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價格歧視理論在廣泛的應用于企業決策和經濟政策的分析中,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價格歧視也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現象。定價策略的差異性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價格歧視具有不同的福利效應。本文主要以三級價格歧視為例來分析其對社會福利效應的影響,最終得出價格歧視對社會效應影響的幾點結論。
【關鍵詞】價格歧視;社會福利效應;壟斷
一、價格歧視的原理及實行條件
價格歧視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根據價格差別的程度,可以把價格歧視區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和三級價格歧視。實行價格歧視,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企業必須具有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市場價格的市場勢力。第二,企業擁有的顧客群必須是容易區別的并且對產品有不同需求彈性。只有具備這一條件,企業才有可能在需求彈性不同的市場上制定不同的價格從而達到侵占更多消費者剩余的目的。第三,企業擁有相互隔離的以不同顧客群為代表的不同市場。因為一些邁著會通過不隔離的市場倒賣價格具有差異性的產品,從而阻礙企業通過價格歧視增加利潤目的的實現。侵占消費者剩余并將它轉化為經營者利潤(又稱生產者剩余)是實行價格歧視的最主要目的。而所謂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保留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
二、三級價格歧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
三級價格歧視采取逆彈性法則,對需求價格彈性大的消費者索取低價,對需求價格彈性小的消費者索取高價。而消費者本身的支付能力決定了其彈性大小。三級價格歧視是最盛行的價格歧視形式,例如:同質商品在富人區價格與窮人區價格迥異、采用優惠券進行產品促銷等等。價格歧視的福利分析需要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壟斷者所選擇的價格歧視最多只能達到社會次優,而不可能是社會最優的。這是因為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統一定價的社會福利效應肯定高于價格歧視的社會福利效應。然而完全競爭嚴格來說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根據次優理論,只要當價格歧視的社會福利水平大于壟斷定價時的社會福利水平(即其社會總福利大于壟斷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價格歧視行為就會增加社會福利。Hausman和Mackie
-Mason的研究表明:三級價格歧視只有在提高產出量和銷售量大于壟斷定價下的產出量和銷售量的情況下(即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才會減少壟斷定價造成的扭曲從而增進福利。他們得出兩個重要的理論結果:一是在兩廠商情況下,價格歧視可能會家底兩個子市場的價格;二是當價格福利函數曲線為凹曲線時,并且子市場需求是獨立時,價格歧視能在所有子市場降低價格的一個必要條件為邊際成本遞減。為了便于討論,他們的研究都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價格利潤函數不是一般的凹曲線而是單峰凹曲線。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學界一直在爭論出于福利效應的角度考慮具有壟斷勢力的企業是否可以利用其壟斷優勢采取三級價格歧視策略。三級價格歧視對于社會福利的效果可以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于不同的消費群索取不同的價格將會導致社會產出的重置;二是社會福利會因為歧視價格策略下的總產出和單一價格下總產出的不一致而受到影響。并且,如果前者多于后者,那么總福利會下降。如果存在規模經濟,那么通過三級價格歧視可以擴大產量,降低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消費者福利會隨之增加。但是如果產出下降而非增加,那么下降的邊際成本將導致價格的上升,價格歧視所帶來的福利損失將進一步擴大。所以從福利效應角度考慮,規模經濟并不能說明可以對價格歧視采取寬松放任的態度。
三、結論
(1)如果存在規模經濟,那么通過價格歧視可以擴大產量,降低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實現較大的規模效益,消費者福利會隨之增加,從而提高社會福利水平。(2)對于那些如果不實施價格歧視就不可能生產出來的商品或勞務進行價格歧視,對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都是有利的,最終會增進福利。(3)價格歧視能夠使低收入者的購買能力增加,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從而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一般來說,只要足夠的新顧客由于價格歧視的實施而產生,增加了銷售量和產量,那么消費者的福利就會增加,提高了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由于二級價格歧視與消費者購買的數量成正相關關系,通常會增加產品的產量,所以是可以容許的。而當一個壟斷者實行三級價格歧視時,其產量與實行單一的價格相比是不確定的,通常在增加銷售量和產量(大于壟斷定價下的產量)的情況下,才會使壟斷定價造成的扭曲減少,從而增加福利。
參 考 文 獻
[1]何娟.價格歧視對社會福利影響的探討[J].價格月刊.2003
[2]王偉.三度價格歧視理論及福利效應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06
[3]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