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理念開始改變,節目方言化的現象越來越多,既豐富了電視語言符號,又體現了電視節目的本土化。本文試圖審視新聞節目方言化的現象,確保電視新聞節目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聞;符號;普通話;方言;本土化
在中國,地方電視媒體的輸出范圍往往局限于該媒體所屬的行政轄區,也就是說,只有本地觀眾才能在電視上看到本區臺的節目,外埠傳播幾乎不可實現。方言新聞節目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魅力,近年來,很多電視新聞節目為應對激烈的媒體競爭,開始使用地方方言播音,極大地滿足了本地觀眾的收視心理預期。
一、電視新聞節目方言化的概述
胡適先生曾說過: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于古人,但終不如方言嘴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古文里的人是死人;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話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卻也有一種完整的系統。方言都具有語音結構系統、詞匯結構系統和語法結構系統,能夠滿足本地區社會交際的需要。全國各地區漢語的代表方言有:北京話、東北話、蘇州話、南昌話、湘鄉話、福建長汀話、廣東梅縣話、閩北話、閩東話、閩中話、閩南話、客家話、莆仙話、廣州話等等。這兩年,方言類新聞節目在各地廣泛出現,如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于2004年元旦推出、用杭州話播報的新聞節目《阿六頭說新聞》;《聽我韶韶》是十八頻道推出的一個以地方話說新聞的欄目,其內容新穎、貼近百姓的風格已成為南京地區電視媒體中一個新的亮點。長春電視臺2009年1月1日正式播出《社區辦事處》,定位社區,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讓新聞服務生活,力求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困難,提供服務資訊,講述社區人物故事,主持人也喜歡用東方話來播報新聞。
二、電視新聞節目方言化存在的利弊
很明顯,用方言來播報新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其一,方言化帶來高收視率。一般來說,一個節目的存亡與收視率直接相關,有比較高的收視率,就證明這個有它的市場需要和存在必要。目前長春電視臺的《社區辦事處》已經成為本地同時段電視節目中極具影響力的新聞節目,以其語言貼近老百姓,嘮家常話,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普遍關注,成為長春電視臺臺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另外,從客觀事實來看,方言類新聞的高收視率帶來了客觀的廣告效益。其二,方言化滿足特殊群體的視聽需求。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的普通話普及程度比較高,但是城市人口流動性相當大,大的城市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其中很多外來人員為了融入當地這個社會,就有學習當地方言的需求,而收聽收看方言類新聞節目也是他們學習當地方言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和方法。其三,方言化消解大眾媒體的語言示范功能。我國方言繁雜是各地區人們交流的一大障礙。用通用的普通話播放新聞更是成為了各地學習普通話的樣板,人們愿意并自覺接受普通話新聞播音,方言新聞只在香港、澳門、臺灣存在。節目主持人趙忠祥認為:無論當前的廣播電視節目如何改革,也不管欄目設置如何變化,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讓步,在語言方面我們要永遠采取非常嚴格的態度。因為語言不只是語言問題,它深入個體、更關系到國家的認同、形象和尊嚴。
三、電視新聞節目方言化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本文以為,新聞節目方言化要把握好尺度、合理設計內容,不能完全當成提高收視率的妙藥,更不能惡俗的濫用方言。(1)準確觀眾定位。觀眾定位是一個新聞節目能否存活、立足的關鍵。節目方言化不能取代普通話播報新聞,觀眾喜愛方言類新聞節目,不能盲目跟風,簡單復制大量的方言類新聞節目。能聽懂方言的觀眾多是本地區的受眾,只有在節目內容、形式、深度上加強,方言類新聞節目才能成功。(2)要把握好尺度。題材的選擇對方言類新聞節目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對新聞事件進行口語化播報,用方言表達,能拉近與當地老百姓的距離,過多的運用俗語,不太適合政治、經濟類新聞消息。民生類消息、調查報道可以用一些方言來播報。(3)內容上下功夫。節目的真正生命力是其內容,而不是形式。方言化是一種語言傳播方式,能夠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沒有長期的生命力。新鮮勁兒以后,觀眾的關注度也會隨之減弱。
方言來自于生活,在滿足觀眾信息欲的基礎之上方言元素,是本土節目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對新聞事件,我們還是要先有自己的思考和價值判斷,然后再從老百姓的角度,用他們的話說出來,這才是電視新聞節目中方言化追求的目標。
參 考 文 獻
[1]許嘉璐.媒體與語言[J].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趙淑萍,高曉虹.電視寫作[J].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3]王麗娟.視聽語言傳播藝術[J].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2006
[4]索燕華,紀秀生.傳播語言學[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李曉華.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發聲藝術概要[J].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6]李如龍.漢語方言學[J].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