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環境外設計能改變人的生產方式,只有搞清本質規律,生存土壤,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通之處,靈活運用,才可能推陳出新、創造發展,產生積極的社會應用價值。使環境設計能更好的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
【關鍵詞】傳統元素;現代功能;平衡;簡約
當今是信息化、現代化的社會,新的生活觀念思潮隨之而來,外來文化不斷的襲擊我國的傳統文化。宅居環境的經營,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來構建宅居的人工生態系統。使環境設計能更好的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
一、永州地區的建筑特色
永州地區是湖南的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永州古民居門窗雕飾藝術以本土特色為主,也是最能體現建筑特色的部分,它實現了造物中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在環境設計中,很好的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的如永州柳子大酒店,就是將傳統門窗雕飾藝術的使用功能和在室內裝飾的具體位置作了相應的調整,對傳統窗窗符號加以簡化、提煉,進行再創造,在設計中突出強調現代空間簡約美,重視傳統裝飾元素的應用和傳統文化意境的表達,并利用各種現代的技術手段進行藝術處理。在餐飲空間過道與內墻處理,設計師提取傳統窗欞的回紋元素,利用現代的裝飾手法,使墻面既有傳統的精致典雅之美,又具有利用現代的裝飾將傳統門窗格花或懸于墻面,當作一幅精美的畫作來裝飾,起到純粹的裝飾作用。頂部吊頂處理,與燈光結合,或嵌于墻內;以增添空間的流通,滲透與交融,感受空間的韻味。使傳統門窗雕飾元素深入滲透到室內的各個空間。設計師在很好地利用當地的本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現代先進技術,不僅體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也使得功能和美感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其最根本的就是保留傳統文化然后又不失創新,遵循自然法則,使建筑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能達到和諧有機的統一。
好的環境外設計能改變人的生產方式,只有搞清本質規律,生存土壤,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通之處,靈活運用,才可能推陳出新、創造發展,產生積極的社會應用價值。香山飯店是將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典型之作。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在香山這個原清代皇家園囿中沒有搞琉璃瓦大屋頂,他是把江南民居、傳統庭園中許多裝飾元素與現代形式融合于一處,象形寓意,意境深遠,因地制宜,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傳統陳設在現代室內空間環境也體現了功能上的創新,這主要體現在兩個設計方向:一是以中國傳統家具為本,對傳統家具作材質與款式的時代更新;二是以現代家具為本,引入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基本元素進行創新。這些陳設品的現代功能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功能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事物,讓傳統藝術的脈絡傳承下去,在現代室內環境氣氛中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美感。
二、環境設計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的要點
綜上所述,環境設計怎樣使傳統資源轉換為一種當代的建筑實物存在又能使其在兩者之間維持平衡,既需要尋找到傳統建筑形式上的當代因素與材料,技術上的當代運用及拓展,又要使傳統建筑的形態和功能達到與當代生活方式的契合。具體要做到以下四點:(1)形式的當代借用。將傳統建筑完全功能型、自發式的形式呈現上升為一種概念化的,融入審美取向和形式結構的藝術與功能并重,主動式的形式語言。(2)與技術上的運用與拓展。使設計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實用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做到環保,節能,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3)舊有生存經驗與當前生活方式的關聯。在當前追求高效,簡潔,快速生活節奏的生存方式中,在傳統積留的生存經驗記憶中選取與之對應的設計元素,使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時尚感的情況下追溯回憶,幻想與回歸久違的自然,完成一種感覺上的精神釋放與安逸。(4)文化保護意識與當代文化建立意義上的共存。對傳統建筑的態度只能保持在\"借鑒”上,當代創造意義是不可逃避的,最終形成的是作為傳統文化的鄉土建筑與作為當代標識的當代建筑的合理共存。
三、結語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如何正確運用傳統文化,使它披上時代的彩霞,洋溢生命的氣息是每個設計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同時也要做到順應自然,減少資源的浪費,做到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當然,作為“凝固的音樂”的建筑體系更需要把握好設計中的點點滴滴,在深入挖掘優秀建筑遺產精華的同時,更要大膽地學習一切可資借鑒的創作經驗,以立新為軸心,廣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創作的精粹,讓藝術素養溶入自己的血液,形成一種涵養,滲透在每件作品中,使它散發出靈性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