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農村綠色治理的過程中,地方基層政府存在著一些行為缺陷,這些行為缺陷制約著農村綠色經濟的發展,如錯誤的政績觀、資金投入不足、政府行為造成的產業結構失衡以及政府失靈。本文針對農村基層政府在綠色治理中存在的行為缺陷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綠色治理;政府行為;缺陷;優化
一、農村綠色治理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農村地區環境問題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嚴重趨勢,農村環境“臟、亂、差”,生產及禽畜業養殖廢棄物排放、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直接威脅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政府行為缺陷
(1)錯誤的政績觀。農村政府在政府競爭過程中,過分強調經濟增長,放松了環境規制,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不關注群眾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也不關注人民健康狀況。這跟我國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體系有關,這種考核體推崇唯經濟增長論。盡管政績考核體系進幾年增加了“減排”指標,但是,依然存在著“減排”信息失真的現象,這是由于各級信息統計部門隸屬于政府,這樣的綠色經濟考核指標真正要落實起來是非常困難的。(2)資金投入不足。目前,在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對城市綠色治理的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說農村了。農村政府和企業主對綠色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認識不足,依然存在著重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的思想,對綠色治理工作缺乏長效的管理。大部分農村綠色治理資金是按照“自主投入為主,政府補貼為輔“的模式,政府對綠色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造成農村綠色治理中資金不到位的情況比較普遍,治理工作走上“邊治理邊污染”的惡性循環。(3)產業結構失衡。80年代初以來,國家為了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采用了放權讓利、兩稅制、財政包干等政策,這些政策在刺激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然而,這些政策從另一方面來說,意味著地方政府利益的實現程度和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于是,農村政府大力發展農村工業成了經濟利益的必然選擇。這種情況之下,農村經濟就出現了工業的畸形發展,第三產業明顯滯后,農村經濟結構出現失衡現象。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的綠色發展,國家在有關經濟發展計劃、有關農村經濟的會議上,制定了一系列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計劃和規劃,如“八五”、“九五”計劃和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等等都對農村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規劃。但是,農村基層政府大多呈現對本地資源認識不足,對農業結構調整也沒有詳細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通常是只召開了相關會議,在具體行動中表現不足,與中央農業結構調整要求相距甚遠。(4)在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方面宣傳投入不足。據調查結果表明:在農村95%以上的人缺乏環保意識,他們隨心所欲地處理生活垃圾、種養殖垃圾和工業垃圾,這與政府在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中的投入不足是密切相關的。由于投入不足,使應該有的設備沒有,應該做的事沒法做,以致環保宣傳工作無法展開。由于農村政府對環保宣傳這種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所以,即便有多余的經費,也往往不愿投入到環保宣傳工作上,于是便有了“有錢送往迎來,無錢宣傳環保”的不正常現象。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直接阻礙了環保宣傳工作的正常開展。(5)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由于環境資源具有外部不經濟性,市場主體在經營過程中只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對所消耗的環境要素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后果,只要其行為不受到懲罰,污染者不會主動花費投資到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上,而是將這種環境成本代價轉嫁給他人和未來。而市場對這種行為是無能為力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市場失靈”。在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直接管理的結果也并不盡如人意。從理論上來看,政府干預的目的在于通過稅收、管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制度等手段來糾正市場失靈。然而,由于政府決策、機制及其干預的無效率,政府管理的結果未必能校正“市場失靈”,于是就會發生“政府失靈”。
三、政府綠色治理行為優化
(1)優化政績考核體系。中央政府必須提供相應的制度對農村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體系進行改革,增加對農村政府領導的綠色政績考核指標,徹底轉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錯誤政績觀,做到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農村政府也應當設計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相容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激勵政府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強化對農村政府綠色治理工作的硬約束。對官員進行政績考核,以GDP增長情況為主要考核標準的同時,應輔以環境指標的考核。(2)加大政府資金投入。農村污染治理工程通常投資量大,而工程本身對企業的直接效益不大,靠業主自行投資是難以實現的。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政府行為密不可分。治理農業污染問題,應該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政府對這種外部效益明顯的環保工程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并在稅收、用地、用電等方面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通過政府的引導、效益吸引,讓廣大農民和業主增加對綠色治理的投入。(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政府必須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走新型農業化道路。農村政府應當確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引導農業的正確發展,加強相應的科學研究與科學規劃,通過各種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引導農民改變傳統落后的耕作方式,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和超標污染灌溉所帶來的各種污染,摒棄高投入、高浪費和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合理的選擇適合本地特點的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快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牧業、水產業和其它經濟產業,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有機結合,逐步改善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承載力,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產業結構。(4)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工作,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問題,與中國9億多農民息息相關,而農民普遍缺乏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意識。農村政府部門,應不斷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在農村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做到把保護環境變成一種自覺意識和行為。農村基層政府通過加大對環境問題的宣傳力度,使農民和農村企業主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進而使他們在經濟生產過程中主動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同時,也會促使他們加強對農村政府部門的監督,進而有助于實現在環境問題上政府治理行為的高效率。(5)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克服管理中的“政府失靈”。市場與政府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是密切相關、相互補充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我們將環境資源逐步納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補救由于環境資源的公共屬性所引發的“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適當干預。然而,政府作為環境資源這一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具有壟斷性,政府環境部門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很難有動力去改善其低效率的體系。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農村群眾對政府的監督力量。農村政府必須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如降低社會公眾的問責成本以鼓勵群眾對農村政府在綠色治理行為進行檢舉揭發、批評建議、報道和申述等,這有助于解決在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方面的“政府失靈”問題。
參 考 文 獻
[1]游高端.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中地方政府環境治理能力研究[D].湖南大學.2009
[2]陳冬梅.生態環境治理政府主沉浮——論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主體中的核心地位[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易波,張莉莉.論地方環境治理的政府失靈及其矯正:環境公平的視角[J].法學雜志.2011(9)
[4]方世南.環境友好型社會與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為[J].學習論壇.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