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西寧市的自然地理、道路廣場、名勝古跡、歷史文化、園林綠化、歷史性街區、建筑小品、環境設施、城市色彩、城市輪廓線、民風、民俗等與城市特色有關的方面進行分別論述。通過對于有關城市特色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為西寧市是以一水三川和南北兩山為大背景、以灰白相間色、深赭石紅色、米黃色為城市色彩基調的具有源遠流長河湟文化和高原特色的山水城市。
【關鍵詞】城市特色;城市色彩;城市輪廓線;自然;歷史
城市風貌是一個城市基于自身的歷史文化的積淀,民俗民風,自然地理環境,空間景觀布局的有機結合,來體現城市特色。它反映出一個城市特有的景觀、風采和神態。全球化的發展,日益侵蝕著城市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環境,正是出于對城市特色喪失的擔憂,人們希望自己的城市具有獨特的城市特色。城市風貌可以看成實體城市、社會經濟城市和認知城市的共同媒介。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地處青海東部,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訊中心。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以及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城南新區、海湖新區。
一、城市的自然地理環境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兩山之間,統屬祁連山系,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9′17″北緯36°34′3″地勢由北向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于市區,向東流經全市。全市總面積7665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西寧市境內最高海拔4394米,市區中心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零下18.9℃,夏季平均氣溫17℃~19℃,屬于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其特點是: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有“夏都”之稱。西寧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為:以西寧市區、魯沙爾鎮、甘河灘鎮、多巴鎮為點,以寧果公路、魯多公路、109國道為線,組成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的核心區;以環狀核心區作為市域中心,以315國道、蘭西高速公路、寧張線等為輻射軸,逐步形成大通橋頭、湟源城關等市域次級發展極核;分別以大通橋頭、湟源城關為中心,形成眾鎮拱衛的態勢。以建設生態型高原山水城市為目標,圍繞南北兩山和三川一水做“山水文章”。在繼續抓好大南山風景區規劃建設的同時,要以實施總體規劃中東、西、南、北四片城區永久性隔離綠帶為突破口,全面提升綠化水平,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盡快形成以河道、通道綠化為骨架、隔離綠地為重點、山體綠化為屏障的全方位綠化格局。西寧市城市格局以一水三川(湟水河、東川河、西川河、北川河)匯聚和南北二山臨城而立的“自然山水在城中,城在自然山水中”的城市空間格局渾然天成。城市山水空間格局是西寧市必須加以嚴格保護的城市空間特色,建筑與自然景觀協調共生,保持和發展山水城市空間優勢,凸顯了西寧的城市特色。
二、城市的道路網絡、廣場
(1)道路。城市外圍有蘭西高速公路、寧大高速公路、西塔高速公路、西到一級公路,城市主要以公路交通為主,青藏線通車后,鐵路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城市為西北走向的狹長狀,城市內部道路是沿西北方向延伸,有東北方向的道路與其垂直,西北走向的主要道路有昆侖路(貫穿整個城市)、七一路、五四大街、八一路、勝利路、濱河南路、祁連路、海晏路;東北走向的主要道路有海湖路、冷胡路、新寧路、黃河路、湟中路、樂都路、建國大街、民和路、明杏路、南大街、北大街,五一路、長江路。在西寧市2001~2020年總體規劃中,西寧市的公交道路系統布置為“三橫二縱”,其中“三橫”為:五四大街-東西大街-東關大街-八一路,南繞城路,南關街-果洛路;“二縱”為:新寧路-小橋大街-寧大路,長江路-南川東路。軌道交通網絡規劃為“十”字形:東西向主要沿南繞城路、東西大街、五四大街、柴達木路布設;在南川主要沿新城大街、南川東路、長江路布設;在北川沿小橋大街向北并利用原有鐵路部分線路布設。
(2)廣場。在道路的交叉處是廣場或者公園,海湖路和海晏路北段交叉處有文化公園,海晏路和勝利路交叉口東側有人民公園;五一路中段東南有勞動公園;八一路北側明杏路兩側是湟樂公園;五四大街與新寧路交叉口五四大街南側;新寧路東側是新寧廣場;黃河路與五四大街交叉口東南側為中心廣場;長江路與昆侖西路交叉處,長江路東側、昆侖西路南側是南山公園;黃河路位于五四大街和昆侖西路之間段道路東南側為兒童公園;還有虎臺遺址公園、塔爾山公園、朝陽公園、湟水森林公園、西郊樂園、植物園、沈那遺址公園、南川公園等。城市道路呈垂直網狀分布,廣場、公園分布于道路交叉的節點處,形成點——廣場、線——道路、面——公園緊密結合的布局。
三、名勝古跡、歷史文化、園林綠化、歷史性街區
