會。通過展覽會上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據,使學生認識到吸毒與艾滋病的關系,吸毒對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危害。
三、開展生命教育的方法
(1)講述法。講述法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最常用、也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方法,且適用領域較為廣泛,在目前學生所學的各個學科中均可采用此法。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的道理。(2)實驗法。《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因而實驗法也是《生命科學》教學中教常用的一種方法。尤其是在二期課改時期,為了讓學生體驗實驗的整個過程,并要求學生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而得出結論,所以實驗法的使用愈加廣泛。初中《生命科學》學科中可進行有關動物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行為等方面的實驗。(3)實例法。發生在人們身邊的事是最有說服力和最具教育意義的了。因此,實例法是最具實效的了。我校初一年級一位新生因家庭矛盾而產生自殘行為。這件事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教育學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珍惜生命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作為《生命科學》學科的教師更加責無旁貸。
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持之以恒,我堅信總會看到一絲曙光的。從以下學生所寫的一則短文中,我似乎已看到了生命教育的實效了:“那里有一條大山谷,被一張巨大的鐵絲網網住,鳥兒在山谷里飛翔歌唱,但卻無法沖破那個巨大的樊籠。很多小鳥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在被巨網罩著的山谷里唱歌、跳舞、做游戲。只有一只小鳥停在樹枝上,不叫也不跳,一會兒在低頭尋找食物,一會兒抬頭望望網外的藍天,像在積蓄力量,又像在尋找一個突破口。突然,只見它一個彈跳,猛地沖向那張巨網,但沒有成功。也許是那網外的天空對它太有誘惑力了吧!它一次一次地沖撞著那張網,一次一次地失敗。有一次鉆進網眼里被夾住了頭,掙脫了很久才得以掙脫出來。身上的羽毛掉了幾根。這一刻,我的心被揪得緊緊的,恨不得把它從里面放出來……”學生從他們獨特的視角描述了小鳥試圖掙脫束縛、向往生命自由過程,抒發了關注自由、關愛生命的情感。
參 考 文 獻
[1]劉宣文,琚曉燕.生命教育與課程設計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04(8)
[2]《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