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神是藝術的生命,古代繪畫中傳神是不可或缺的主旨。在如同過眼煙云的,現代各種各樣的藝術展覽中,國內外的畫家的作品有的很快就消失,被人們淡忘了,而有的卻成為經典,世代相傳。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藝術作品中“傳神”的魅力所造成的。本文通過幾幅畫和幾個有代表性的畫家來探討傳神的魅力。
【關鍵詞】傳神;美術作品;顧愷之
傳神就是作品的靈魂,欣賞作品就象欣賞人一樣,人有各種各樣的人,畫也是如此。能讓讀者在看到作品時能領悟到作者的思維,并能夠深思其中的奧妙感受作品的情感,那么這個作品就成功了。
一、藝術作品中傳神與夸張的緊密聯系
由于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藝術需要通過夸張來表現出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具典型性。正如法國18世紀藝術大師德拉克洛瓦曾經說過:“沒有夸張就沒有藝術”。某一場面通過照片它會如實、逼真的展示給觀眾,而這種場面如果通過藝術作品表現或畫筆描繪出來,它就會比照片更更生動、真切、傳神,耐人尋味,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藝術的特殊功能夸張的效果??鋸埐⒎且馕吨崆鷮ο?,而是在對象的身上適當取舍,它可以將作品的特征加強或減弱,擴大或縮小,這樣就能更集中地抓住主體特征,更傳神的表現現實。畫一個濃眉大眼的人,你與其按照一定的比例將眉毛眼睛同其他部位如實描畫出來,倒不如突出和夸張“濃眉”、“大眼”,這樣才更增強其神采。當然,所謂“夸張”并不是不切實際的夸大,而丟失了原物的基本形態。這就是白石老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傳神在于像與不像之間,不像則欺騙世人,太像了又媚俗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鋸埐皇呛鷣y夸張,該寫實的地方還是要寫實。傳神,除了眼神等面部表情之外,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去表現。只要你能夠從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細節上去仔細觀察、體驗。人的精神活動,不只是通過面部表情才知喜、怒、哀、樂,你的語氣、動作等等都能夠表現出來。說起傳神就不得不提主張“以形寫神”這個美學命題的顧愷之。顧愷之是東晉杰出的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大批繪畫作品都已失傳,現在僅存《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烈女仁智圖》的摹本。除此之外,還有幾則談及繪畫的言論。顧愷之的畫作以“傳神”最為人們所得知。從歷史記載可知,顧愷之的畫題材甚廣,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均有,但是更側重于人物畫。畫人物,他主張“傳神”、“以形寫神”。古代使用“寫神”一詞較多,《文子·自然》有“放意寫神”,《淮南子·齊俗訓》有“寫神愈舞”,馮衍《與鄧禹書》有“寫神輸意”,馬融《長笛賦》有“寫神喻意”?!蹲謪R》:“寫,輸也?!薄拜敗庇袀鬟_的意思,則“寫神”與“傳神”意思相同?!吧瘛笔侵溉说纳駪B、精神。換句話說,就是指每個人所特有的情感、思維和心理狀態以及外在表現,神情、神氣、神色、神采、神態等。這是活人必備的條件。作品中人物要有“生氣”,就必須得有“神”。而人是既有“形”又是有“神”的,所以描繪人物形象就必須得“以形寫神”。從繪畫本身來說,它是以線條、色彩等手段塑造形象的藝術,人物必然是有“形”。有的人物畫有“形”無“神”,但決定沒有有“神”無“形”的畫。所謂“形”,是指人的形體,它是由身體的各個部位所構成。身體的各部位對“傳神”的作用是有差別的,眼睛是最能傳神的。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似乎成了一個共識。顧愷之在《論畫》里評論《醉客》說:“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慢之,亦以助醉神耳?!边@段話中,顧愷之肯定了描繪“人形”的“骨”、“衣服”對表現醉漢神態的作用,可以看出他除了重視“點睛”之外,也肯定了其他方面表現“神氣”的作用。可見傳神的方法有很多種,并且有待發現更多。這里可以看出顧愷之在這里是肯定‘以形寫神’的。
二、傳神的廣泛與普遍
