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勤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之一,但卻常常被管理者所忽視,以致因考勤而產生的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而諸多考勤管理工作中的“常見病”,也直接導致用人單位承擔起了巨大法律風險。
【關鍵詞】考勤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管理
一、用人單位無考勤制度
在企業用工實踐中,用人單位對勞動者進行管理約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要求員工按時上下班,這也是企業對員工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但是用人單位不實施考勤的現象很多:有些是因為公司規模較小、剛成立等原因,導致企業考勤管理處于空白期;也有些規模較大、管理比較規范的企業,以為司機、外勤銷售人員、24小時輪值班人員等部分特殊崗位無法考勤或者有沒有必要,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為用工風險埋下隱患。在勞動爭議案件中,涉及出勤時間的爭議非常多見,如加班費、曠工、拖欠勞動報酬等爭議,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出勤時間的確認有關。如果企業未實施考勤,將無法提供有效的考勤記錄,考勤制度是企業的一項基礎管理工作,用人單位對其員工在本單位出勤情況應負有舉證責任。若無法提供考勤記錄,則仲裁機構或法院將可能采信員工的主張。屆時是否加班、加班時間長短、是否曠工等均由不得用人單位做主。
二、多重考勤方式并存
當前科技迅猛發展,考勤方式也日新月異,從紙片打卡中考勤到射頻IC卡打卡考勤,從指紋打卡考勤到人臉識別考勤,不一而足。雖然企業大都執行單一的考勤方式,但多重考勤方式并存的企業也不占少數。個別用人單位為了減少電子考勤的差錯(如漏打卡、設備損害、設備誤差等),增加了手工考勤方式,而這兩種考勤方式在記錄結果上很可能存在較大差異。
三、考勤規定不明確
(1)企業考勤規定沒有規定工作時間的統計及確認方法,
由工作時間直接涉及薪資結算,往往直接影響到勞動者權益,故用人單位應加以明確。(2)企業考勤規定往往忽視對休息時間的安排。有些單位規定每天工作9小時,并未規定中間有1小時休息時間。但員工可能以為存在1小時加班時間而申請仲裁,盡管工作不一定勝訴,但仲裁本身也消耗了企業的成本。特別是對制造業企業而言,對于“工間休息時間”更應有明確規定。(3)企業考勤規定忽視對加班的認定標準。用人單位明確加班須經審批的程序,可以避免員工因個人原因超時工作卻可以索要加班費的情況。
四、缺勤記錄未注明事由
在企業日常考勤管理當中,員工因病假、事假等而缺勤是常有的事,但若對有關缺勤缺乏明確的標準,則員工是否屬于曠工、是否屬于休假、休了什么假等,都將成為疑問。《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規定,職工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用人單位應該安排職工休假。如未休假,則用人單位應當安排職工休假。如未休假,則用人單位應當支付未休假的三倍工資。在年假爭議的案件類型中,由于用人單位在休假安排上居主導地位,故對是否已休假、休了多少天假,均應由用人單位舉證。已休過假的員工也可能主張未休年假的三倍工資,如沒有其他證據,則用人單位極有可能敗訴。所以,缺勤記錄應明確事由,必須做到對出勤狀態的精確掌控。
五、考勤記錄無簽名核對
考勤記錄是勞動爭議當中典型證據形式,而該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也是各方爭論的焦點。其中最典型的爭議是,沒有員工簽字確認的考勤記錄是否具有證明效力。考勤記錄關乎員工的工資休假等權益,對其真實性的判斷至關重要。而用人單位提供的考勤記錄是否屬于原始證據、是否形成于當時、是否具有更改的可能性、是否經員工簽字確認等,都是判斷考勤記錄是否真實與否的重要標準。未經員工簽字確認的打印件,從證據形式上看,其屬于非原始證據。
六、考勤記錄疏于保管
在勞動爭議案件中,與考勤記錄相關的曠工爭議、加班費爭議往往存在仲裁時效限制。但時效限制的背后,卻要求用人單位務必要保管相關管理文件,考勤記錄便是其中之一。若勞動者能舉證證明用人單位掌握考勤記錄,則用人單位應當提供該勞動者兩年內考勤記錄,不能提供的將承擔不利后果。
七、考勤規定與實際處理不一致
企業員工關系管理應當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否則所有制度規定將形同虛設,不利于建立管理威信,還會制造各種訴訟風險,而企業的考勤管理規定與實際執行情況便是其中之一。有些公司規定,員工請假須書面申請并經人力資源部批準,超過10日假期應當總經理書面批準。但這些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卻變成“請假口頭化,審批口頭化”,有些部門主管甚至代行人力資源部職權,直接批準員工請假。久而久之,請假手續和相關統計混亂,甚至造成薪資計算差錯,為勞動爭議埋下伏筆。這些說明用人單位在員工管理上必須做到“言行一致,權責統一”,否則,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風險控制。
對考勤類違紀,用人單位應充分核實,給員工申辯機會,對證據加以確定,而不是草率地發給一紙“辭退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