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管理是高職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活動。本文從團隊角色理論出發,立足高職班級管理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分析團隊角色理論下如何進行高職班級組織建設,班級活動管理。以期加強高職班級班風、學風建設。
【關鍵詞】高職班級管理;團隊角色理論;加強
班級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體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作為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管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教學質量。
一、團隊角色理論
團隊角色是指團隊成員為了推動整個團隊的發展而與其他成員進行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行為方式。團隊角色理論也叫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Belbin team roles)。貝爾賓(Dr.Raymond Meredith Belbin)是英國的一個教授,劍橋產業培訓研究部前主任。他和他的同事經過對澳洲和英國上千工作班子的調查后,在1981年總結出版了一本名為《團隊管理:他們為什么成功或失敗》(Management Teams - Why They Succeed or Fail)的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團隊角色模型即:一支結構合理的團隊應該由八種角色組成,這八種團隊角色分別是執行者、協調者、鞭策者、智多星、外交家、審議員、凝聚者、完成者。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基本思想是: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團隊成員必須清楚其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了解如何相互彌補不足,發揮優勢。在高職班級管理過程中,引入團隊管理理念,增強輔導員的角色意識,從班級組織構建、學生干部選拔、培訓上加以重視,構建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可提高輔導員工作效率,加強班風、學風建設。構建班級團隊時,了解高職班級管理中的主要問題,幫助我們從實際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班級團隊建設。
二、高職班級管理中的主要問題
高職院校班級管理是一項十分龐雜而瑣碎的工作。涉及班級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學風建設、就業指導、安全穩定教育等諸多方面。班級活動狀況直接關系到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就業工作,任何高職院校都會將班級管理放在及其重要的地位。高職班級管理主要受到學生、社會、輔導員三個方面的影響。
1.學生方面。(1)高職生源構成多樣,加大管理難度。2015年,全國技能型勞動者總量將達到1.25億人,其中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達到3400萬人;到2020年,國內新增勞動力中受過高中階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要從2009年的67%提高到90%。為順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促使勞動力結構性合理,國家鼓勵發展中職、高職教育。在此情況下,高職生在校比例也不斷增大,生源構成也更加復雜。高職生源中既有普高畢業的學生也有來自被稱為“三校生”的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職業高中、普通中專和技工學校的學生。不同類別的學校在進入高職前的教育側重點和方向不同,教育教學導向不同,管理方式方法不同。諸多不同的入學背景加大高職學生班級管理難度。(2)學生價值觀念多變,難以把握思想動態。高職學生價值取向具有自我意識強、重功利、講實惠、不穩定、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點。在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下,追求物質享受的享樂主義觀念也逐漸滲透到高職院校。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班級學生中的利己主義、功利思想較為普遍較為。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淡薄,精神杠桿的調劑作用不明顯。部分來自農村的高職院校學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隔代教育影響孩子思想健康成長,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嚴重扭曲。(3)違紀事件多元,增大不穩定因素。目前,在校的高職生基本上是90后獨生子女。在漠視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環境下,驕縱跋扈、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增多。高職生中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比例比較大,單親家庭的孩子大多紀律性教差。加之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自覺性、自我約束能力較差,違紀現象多。(4)心理壓力多重。疏導工作任務重。社會輿論將高職教育作為次等教育。高職學生入學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夠正視自己,而往往把進入高職看作是人生的失敗,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加之就業市場競爭激勵,高職學生的就業壓力大,多重壓力下,班級管理中學生心理疏導工作任務重。
2.社會方面。社會輿論將高職教育視作次等教育,部分人認為高職生是普通教育的“落榜生”,在此環境下,高職學生心理疏導工作較一般高校任務更重。
3.輔導員方面。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采取兼職班主任和專職輔導員帶班制度,往往一個輔導員所帶人數多達上百人。多重原因下的高職管理班級過程流于形式,大多以常規管理模式進行,班級活動的開展也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加之,輔導員處理過多的繁瑣的事情,系統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業務能力提高的時間和渠道不多。以上三個方面是班級管理中的一些主要現象和問題根源,筆者認為輔導員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組建班級團隊,通過團隊成員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調動班級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加強對班集體的管理。
三、團隊角色理論對班級管理的要求
團隊區別于傳統組織及一般群體的關鍵所在表現為:要組建一支成功的團隊,必須在團隊成員中形成集體決策、相互負責、民主管理、自我督導的氛圍。按照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我們還應在班級組織建設和班級活動管理中構建完整的八種團隊角色,當某一角色出現缺失時,應主動補齊,保持該團隊的活躍性和積極性。(1)在班級團隊構建時應明確輔導員在團隊角色理論下角色定位和作用。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輔導員的首要任務是明確自己在團隊建設中的角色,增強角色意識。結合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輔導員應是協調者、鞭策者、智多星、外交家、審議員、凝聚者、等角色的綜合體。輔導員在工作中應認知角色,合理做到角色的轉換。在組建班級團隊時,應通過多種有效途徑了解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如在軍訓期間觀察學生的表現,查閱學生的高中檔案等,并在此基礎上個分析構建班級團隊所需主要學生干部的個性特點,為班級組織建設獲得首要信息。其次,輔導員要做好班級團隊角色規范建設。在班級管理中正確運用角色期待,激發學生,當學生出現角色沖突時,輔導員要加以正面引導并及時補齊缺失的團隊角色。(2)做好班級組織建設,構建班級團隊的一致目標和發展方向。班級組織建設的意義在于促進學生社會化、個性化、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與智能的發展。一個好的班級組織,其班級成員應該具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在組織機構下遵循一定的集體規范。從團隊角色理論出發,在進行班級組織建設室應注重班級學生干部的選拔和培訓。在班級干部中配齊執行者、協調者、鞭策者、智多星、外交家、審議員、凝聚者、完成者八種角色,并結合各角色特征,加強對班級干部的理論指導和培訓。
四、團隊角色理論下班級活動的構建
班級活動是學生思想建設的前沿陣地,是管理者了解學生,引導學生的有效途徑,班級活動的順利開展對于促進班級凝聚力,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及其重要。在班級活動的構建中,運用團隊角色理論,選出適宜的活動組建者,在輔導員指導下,形成一個有凝聚力、樂于奉獻的班干團隊。該團隊成員必須熟悉班級同學的特點,在開展班團活動時從多數同學的認識出發,構建的班級活動能多方面激發不同興趣同學的興趣。
參 考 文 獻
[1]Belbin Associates(1990)Nobody''s Perfect but a Team Can Be.(Video Production).London.Video Arts
[2]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621175401481cata_id=N002.《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3]劉鵬.學生價值取向的調查與思考.中國冶金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