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后勤服務認識的理解為主線,就后勤服務過程中主客體的界定及其如何提高高校后勤服務質量,分別加以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高校后勤服務;主客體性
主客體概念可以把高校后勤服務中紛繁復雜的的關系抽象為辯證的主客二元概念,使復雜現象本質化,以揭示高校后勤服務的動態過程及其特征。
一、高校后勤服務過程中主客體的界定
眾所周知,主體和客體是哲學范疇的兩個概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客體關系原理告訴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很多就是社會實踐,而社會實踐的對象性很多,始終存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所謂主體,就是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人,可以是單個的人,也可以是一個社會或集團。所謂客體,就是主體認識和實踐活動客觀現象。所謂主客體關系,就是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因為人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具有各種活動技能的社會存在物。人們的各種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驅動著他們根據客觀情況來形成和確定自己活動目的。于是人們在這種目的活動中,就形成了主客體關系。當然,人們的目的活動是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去形成和確定自己的目的,在承認主體受客體制約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主客體關系原理的核心。正如馬克思所做出:“服務這個名詞,一般地說,不過是指這種勞動所提供的特殊使用價值,就像其它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一樣。但是,這種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在這里取得了‘服務’這個特殊名詞,是因為勞動不是作為物,而是作為活動提供服務的。”后勤服務為高校教學、科研及教職員工的生活提供特殊的使用價值,同其他商品一樣,是一個生產過程或者叫勞動過程。因此,關于高校后勤服務主客體的界定,必須從高校后勤服務過程實質性認識著手。高校后勤服務過程是廣大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的一種有目的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過程,它含有后勤職工的服務活動和師生員工接受服務的活動兩個方面。廣大師生員工和后勤職工及其服務有關的諸多因素(入服務內容、方法、手段等)是構成服務過程的諸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師生員工和后勤職工。
由于高校后勤服務過程是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雙方活動過程。是基于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和本質。正如馬克思所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后勤服務活動而言,后勤職工是服務活動主體者,應處于主體地位;廣大師生員工則是服務活動的大小,應處于客體的地位。然而,就接受服務活動來說,師生員工是接受服務活動的體現者,應處于主體地位;后勤職工是師生員工接受服務的對象,應處于客體的地位。如果僅從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雙方活動過程角度看,人們是很難確定主體的范圍。但是,只要認識到在后勤服務的過程中,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相互間的角色無論怎樣變化,他們都是范圍實踐活動的人。因此,二者的總和角色后勤服務實踐活動的主體,后勤服務過程中的客體是其供需矛盾的運動。服務者與服務對象進行服務實踐活動的實質,即在供需矛盾之中運動。但是,在實踐中許多被服務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就是實踐的主體,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自身排除在主體之外。綜上所述,高校后勤服務活動過程的主體其參與活動中的人,不論是后勤職工,還是個大的師生員工。其客體是后勤服務過程中的供需矛盾的運動。
二、后勤服務過程中服務雙方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高校后勤服務過程的實質是后勤職工針對師生員工的生活、教學與科研的需求進行有計劃的提供服務勞動的一種特殊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存在服務對象的無和有、少與多、不足和滿足之間的矛盾,即存在服務對象現有的要求與要求發展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應視為后勤服務過程中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它貫穿于后勤服務過程的始終。服務雙方的一切服務活動都是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由于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作為后勤服務過程中存在的服務者、服務對象和其它服務諸要素之間的各種矛盾,處于次要和服從地位。
在高校后勤服務的主要矛盾中,存在著有無、不多、不足等為一方,和有、多、足為另一方的兩個方面,二者對立統一于后勤服務過程這種需與供的主要矛盾之中。其中主要矛盾隨著矛盾運動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轉化。最終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從而使矛盾得到解決,后勤服務過程終于完結。這里所指的一定條件包括服務者的領導、物質、經費,一定的期限和預期的服務目標等等。后勤服務的發展規律可概況為:服務對象的需要由無到滿足的轉化,是在后勤職工提供服務與服務對象參與下共同完成的。實現預定服務目標也是其雙方的共識與要求,但在矛盾雙方的轉化和實現服務目標的過程中,服務雙方起的作用分別是:在供應過程中,服務者是“主導”作用;在需求過程中,服務對象是“能動”作用。因此,在后勤服務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即必須同時發揮服務者的“主導”作用與服務對象的“能動”作用,才能使供需這一服務主要矛盾盡快、圓滿地解決。可見,盡管在后勤服務過程中是服務者提供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接受服務內容的雙方活動,但這種雙方活動不是相互截然分離的,而是“唇齒相依”的有機整體。因此,在后勤服務過程中,要徹底改變那種后勤服務是后勤部門或人員單方面的工作的傳統觀念,必須使廣大師生員工真正認識到:服務雙方應該是目標一致和共同參與的關系。這里尤其強調的是服務雙方均有相應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方能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協作的新型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也就盡快地圓滿解決后勤服務中的供需主要矛盾。
三、啟示
(1)深化對高校后勤服務規律的認識。高校后勤服務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和認識過程,在分析高校后勤服務者和服務對象在這一過程中作用的性質時,運用哲學認識論中的主體和客體的概念,可以明晰高校后勤服務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表述高校后勤服務中的服務者和受服務者相互作用的性質和相互轉化的情景。(2)倡導高校后勤服務主客體統一性原則。在高校后勤服務過程中,服務者與服務對象都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要重視服務者和服務對象的主體地位,以服務對象的主體認識、主體選擇、主體實踐為中心展開,培養服務對象的道德自覺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發揮服務對象的主觀能動性。主客體統一性原則指示人們在引導服務對象揚善棄惡的過程中不能把服務對象只作為客體來對待,應當把服務對象作為主體來對待,充分發揮服務對象的主體能動性。(3)服務雙方要正確處理自己的權力和義務。由于服務雙方在服務時同為“主體”,而服務過程這個載體為“客體”,因此,服務雙方都應以發展高等教育為目標,以“同舟共濟”為主導,在相互依存的服務過程中,雙方都要正確認識處理自己的權力與義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沒有義務的權力,也就沒有權力的義務”。如服務者有提供、少提供,甚至不提供服務的權力;而服務對象有提出無需求、少需求或過高要求,以及處于、不參與或阻礙服務活動的權力。特別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人們依賴心理、恩賜心理極大地阻礙服務雙方的情感交流及供需矛盾的轉化與完結。所以,服務雙方必須正確處理自己的權力與義務的關系,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務質量的關鍵之一。尤其要強調是服務者要注重職業道德,服務對象要注重公共道德的修養,使他們能真正處理好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集體主義;享樂主義、腐敗現象和艱苦奮斗傳統的矛盾等等,自覺地將“人人都是服務對象,人人又都是為他人服務”的觀念融匯在思想上、行動中。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3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