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師往往將中考成績視作學生初中生涯的完美句號,而忽略了學生的后續發展。筆者認為高中物理教學是以初中知識為教學的“原生點”的,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拓展和加深。因而只有讓學生在初中階段具備較高的物理素養,才能使學生較好地適應高中物理學習。初中教師只有準確把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點,才能為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架好“橋梁”。
一、激發興趣,挖掘智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物理感興趣,才會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意志比較薄弱,學習情感及態度的波動較大,初中物理教師只有從興趣入手,才能使學生對物理課堂產生期待,形成自信,養成習慣。初中階段學生具備了學習物理的良好習慣和素養,進入高中后,能延續自信,激發斗志,才能挖掘出智慧的潛力。因此,初中階段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解決初高中銜接問題的基礎。
1.設置懸念,激發好奇心
好奇心是許多科學家孜孜不倦地探索的動力來源,是人類進步的潛在資源。初中學生對自然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欲知而未知之處設置問題情境,制造懸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潛在的能量得以不斷地釋放。
如,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學中,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并將手指移開,請學生猜想乒乓是否下落。在未做實驗之前,絕大多數學生一致認為球會下落,因為球受重力的作用。實驗結果,乒乓球不僅沒有落下,還被吹貼在漏斗中,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個現象出乎學生的意料,學生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因而使他們感受到問題研究的迫切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帶著問題,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得出結論,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2.探究實驗,提高實驗素養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中學生細致的觀察、規范的實驗操作、精確的數據測量、抽象的分析概括是完成高中物理實驗探究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要使學生在升入高中后有良好的實驗素養,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實驗探究。
例如,課堂中組織學生“探究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實驗時,需要學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很多。如,怎樣比較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怎樣研究通電導體電阻大小對產生熱量的影響?怎樣研究導體中電流大小對產生熱量的影響?這些問題的解決伴隨著學生對研究方法的思考,對實驗方案的合理設計,以及探究實驗過程中遇到新問題的解決。該實驗在探究過程中,尤其是“電流大小對產生熱量的影響”,通常學生設計方法是:控制通電時間相同,調節滑動變阻器改變同一個電阻絲上電流的大小,觀察所在液體溫度的變化。實驗中學生常忽視電阻絲通電后溫度升高,再通過改變電流做比較實驗時,該電阻絲已有較高溫度,電阻值會變化,進而影響實驗研究。實驗過程中,通過小組分析、交流,可使學生實驗探究的品質和素養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打好基礎,同化知識
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之中,使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但總的模式不發生根本變化。更新是認知結構的更換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已不能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以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為此,初中教師要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對比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尋找知識“銜接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作好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為學生進入高中后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作好鋪墊。高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初中已掌握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在“銜接點”、表達方式、思維特點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更好地使初高中物理教學“接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初中生在進行簡單電路的相關計算時,不考慮電源、導線及電表的電阻對電路的影響。如果教師在講解時,能夠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事實上這部分電阻雖小,但足以影響整個電路。有了這個潛在認識,學生就可在高中學習時及時接受和修正以前概念中的錯誤和漏洞,避免因思維定勢,對電源內阻問題產生知識上的矛盾和沖突,從而對新知識產生消極抵觸。
當然,要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整合和衍生新知識,學生自身要具備一定的基本學習能力,包括較強的閱讀自學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因而在平時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動態思維能力的訓練。
三、滲透方法,縮短落差
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的關鍵。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例證多、點撥多、演練多,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多,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少。而高 中物理教學重視理論分析和推導,定量研究較多,要解答具體的物理問題,有時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例如,高中解決力學問題時,常用“隔離法”。解決不涉及系統內力,系統內各部分運動狀態相同的物理問題時,常用“整體法”,但剛升入高中的學生,常常是上課聽得懂、解題經常錯。針對這種情況,初中物理教學應在分析處理相關問題時滲透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尤其要在相關知識和方法的“銜接點”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讓初中學生對高中物理的重要解題方法和基本技巧有初步的認識和淺顯的了解。
因此,初中物理教學在教知識的同時,更要教給學生一些也許一生都有用的東西,如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對學生的后繼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四、對比課堂,提升效率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以實踐和實驗的直觀教學為主,注重以問題情境和活動為學習載體,課堂活躍,但知識容量較少。而高中物理教學內容增多,課堂知識容量大,課堂氣氛相對比較沉寂。這一強烈的反差容易讓學生在高一時就不適應,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聽課效率。要提升課堂效率,必須加強初高中教師間的聯系,通過聽課、評課、說課等各種形式,相互對比課堂,了解特點。筆者曾聽過一堂高中有關摩擦力的公開課,在分析汽車啟動時輪胎所受靜摩擦力方向時,教師分析清晰而有力,學生反應卻很遲緩。原因是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對驅動輪與從動輪沒有認識,當然也就無從分析了。筆者曾在八年級物理興趣小組輔導中,圍繞摩擦力方向作過專題指導。可利用一輛電動遙控車模擬實際情景,將遙控車舉在空中,按下啟動按鈕,發現兩個后輪在轉動,而前輪不動。因而學生很快就區分出了驅動輪。然后,將遙控車放在實驗臺上,在后輪下各放一張紙,啟動后,觀察到后輪轉動時,白紙被向后送出。通過直觀教學,創設思維情境,使問題迎刃而解。
初中物理是以豐富多樣的形象思維為主的,而高中物理則以復雜、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因而初中物理教學應適當滲透抽象的邏輯思維訓練,以便建立一個從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平緩的適應過程。
總之,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順利過渡,作為初中物理教師,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教學,應從學生長遠發展中尋找突破。分析課標,研究教材,分析學情、研究學生,反思與探索處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盲點,才能真正實現平穩過渡。
參考文獻
[1]張駿,張宜寬.物理難學與初高中“銜接”問題的分析及對策[J].山東教育,2005(5).
[2]李慧.淺談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物理的興趣[J].新西部,2010(10).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