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數學教學開展合作學習是以教育理論為依據,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人際關系為基礎,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的教學方式,在相互啟發中共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數學教學;合作性學習
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學不僅為專業課的學習服務,同時在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素質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黃石職業技術學院數學教學課程改革以來,合作學習成為課堂一大“亮點”,越來越多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并應用這一教學策略。所謂的合作學習是以教育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為依據,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人際關系為基礎,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的教學方式。
一、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的正確策略
(1)分組,應該合理。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將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理分組,便于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差生在互助中提升,優生獲得自信。小組課設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組長應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能組織全組有序開展討論交流、操作、探究。記錄員記錄合作學習中的重要內容。匯報員歸納總結合作學習的情況對全班匯報交流。教師應根據活動需要設立角色,要求小組成員積極承擔責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完成學習任務。(2)合作,選擇時機。一是學生獨立操作時間和條件不夠用時采用小組合作是好時機。通過小組合作既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效率,又能讓學生體會合作的意義。二是學生獨立思考困難時宜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展開討論,教師適當給予指導,提供暗示、輔助工具或材料,使學生親歷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有效促進學生對教學的理解。三是學生提出不同或有爭議的解題策略時,也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好時機。(3)教師,明確角色。一是研究的導師。“導”,包含“知識的引領”和“活動的組織”。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具,設計教學過程,設想學生的反應。作為“知識的領域者”,教師應考慮:教學目標是什么?選擇何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來實現目標?選擇何種測驗手段?重點設計知識與問題或問題情景之間的聯系。作為“活動的組織”,在實施這種學習方式時,要掌握技巧,做成功的引導者、促進者。二是合作的伙伴。師生建立融洽關系,了解學生的需要、特點、興趣、個性、愛好等,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平等身份進行討論,合作解決問題。(4)評價,指向過程。一是以小組集體的學習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傳統的教學評價關注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比較強弱勝負,這種競爭的評價有局限性,可能不利于多數發展。我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更注重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以小組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把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合作達標。二是評價方式靈活。突破只關注結果的評價模式。評價過程與結果,以過程為主。樹立學生的自信,激發他們的興趣。
二、小組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注意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與愿望。教師在剛剛引入合作學習策略時要充分重視外部獎勵的促進作用。既要對集體成果的評定和認可,又要對小組合作水平進行評價。對學生的競爭要加以誘導,以組間競爭促進組內合作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小組的內聚力。(2)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技巧。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合作技巧,才能順利地開展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合作技能可以正面傳授,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也可創設情境,促使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共同完成學習任務。(3)要防止合作學習演變成“優生講,差生聽”的小組模式。合作學習要防止合作學習小組成為“縮微課堂”,不允許任何學生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同學之間的相互依賴意味著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啟發中共同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品質不能一朝一夕形成,通過不懈努力,長期熏陶,相互探討,反思校正,才能走向成熟。
參 考 文 獻
[1]季素月.數學交流能力及其培養[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1(3)
[2]劉明祥.數學交流學習的基本模式與實驗[J].數學教學研究.2002(7)
[3]朱根苗.教學中實施數學交流的常見途徑[J].數學教學研究.2004(4)
[4]尚林濤.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堂心理的調控[J].數學教學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