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比較泉州地區幾座新建博物館的建設情況,就建筑布局、造型特點、材料與施工的運用,重點闡述泉州地區特有的傳統地域文化對該地區建筑的影響,表達該地區建筑與閩南地域的關聯和時代精神的轉化。
【關鍵詞】閩南;博物館;地域特性
一、建筑原型與布局特點
土樓是福建山區富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特殊的形象特征,使其區別于其他地區民居形式。在福建民居形制中有一個共同特點,民居或大或小、或圓或方,都表現出中軸線對建筑的控制,尤其廳堂空間用嚴格的對稱展現了嚴肅、方正和井井有條,這種規整對稱的格局、左右均齊的配置和平面鋪開的空間序列,反映出中國傳統民居的共同特色,這些在唐宋時期由中原移民帶來的技術體系被牢固的保存下來,并形成對均衡對稱的審美。泉州的博物館多沿用較為這些傳統的整體格局,采用軸線對稱的多進深的空間組織手法,沿著軸線層層深入,并從入口開始就形成一條視覺通廊,使得軸線的概念在人的行為、心理感覺上得到體現,并利用唐風建筑形制的演變與地方性的現代結合,形成了現在的建筑形態。在泉州市博物館平面布局中,則是將中國庭園合院與西方現代廣場進行組構,總圖布局以中軸對稱進行構架,主館居中南鎮2.3公頃的館前廣場,以中國庭院型式布置,廣場內按不同功能設置了具有閩南色彩和歷史內涵的休閑綠化空間及旱噴泉;廣場東西兩側設有兩組弧形文化柱以限定東西向廣場空間;廣場南向以透空鐵柵圍墻和牌樓為空間限定構筑物;環形聯廊邊欄設“美人靠”,既作交通道路又作為敞開式休息空間;使參觀人群在室內封閉空間漫長行走路線后轉換到開放式庭院空間休息調整,這些都是適應南方地域布局上的特點。
二、建筑造型特色與文化認同
官式大厝與土樓建筑,成為泉州地區博物館建筑設計中體現地域性的要素原型。而泉州官式大厝的傳統等級對當地人們產生的心理優勢,又為土樓形象的確認樹立了障礙,所以這里出現了一個文化認同的過程,以土樓為形式中心的概念甚少被當地人接受,而將官式大厝正面開間作為公共建筑入口則成為不可動搖的觀念。在泉州市博物館立面的設計中,“宮殿式”大厝正面的模式成為該展館的入口形式,并成為尊重泉州當地人民對傳統模式認知的心理需求。而閩臺緣博物館四個承托在白石基座之上的巨大的紅色斜階屋蓋,也共同構成了閩南傳統建筑大厝屋蓋的意向。泉州市博物館南門樓則以層層揚起的“鞍脊”構成特點,借鑒傳統“三重檐”的屋面為母體,結合韻律性極強的疊檐潔化,形體既具現代特色又有傳統神韻,泉州博物館群表現出來的層層疊檐升起的動感,既體現了層層絢麗的歷史波瀾,又意喻了重重疊疊涌向新高度的輝煌未來。
三、地方建筑材料的運用、文化交融與工藝組合
泉州地區的傳統建筑多以紅磚紅瓦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紅磚文化區”,還有獨特的“出磚入石”的外墻做法,泉州地區的磚紅與“出磚入石”的特殊性,表達了建筑對于材料的真實反映,代表了地域色彩的典型傾向,磚紅迸發出的活力,反映了當地人們對于生活的一種火熱豪放的追求。在泉州地區的博物館設計當中,紅磚的運用就是對泉州地區紅色環境的一種呼應,“出磚入石”、海蠣墻等各種墻體砌筑方式成為特色,各種墻體材料的運用也成為博物館本身的結構內容,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筑的整體色調和表面肌理均表現出紅磚文化特征。除了紅磚的運用,也適當的增加泉州地區石材的精湛工藝——鏤雕,如泉州市博物館南門樓仿石主體配以石雕花飾及額扁構建,并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完成了對福建地區曲線形式的變形與抽象。閩海地區地處東部沿海,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對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在本地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既有內地文化藝術的介入,也有西亞以及南洋文化的融合。華僑的“衣錦還鄉”和不惜斥巨資大興土木,帶來了大量的石雕、磚雕、木雕以及繁復的裝飾,顯示出海外文化對本土文化的融入、發展作用。1991年在東湖之畔落成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主體樓宛如一艘遠航歸來,??扛蹫车碾p桅帆船,象征海外交通這一歷史主題。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主樓正面由圓弧狀拱門連接東西兩翼,寓意博物館起著連接泉州與海外鄉親的橋梁作用。
博物館作為文化建筑,在建筑形象的控制上應尊重該地區的地域文化,在分析了上述幾例泉州地區的博物館后,可以看出無論是形式的提取、材料與色彩的應用均與閩南的地域有所關聯,同時又有時代精神的轉化,這些博物館均表達出對建筑濃厚的閩南地域特性的應用與轉化。
參 考 文 獻
[1]陳麗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在地域文化中的運用[J].中國博物館.2000(2)
[2]黃樂穎.地方文化博物館設計研究及實踐[D].天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