傳神在其他領域作品中也非常重要。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例如古詩,杜甫的《春望》便是一首非常傳神的千古佳作。中國的文學作品最為講究意境,老舍先生曾請齊白石畫老人以李白的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作畫。齊白石老人對要如何才能把畫畫的傳神思考了好多天,最終完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作品??催^那幅畫的人,無不拍手叫好。畫面用淋漓的水墨描繪出了山巒映襯的山澗,清泉在亂石中涌出,六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畫面很自然地讓人們聯想到流水潺潺降至十里之外,活潑的六尾蝌蚪快樂的長成青蛙,在山澗里快樂的生活著,泉水聲和蛙聲配合的相得益彰,仿佛一首完美的交響曲。畫中的六尾蝌蚪便是傳神的點睛之作。整幅作品以虛寫實,畫中體現了深邃的讓人身臨其境浮想聯翩的境界,整個畫面因為這幾尾蝌蚪活了起來,在山水畫中的傳神表現無不讓人嘆為觀止。
蘇聯畫家茹可夫為小說《真正的人》畫過一幅插圖,名叫“絕望”。畫面描繪的是一位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中不幸負傷住進醫院,在他得知必須鋸掉雙腿才能保住性命的那一刻的那種難以抑制的絕望而失落的心情。畫中茹可夫并沒有畫他嚎嚎大哭或是描繪任何不幸者的面部表情,而是通過一個人埋頭坐在病床上的側面動作來表達病人的心情,如晴天霹靂,無法挽回的痛苦,無可抑制的悲哀,埋頭失聲。雖然看不到一點面部表情,但那扭動的身軀,抽動著的痙攣的脊背,或從那僅露出的一只狠狠抓住左臂的右手,都足以讓人感受到他當時的心境。
這是一幅素描畫,畫得非常簡煉,雖然畫面中并沒有描繪很多人,除了負傷者、病床和必要的病房特征之外,并無其他,但你仍能感受到在這位不幸者的周圍,有許多人寄以著同情和安慰,包括觀畫者在內。這樣的畫作已經超出了文藝作品本身的功能,活生生地印刻在讀者的心中。我曾讀過一本詩畫集:《西班牙的曙光》(巴金編,幸門繪),是一本水墨素描組畫集。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像戰地速寫一樣,雖然每一幅都沒有對人物進行細致地描寫,但是從種種的戰爭場面和熱情奔放的筆觸以及詩歌般的戰斗語言之中,已經完全體現出那種為真理和正義而斗爭的革命氣慨。整個詩畫集,詩和畫二者配合得恰到好處,讓人一口氣便讀完。雖然數年過去了,但那戰斗的詩句,奔放的線條中所體現出來的革命激情,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腦海當中。在藝術的道路上,每每提筆著文或作畫時,它作為楷模,總浮現在眼前。
藝術作品除了直接地描寫人物以外,還可從其它方面寓意深遠地反映出一個時代或一件事情。比如,在宣傳畫中,似乎只有用鮮花、紅旗、游行隊伍才能表現出節日的氣氛,但是若深一步地去構思,用渲染和寓意的手法,從側面描寫,或許更能讓人印象深刻。記得曾經看過一幅波蘭宣傳畫,標題“勞動光榮”,副標題“為全波蘭勞動英雄大會而作!”整幅畫面是由一面鮮艷的紅旗,中央放著一塊磚,磚上放著一把建筑工人用的抹刀,旁邊一枚金光閃閃的勞動者獎章所構成的。整個畫面并沒有任何多余的筆畫和虛張聲勢的場面,它是那樣簡煉而概括地表現了主題。但又能從畫面之中使人聯想到許多主題以外的東西,這里用的也是傳神的一種途徑。作品除了給人視覺沖擊之外還會利用人的思想來表達作者的意境。這幅宣傳畫雖然簡單,但是給的條件足以讓人引起無邊的聯想。這種傳神的方式已經超脫了畫面,讓人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畫面的感染,可謂手段之高明。一幅真正的藝術作品,不管是直接描繪還是通過側面表現,都要讓觀賞者不僅僅只看到畫面的形象,而是要讓觀眾有所引申,有所思考,擴展其視,要能把人們帶進一個聯想的世界里。高尚的藝術應當是含蓄的而非赤裸裸的表現,那樣只能導致庸俗和表面化。
“傳神”——這是藝術創作上一個永無止盡話題。各藝術門類,只有通過各種方式去體現生活的本質和精髓,才能創作出非凡的藝術作品來再現生活。
參 考 文 獻
[1]俞劍華,羅子,溫肇桐.顧愷之研究資料[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黃朝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3]韓非.諸子集成(第七冊)[M].
[4]劉孝標.廣絕交論[M].中華書局.1977
[5]李善注.文選(上冊)[M].中華書局
[6]朱熹.四書集注·孟子[M].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卷四.《四部備要》
[7]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