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網絡成癮測驗問卷IAT》和自我評價問卷,對湖南初中生的網絡成癮現狀和自我評價發展水平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網絡成癮人數在年級、性別、家庭居住地、是否獨生子女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初中生自我評價在性別、家庭來源、獨生子女方面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結論:自我評價各層面與網絡成癮呈負相關,說明恰當的自我評價有助于初中生抵御網絡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自我評價;網絡成癮;初中生
一、問題提出
在社會信息化成為一種時代潮流的今天,青少年觸網本來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也是必然的選擇。而初中階段是人類個體生命全程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個體身心發展整體加速又極不平衡,情感和意志相對脆弱,自我評價還不成熟和穩定。這樣的個體,很容易掉入網絡陷阱。因此,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網絡成癮發生的原因,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引導他們正確使用互聯網,成為網絡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國外的研究說明互聯網成癮者的性格特征為敏感、警覺、掩飾、孤僻、善于抽象思維并有自訴抑郁、孤獨和厭倦生活、自我評價低等。國內學者也指出青少年之所以沉迷于網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不成熟,人格不健全。網絡成癮的形成究竟會受到哪些具體的個體內在因素的影響?本研究著重從初中生自身內在因素即自我評價來探討與其網絡成癮的關系。希望借此可以有助于專業人士進一步確定早期干預的對象和采取相應的對策。
二、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研究按隨機分層取樣的原則,從兩類普通中學(城市、農村)的七所學校,從初一到初三各隨機抽取一個班,共計1120人。對被試進行集體施測。收回問卷1020份,剔除無效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885份。(2)調查方法。研究采用美國彼茲堡大學K·Yong的《網絡成癮測驗問卷IAT》的臨床診斷問卷和我國學者張建新對美國心理學家Geoff MacDonald等所編制的自我評價問卷修訂版,使用統一的指導語進行現場問卷調查。一是《網絡成癮測驗問卷IAT》,由20個項目組成。蘇州大學張曉陽學者分析了其信度,α系數為0.89,同時效度系數為0.77。問卷每題分為五個選項,從“很少”至“總是”分別評定為1~5分,采用二分法,將大于或等于50分的視為網絡成癮組,小于50分的視為非網絡成癮組,為避免影響被試合作,使用此問卷時將問卷名改為《網絡使用程度調查表》。二是自我評價問卷由9道題目組成,采用等級評分,1=“少”,2=“一般”,3=“好”。高分表示個體對自己的評價比較積極。該量表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學習自我評價、人際關系自我評價和外貌自我評價。該量表的平均信度α值達到0.83,具有良好的測量信度。三是所有數據都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
三、研究結果
(1)初中生網絡成癮的基本情況見表1、2。在本次所獲得的885份有效問卷中,符合網絡成癮的鑒別標準的初中生達到214人,占總人數的24.1%,其中100分的有1人,占總人數的0.1%;80分以上有17人,僅占總人數的1.9%;50分以上到會80分的有196人,占總人數的22.1%。說明初中生網絡成癮嚴重的不多,大部分只是存在網絡成癮傾向。如果及早給予干預和指導,是可以有效抵制成癮這一趨勢的惡化。第一,網絡成癮的年級比較。在本次調查中,符合網絡成癮的初中生有214人,所占比率為24.1%,運用x2檢驗對他們在年級網絡成癮人數的分布進行了差異比較,結果見表1。
第二,初中生網絡成癮人數在性別、家庭來源、獨生子女分布差異。結果見表2:
表2中可以看出,網絡成癮人數的分布在性別、家庭來源與是否為獨生子女三個不同的群體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其中,在性別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迷于網絡;在家庭來源上,家住城鎮的學生網絡成癮的人數顯著地多于家住農村網絡成癮的人數。(2)初中生自我評價的發展狀況,調查結果詳見表3、4。第一,自我評價各維度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
從表3中t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學習自我評價方面,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方面,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家住城鎮的學生得分高于家住農村的學生,是獨生子女的學生的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的學生;在體貌自我評價方面,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家住城鎮的學生的得分顯著地高于家住農村的學生。第二,初中生在自我評價各維度的年級分布狀況。對初中生各年級在自我評價各維度上的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看出,在各組總體方差相等的前提下,經方差檢驗,初中生各年級在自我評價的三個維度及總體評價上不存在顯著差異。(3)初中生自我評價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分析,結果見表5、6。第一,網絡成癮與非網絡成癮在自我評價各維度上的得分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見表5。
由表5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網絡成癮者與非網絡成癮者在學習自我評價和人際關系自我評價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在體貌自我評價上未表現出差異。第二,自我評價與網絡成癮的相關分析。
由表6的數據結果表明:網絡成癮得分與自我評價三方面得分均成負相關,但只與學習自我評價和人際關系自我評價的負相關達到顯著性水平。
四、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的數據分析,初中生網絡成癮人數在年級、性別、家庭居住地,是否獨生子女的分布上呈顯著性差異。隨年級增長學生網絡成癮人數也在增加,原因可能是到了初中身心突然出現的不平衡狀態,到了初三,面對中考的壓力,再加上家長和老師給予考學的要求,使他們的緊迫意識、危機意識明顯增強,更迫切需要有個空間來緩解。比如在網絡游戲中發泄不滿,彌補現實自我的不足。在本次調查中,初中生在人口學變量上表現出顯著差異。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男女兩性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有關。關于城鄉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家住城鎮的孩子,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在穿著上有條件稍加注意,對體貌自我評價相應地要高;另外,獨生子女在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方面的差異,這一結果與我國學者王中會等的研究一致。這可能是因為由于家中只有一個小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就更有強烈的與同伴交往的愿望和能力。網絡成癮者與非網絡成癮者在自我評價層面上的均值得分比較中存在顯著差異。數據表明,學習和人際關系自我評價上得分越高的個體對網絡消極影響的抵抗能力越強,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相一致??赡艿脑蚴牵阂环矫媸菍W習成績不良的學生因學習的緣故在其它方面得不到較多關注和別人的贊許。自尊心遭到打擊,感受不到成就感、滿足感,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厭學、逃學,而網絡則成了他們的“避風港”。另一方面是初中生交往中所出現的閉鎖性與交友意向的矛盾所致,需要一個能傾吐煩惱,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網絡交往的虛擬性、間接性特點正滿足他們的交往需要。于是很多初中生漸漸樂此不疲,最終導致網絡成癮。
綜上所述,自我評價發展水平較積極的個體,具有較好自我控制能力,從而可以更少的避免網絡的負面影響。因此,培養初中生積極合理的自我評價能力,將可以有效的抵御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
參 考 文 獻
[1]戴新利.中學生網絡沉迷的心理動因探析[J].教育探索.2005,10(3):25~27
[2]潘瓊,肖水源.病理性互聯網使用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5):237
[3]周濤.大學生社交焦慮與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報.2003,2(3):85~87
[4]趙紅利.論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策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4):48
項目基金:本文系2009年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院級課題項目“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成果(XYS09S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