(1)歷史沿革。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形象特色的塑造離不開城市歷史文化的體現。西寧歷史悠久,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西漢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設西海郡。唐初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角廝噦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一時。宋軍進入青唐城,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1946年西寧改縣為市,成為青海省省會。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至今仍為省會。(2)名勝古跡。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西寧市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有北山寺、東關清真大寺、馬步芳宅邸等,湟中縣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圣地等。西寧有古八景,這八景都有一定的歷史。石峽清風,石峽,俗稱小峽,在歷史上是以險關危隘著稱的。世治時,它是連通東西交通的要道;世亂時,它又是隔斷兩地的重門。宋代時修筑綏遠關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關和德安關。湟流春漲,每當春夏之際,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寧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河水驟漲,波濤洶涌,故稱“湟水春漲”,為西寧古八景之一。所指的湟水河,則孕育了湟水文明。作為黃河流域上游的支流之一,它也是黃河文明的組成部分。(3)歷史街區。1987年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華盛頓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又稱《華盛頓憲章》)提出“歷史城區”(hisrtric urban areas)的概念,定義為:“不論大小,包括城市、鎮、歷史中心區和居住區,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環境。西寧市有悠久歷史,有多處歷史性街區,主要有北山寺、東關清真大寺、馬步芳宅邸等,湟中縣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圣地,青海境內已發現的文物點有4300余處(西寧為70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西寧有塔爾寺和隆務寺、瞿曇寺、馬廠垣遺址、西海郡故城、熱水墓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4處(西寧6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9處(西寧77處),這些保存下來的歷史性街區基本仍然保存了建筑布局有很高的人文價值。(4)園林綠化。建成了新寧廣場、中心廣場、城南新區廣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場等7處各具特色的城市綠地廣場,總面積達40公頃,完成了寧大路、濱河路、昆侖大道、海湖路、民和路、平西高速路等40余條城市道路的綠化美化,基本形成了一路一景的道路綠化景觀。黃河路小游園、滴翠園、丁香園、綠園、恬園、北門坡綠地等150余處街頭綠地、小游園,形成了大小不等,遍布全城的街頭綠地體系。目前40處街頭綠地建設面積已達13余公頃,栽植金葉蕕等27.5萬余墩,種植草坪1704.2平方米,栽植各類喬灌木8.08萬株(墩)。種植油松、落葉喬木、花灌木等近58萬株(墩)。
四、城市色彩及城市輪廓線
(1)城市色彩。西寧市位于群山包圍之下的一塊狹長平地上,城市都是以青色的高山為背景,整個城市統一在自然基調色彩中.城市的色彩取決與城市的地理、氣候(氣溫,日照,降水)、傳統建筑文化,由于西寧的氣候特點為高原半干旱氣候,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較為寒冷,而且西寧的日照時間長,降水少,空氣透明度高,因此城市建筑的色彩偏暖灰色,城市色彩主要以灰白相間色、深赭石紅色、米黃色為基調。(2)城市輪廓線。城市總體西高東低,河流多為自西向東流淌,在老城區以大十字、西門老城區為中心,城市建筑向東西兩側逐漸降低,一直到與農田逐步融合。地形上城市南北高中間低,城市東西南北變化多樣,城市輪廓線變化較為平緩。
五、城市建筑群、中心區
城市中心區主要為從五四大街沿線以兩個點為中心輻射狀分布,大十字、西門老城區中心和海湖新區新城區中心“兩個中心”。中確定的大十字、西門老城區中心和海湖新區新城區中心“兩個中心”范圍內的城市主干道兩側,以及城市廣場周邊地區,以建設公共建筑為主,限制開發住宅及商住混合樓。
六、各類建筑小品,環境設施
西寧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原有舊城區保存下來的很少,城市僅保存了少量的老城風貌,在老城區修建了很多現代建筑,還在城市里的修建了許多有具有現代特色的城市廣場,有許多有現代風格的建筑小品和環境設施. 還有許多小游園是在城市居民自發聚集后逐漸演變成為有地方特色的集會場所,修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小品和體現當地特色的環境設施。
七、民風、民俗、小吃、工藝品
西寧市有多個少數名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東區以回族最為集中,有三座清真寺,其中以東稍門的清真寺為首,每逢周一、周五都有回族群眾匯集清真大寺進行禮拜活動。西寧地處高原主要以面食為主,由于高原的獨特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使得人民多以牛羊肉為主,有一些特色的小吃如烤羊肉、手抓羊肉、釀皮、梗皮、熬飯、焦奶、青稞炒面、拉面、面片、羊腸面、粉湯、狗澆尿(油餅)、胡辣羊蹄、肉末羊筋等。工藝品以藏族飾品,民族裝飾品為主。
通過以上七個方面的了解,得到以下結論,西寧市為青藏高原河湟谷地擁有悠久的歷史的中型城市,是以一水三川和南北兩山為大背景、以灰白相間色、深赭石紅色、米黃色為城市色彩基調,具有源遠流長河湟文化和青海高原特色的山水城市。
參 考 文 獻
[1]西寧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
[2]吳曄.城市色彩規劃與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阮宇翔,彭旭.傳統歷史街區的環境更新與可持續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2002:10(5)
[4]萬鈞.用城市設計觀點解讀城市總體風貌設計與建設——都江堰市城市總體風貌設計與建設的反思
[5]西寧市園林局.西寧市城市園林綠化情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