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見到各種各樣、色彩紛呈的電視廣告、網絡廣告或者是露天的LED廣告牌。和諧、美麗的搭配都使觀看者為之贊嘆,本文就是針對這些數字廣告,來分析色彩調和在其中的應用。
【關鍵詞】色彩;調和;數字廣告;和諧
數字廣告,簡單的說就是以數字媒體為載體的各種廣告,而“調和”指的是不斷的調整、搭配、修改,以及將各種元素和一、和順、恰當的統(tǒng)一在一起,而我們需要探討的就是色彩的調和在數字廣告中的應用,也就是在數字媒體中,怎么樣的廣告設計才是中色彩的搭配統(tǒng)一和諧。隨著數字媒體的出現,已經使得數字廣告在網絡技術的支持先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方式,他主要通過這些媒體來抓住廣眾的興趣與注意力,在廣告的色彩方面力求新穎創(chuàng)新。其次就是抓住消費這的心理,真正的設計出能夠使消費者廣泛參與的數字廣告,以及讓消費者增強對品牌的記憶。
一、色彩調和的原理
色彩調和的概念與我們平常接觸到的調和概念差不多,都是指將有差別的兩者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對整體進行調整與重新組合,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目的。或者是指用兩種明顯有差別的色彩,或不同的對比組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以達到和諧與美感的目的。而色彩的調和要達到上訴的目標,就要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之間進行重新的整合與調整。一般的調和就是二色的調和到五色的調和,也就是在不同形狀的色相環(huán)中,任意的組合所屬色系的色彩,就可以得到無數個調和色相。而在數字廣告中的色彩調和主要是運用只需調和的手段,運用色階差等漸變色的方法,是廣告的畫面獲得準確、合理的搭配秩序。是廣告作品產生美感。數字廣告的色彩調和原理就是通過色彩的互相搭配與組合,使廣告畫面產生和諧而又有較強視覺沖擊的美感畫面。在廣告創(chuàng)作中,一般情況下某一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會受其他色彩的影響。
二、色彩調和在數字廣告中運用的方法
第一,色彩加強法,在數字廣告中,主要的載體就是電視廣告與互聯網廣告,,這兩種廣告都是視覺廣告,主要是根據,線條、色彩等高科技手段的有效組合而來的。所以數字廣告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色彩,在視覺效果上采用了加強法,增加了色彩之間的對比,通過加強明度、色度、純度的方法來進行調整,突出某一種色彩,而然其他的色彩成為畫面中和諧的搭配,既不會影響主色彩的效果,又能夠使會面更加的美觀,第二,色彩面積的調整法,這是當數字廣告中紅的色彩對比比較艷麗的時候,通常會有另一種色彩來介入,調整整個色彩在畫面中的比例,而且有些電視廣告采用的真實的場景,這在色彩的表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遵循色彩變化的規(guī)律,調整色彩在廣告中所占的面積,以此來緩和色彩的強烈對比性。第三,色彩支配法,在數字廣告的創(chuàng)作中,當畫面的色彩會比過于強烈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色彩中的明度、純度、色相來使各種元素變的調和。尤其是在數字廣告中的色彩變化能夠不斷的給人的生理產生影響,在視覺平衡上進行研究,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視覺感受與心理感受。第四,色調處理在數字廣告中的應用,色彩的情感一般都會表現在色調上,不同的色調處理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我們上面已經提到過,運用不同的方法設計數字廣告,目的就是為了迎合大眾的要求,所以如何處理好色調,并且通過色彩來表現消費者要求,這也是色彩調和中重要的一種方法,而且數字廣告又分為商業(yè)性的廣告和公益性的廣告,如上所述,在色調的搭配中,個人認為較為合理的就是養(yǎng)生堂維生素E的廣告,其主色調為紅色與白色,冷暖色調的搭配,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畫面唯美且漂亮,而且也切合了消費者的心理。所以數字廣告中的,就是運用色彩的調和,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使觀眾達到心理的愉悅,而色彩調和也具有這一優(yōu)勢,能夠使得本來具有明顯差異的兩種不同的色彩,在重新搭配、組合的情況下,給人以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但是對于廣告設計而言,單純的色調調和是不能夠完全表達出廣告的意境與內涵的,要使廣告能夠吸引更多的目光,色彩的對比也是不可缺少的,正確的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能夠獲得更活潑、生動的視覺感觀與心理感受。
綜上所述,從色彩理論的方方面面在數字廣告中的表現做了一系列的剖析,這就說明想讓每一個數字廣告無論從色彩對比,還是色彩調和的方面都達到很高的境界,色彩創(chuàng)造出了視覺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目前的色彩發(fā)展,在中國數字廣告還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Γ@就需要我們作為一名設計專業(yè)工作者去思考,如何才能設計出更加符合大眾的數字廣告。
參 考 文 獻
[1]陳瑛,孫霖,李芃.色彩構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李達,孫文新.調和與對比原理在皮鞋設計中的應用[J].皮革科學與工程.2006(6)
[3]李巍.廣告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郭茂來.視覺藝術概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