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嘗試以男性收入、平均時薪來解釋伊斯特林悖論。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這兩個指標增長緩慢甚至有下降,和幸福感的變化曲線相似。使用這兩個指標較真實地反映了物質財富與國民幸福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幸福;收入;悖論;伊斯特林;財富
伊斯特林悖論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伊斯特林(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即:通常在一個國家內,富人報告的平均幸福和快樂水平高于窮人,但如果進行跨國比較,窮國的幸福水平與富國幾乎一樣高。而伊斯特林悖論在美國也一直重復著,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人的財富迅速增長,但調查表明他們的幸福感并沒有提高。研究人員從各個角度包括用心理學解釋了,為什么收入超過一個臨界點后人們收入的增長并沒有導致幸福的提高;比如一種解釋是薩繆爾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人們消費某種物品或者服務所能獲得的滿足程度,欲望則是一種缺乏的感覺和求得滿足的欲望。當效用給定時,欲望值越大,幸福值越小,所以即使效用是一樣的,幸福感也因人而異。所以,作為分母的欲望的增加可以抵消分子效用的增長,其結果就是收入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幸福程度的增加。另一種解釋是,收入的增長確實使美國人更幸福了,但是離婚率的上升和社交性的下降抵消了收入增長帶來的幸福。
一、1972~2005年美國人收入與幸福的關系
對于幸福的測量,最典型的是美國民意研究中心每年的調查問卷中關于幸福的問題:“總的說來,你覺得最近:A.非常幸福(very happy);B.相當幸福(pretty pappy);C.不很幸福(not very happy)。”調查者事先并沒有給出幸福的確切定義,而是將這個定義讓渡給了調查對象,由調查對象自己來確定幸福的標準和自己的幸福感。因此這種調查雖然仍具有主觀性,但結果卻是客觀的。并不涉及到“幸福應該是什么?”的問題,更沒有涉及到調查者預設的價值判斷;對于財富的測量就是人均GDP。為什么不斷增長的財富卻對提高平均幸福感的影響越來越小呢?有學者認為,人均GDP不足以評估一個人的物質財富,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來解釋幸福悖論,是使用平均男性收入(Median male income);另一個辦法是使用全部男性女性都考慮在內的平均時薪(Mean hourly wages)。
二、1946~2005年美國人的幸福感研究
Veenhoven教授管理著鹿特丹依拉斯姆大學的全球幸福數據庫,對于同樣的幸福問題提供了一系列更長時間的數據,使得我們可以研究近30年甚至是60來年的幸福感。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出,人均GDP的曲線與幸福感變化的曲線并不一致,關聯度較低。但是,平均男性收入和平均時薪的曲線均與幸福感變化的曲線趨勢接近,關聯度較高。
經過分析,一直存在了許多年的幸福悖論其實并不是悖論。美國GDP持續膨脹,但是GDP增長的速度在各個地方并不均衡。對于生活標準與男性收入下降之間的矛盾,需要許多普通的美國家庭付出更艱苦的努力。我們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可以看出國民幸福感增長緩慢是因為美國普通家庭的收入失衡,物質財富的波動是使美國人幸福感下降或升高的因素之一。
參 考 文 獻
[1]Claude S.Fischer.What wealth-happiness paradox?A short note on the American case.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2007
附錄:
1972~2005年美國人均GDP與幸福的關系
資料來源:General Social Survey’s HAPPY question,1972~2004。
1972~2004年美國平均男性收入與幸福的關系
資料來源:General Social Survey’s HAPPY question,1972~2004。
1972~2005年美國平均時薪與幸福的關系
資料來源:General Social Survey’s HAPPY question,1972~2004。
1947~2005年人均GDP,平均男性收入,時薪(按年計算的)和幸福感的趨勢
資料來源:Veenhoven’s 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