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梳理舊知識點,形成新知識網絡使學生融會貫通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現在新課程的知識點教學都是分模塊出現.復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特點之二是“通”,融會貫通,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因此,復習課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領會教材的意圖,抓住了雙基訓練.對教學內容作合理、恰當重組,通過情境引入,使學生產生興趣,帶著疑問走入課堂.
二、復習中要允許學生質疑問難
在復習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要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學生的“提問”能力,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起點.教師的心中只要認準了這一點,使他們在復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這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對于素質教育的加強,都是大有好處的.學生在做練習題的時候,難免會有各種錯誤,應該適當選用學生出錯的題目來投影,讓他說出自己的錯誤,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不能忽視了學生的智慧和動手能力.引導學生自己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溫習補救,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三、復習中要加強變式、逆向和綜合能力的訓練
復習中,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加強變式訓練、逆向思維訓練和帶有一定程度的綜合訓練.引導學生在審題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因素,確定解題思路.在選例與練習設計中,努力通過變式、逆向和綜合訓練來強本固基,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復習效率.變換問題的形式與內容,也可以對原題增加或減少條件,或利用特殊和一般關系進行變式,使該題發展與深化.通過類比,抓住本質,舉一反三.例如,在復習二次函數的內容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題:二次函數的圖象經過點(0,0)與(-1,-1),開口向上,且在x軸上截得的線段長為2.求它的解析式.因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拋物線是軸對稱圖形,由題意畫圖后,不難看出(-1,-1)是頂點,所以可用二次函數的頂點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數學中我對例題作了變化,把題例中的條件“拋物線在x軸上截得的線段2改成4”,求解析式.變化后,由題意畫圖可知(-1,-1)不再是拋物線的頂點,但從圖中看出,圖像除了經過已知條件的兩個點外,還經過一點(-4,0),所以可用y=ax2+bx+c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對例題進行變化,把題目中的“開口向上”這一條件去掉,求解析式.再次變化后,此題可有兩種情況:(1)開口向上;(2)開口向下,所以有兩個結論.由于條件的不斷變化,使學生不能再套用原題的解題思路,從而改變了學生機械的模仿性,學會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了在變化中鞏固知識,在運動中尋找規律的目的.從而在知識的縱橫聯系中,提高了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四、解題思路善于優化、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有利于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問題,可以優化學生思維,因此要將一題多解作為一種解題的方法去訓練學生.一題多解可以產生多種解題思路,但在量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質的提高,要對多解比較,找出新穎、獨特的最佳解法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優化思路.在數學復習時,我不僅注意解題的多樣性,還重視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各種解題思路和方法,提煉出最佳解法,從而達到優化復習過程,優化解題思路的目的.如:已知2斤蘋果,1斤橘子,4斤犁共價6元,又知4斤蘋果,2斤梨,2斤橘子共價4元,現買4斤蘋果,2斤桔子,5斤梨應付多少錢?本題妙在不具體求出每種水果的單價,而是使用整體解題的思路直接求出答案為8元.又如計算(6x+y/2)(3x-y/4)這是一題多項式的乘法運算,本題從表面上看無規律可找,學生也習慣按多項式系數,發現第一個因式提出公因數2后,恰能構成平方差公式的模型,顯然后一種解題思路優于第一種解題的思路.若此題把各因式計算后再相乘,很繁瑣,若能把各因式逆用平方差公式,再計算、約分,可以迅速地求出結果.
在復習的過程中加強對解題思路優化的分析和比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品質和思維發展,能為學生培養嚴謹、創新的學風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利用分層和小組合作提高學生能力
復習課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也應進一步了解了班上學生對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前后差距大小,解題速度快慢、正確率高低等.其實這是我們學生一直存在的情況.所以首先要做的是通過一系列辦法,喚起他們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從而使他們變得樂意去學,主動去做的練習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從簡到難,從少到多,時常安排些小練習,小競賽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