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維索爾倫的語用綜觀論下的順應論在翻譯過程中應用非常廣泛,本文試圖從文化和語境方面找出一些成功翻譯中的順應現象,指出順應論在翻譯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順應論;翻譯;文化;語境
一、順應論概述
1987年,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維索爾倫提出了語用綜觀說,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書中指出,語言順應即指語言順應環境,或環境順應語言,或兩者同時相互順應。恰當成功的交流既是順應的過程,又是順應的結果。言語交流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順應。語言順應理論是語用綜觀說的核心內容。順應論從認知、社會和文化的綜合功能視角對綜觀語用現象及其運用的行為方式進行描述和闡釋,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在不同意識程度下為適應交際需要而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語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做出種種恰當的選擇,是因為人類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其中變異性和商討性是基礎,順應性是根本。
二、順應論與翻譯
隨著語用學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認為翻譯是信息的互相交流。翻譯顧名思義是把一種語言用另外一種語言等值表達出來,實質上就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因此語用學的提出對翻譯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Leo Hickey在其論文集《語用學與翻譯》一書中指出,語用學有助于翻譯“獲得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因此,翻譯學者們在發表自己的翻譯理論時也會談到如何做到翻譯等值的問題。何自然曾說過“語用翻譯同語義翻譯相對應,是一種等效翻譯觀”。但由于譯者的認識程度,翻譯用意的側重點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原文和譯文在很多情況下是很難做到完全對等,只能是相對對等。維索爾倫的語用綜觀論框架下的順應論正是指人們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不同的意識程度下做出的語言選擇的過程。翻譯作為對目的語的重新組合,根據交際語境,交際對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譯文語言的選擇做出相應的順應,說到底翻譯就是一個動態順應的過程。
三、翻譯中的文化順應現象
(1)順應源語文化的現象。譯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做好翻譯,不僅要了解原文的意義還要了解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不但要了解源文語言的表層含義,還要理解它的深層內涵。比比如美國有一種汽水叫“seven-up”,如果直接翻譯為“七上”,顯然不能表達源文中“seven”的幸運之意。因為在歐美國家,數字“七”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是一個大吉大利的數字;而在我國大家都非常鐘愛“六”,“八”和“九”,分別表示“六六大順”,“八八大發”和“天長地久”之意。而且“七上”很容易讓漢語讀者想到“七上八下”,這樣的產品不會受中國人歡迎的。所以,翻譯成“七喜”,不僅順應了“七”在源語文化中的幸運之意,同時也順應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2)順應的語文化的現象。在翻譯過程中,有時譯者還要絞盡腦汁順應的語文化。比如:龍在我國最初體現的是一種權利的象征。在封建時代,龍作為皇帝的象征,有龍袍,龍椅,龍輦等。后來龍演化成一種特殊的文化風俗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龍的文化,中國人素有“龍的傳人”之稱。因此便有千古佳句: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生活中更有很多用龍來表示吉祥如意等所謂的好的意義,如龍鳳呈祥,生龍活虎,龍飛鳳舞等。但在西方,dragon被看作為一種蜥蜴,能噴火,是一種怪獸(monster)。翻開牛津字典,還可看到,dragon還有另一意思:fierce person,esp a woman.可見,龍在西方不具有任何美感,也不乏有人談“龍”色變。所以“亞洲四小龍”被譯為“Four Asian Tigers”。
四、翻譯中的語境順應現象
語境順應即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的選擇必須與語境順應,維索爾倫認為語境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產生于交際雙方使用的語言過程中,語言和語境可以相互作用,語境可以左右語言的選擇,同時語言也可以反作用于語境。所以,語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例如:日常用語“意思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下翻譯也有所不同。當過節給別人送禮物,此時指的是“一點心意,一點禮節”;當別人在詢問能否完成某項任務,答曰“小意思”,此時指的是“特別容易”;當求別人幫忙時給別人意思意思,此處便是“一點小禮物,不成敬意,請多關照”之意。所以譯者應根據不同的語境,作出對應的譯文。
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流,是對原文語境和結構客體做出動態順應的過程。翻譯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因此譯者在順應源語文化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做到順應讀者的語言習慣等因素,盡可能做出因時、因地而異的翻譯。
參 考 文 獻
[1]Jef Verschueren.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M].Working Document 1,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何自然.Grice語用學說與關聯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