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親相隱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道德原則和法律制度,自漢以降、直至明清,在中華民國時期的法律中仍有體現,后終成陳跡。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被現代化了的“親親相隱”——容隱制度,在我國現行刑事法律中也難覓蹤影。相反,容隱制度在西方社會的法律制度中卻一直得以認可并傳承。容隱制度可以調節法律與人情之間的沖突,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感,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容隱制度在我國刑事領域有極大的存在空間,應當在我國現行刑事法律中予以理性重構。
【關鍵詞】容隱制度;當代價值
中國古代刑法中的容隱制度,亦稱“親親相隱”、“親屬容隱”、“親親得相首匿”,是中國古代法律中一項重要的原則或制度。中國《法學詞典》中將容隱制度表述為“親屬容隱”,對其釋義是“中國舊指親屬之間可以相互隱瞞罪行?!比蓦[制度有利于彰顯倫理道德、維護家庭和諧。作為一種極具人文關懷和智慧光芒的制度或原則,容隱制度對當前我國面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重任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004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首次明確提出了“和諧社會”這個概念,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進一步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定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抓好的一項重大任務。
中華民族向來以“和諧”為最高價值追求,在中國歷史上,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等關系的和諧美好相處,是太平盛世的當然標準之一。首先,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的上位概念,和諧社會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建設法治社會,而建設法治社會理所當然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其次,構建和諧社會務必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再次,構建和諧社會應當以法治建設為中心,建設一個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保障權利、安居樂業、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
以農業立國、以農業興邦的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所以歷來重視親情倫理,尊崇“敬天”、“敬祖”的理念。所以,與這種社會模式相契合,“政治秩序和家族倫理緊密相連,倫理和法律具有融合的社會基礎”。在當今和諧社會的法治建設中,刑事領域的制度和原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容隱制度作為刑事領域一項重要的原則或制度,在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法制史中,一直彰顯著重倫理、愛親人、創和諧、遵道德、守禮義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血脈相連的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卑長幼之間有著嚴格的禮制規范和權利義務。同時,“中國古代是沿著由家而國的途徑進入階級社會的,因此宗法血緣關系對于社會和國家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強烈的影響,尤其是宗法與政治的高度結合,造成了家國一體、親貴合一的特有體制。和諧社會應當也必須重視和保障親屬之愛,重視和保障這種人類亙古不變的家庭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構建和諧家庭倫理關系,也惟其如此才可稱為和諧社會。無論是立法活動還是司法實踐,對待親親相隱的行為,刑事法律應該更多地培養和教誨民眾一種“愛親人、愛家庭、進而遵紀守法”的理念,而不應當剝奪和抗制這種源自人內心深處的親屬之愛所引發的行為。如果我們注重刑法的倫理效益、注重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尊重人性中最基本的準則,那么一定會有利于和諧家庭關系與和諧的親屬關系的構建。和諧家庭關系與和諧親屬關系是一切和諧的前提,而容隱制度正是從刑事角度為這種美好的情感予以肯定。
毋庸置疑,容隱制度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認同。在當今社會矛盾相對較為突出和集中的新形勢下,在司法實踐中“援法斷罪”的同時力求最大限度地“情理兼容”,是理性而睿智的選擇?!坝捎诿袂?、人情具有社會性,是法之所以立的基礎,因此脫離民情,法的生命也將終結。從法制發展的歷史看,法合人情則興,法逆人情則皆竭。法與情兩全,使親情義務與法律義務統一,是良吏追求的目標?!保疚囊孕淌骂I域中的容隱制度為視角,通過考察容隱制度的歷史沿革和以及對容隱制度的法律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分析,希望能夠對未來在我國刑事法律中設立容隱制度提出有益的見解和建議,更深層次的期待是我國未來的容隱制度能夠大有裨益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
參 考 文 獻
[1]法學詞典編輯委員會編.法學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723
[2]史廣全.中國古代立法文化研究(第1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2):88
[3]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