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傳統的物理課程的內容體系較為陳舊,與科學發展的現狀相脫離,而傳統物理教學完全以教師和教案為中心,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隨著物理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結合新課程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下是我的幾點教學觀念和方法以示共勉。
一、立足新課程理念,靈活教學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初中生初學物理,對物理還尚處于“陌生”狀態,學習能力還尚待加強,因此我們要以“培養興趣,整體感知”為初衷。摒棄“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新課程理念,做到靈活教學。靈活性是物理學的一大特點,如果學生具備了頭腦靈活、思路開闊,舉一反三的能力,那么將會終身受用。
二、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
有人認為,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是讓學生獲取知識,其實不然,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以及知識遷移與運用的能力。
1.更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是八年級的一門新學科,學生在剛接觸這門課程時會有新鮮感,有探知的情緒,但這種興趣往往是“三分鐘熱度”,是表面現象,時間一長,和其他學科一樣學生的負面情緒就出現了,學習態度也就隨之懈怠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累積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探知欲。
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課,在進入主題課內容之前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現象,如“剎車會留痕”“熱脹冷縮”“蹺蹺板(杠桿作用)”等;再做一些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小實驗,如“紙盒燒開水”“三棱鏡分解白光”等,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的探知欲,為以后的教學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一要充分利用實驗演示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做一些趣味性實驗,讓教學內容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興趣和好奇心進入聽課角色。二要將“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舊的教學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即變“教師動口,動手全權負責”為“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做”;變“教師講知識的應用”為“學生講知識的應用”。這樣,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真正從心底涌動出探究物理科學的欲望。
2.注重激勵性評價,培養學生的探知精神和創新意識
物理新課程要求關注過程性評價,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新事物,鼓勵學生對所學內容提出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幫助他們尋求解決物理問題的有效方法,不要對學生的“膚淺問題”和錯誤進行直面回擊,要維護學生的自尊,不要扼殺學生的求知欲。對于學生的問題及看法,無論是對還是錯都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要從哲學的角度對其作出評價和說明,這樣有利于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對培養學生的探知精神和創新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3.用情感感染學生,讓學生快樂學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感情地教學,要讓學生感染快樂的情緒,不要板著一副嚴肅的面孔,使整個課堂處在一個緊張狀態。因為只有可以讓學生心態活躍的教學課堂,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4.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物理科學精神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科與生活的關系,因此要培養學生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掌握各種物理原理并學以致用的能力。如筷子的使用原理是杠桿,燈開久了會發燙是電流熱效應等,這些都與物理學有密切的聯系。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建議學生多閱讀一些科普性的書籍,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生活中與物理學相關的各種事物,培養他們的物理科學精神。
5.常做教學反思,不斷修正、完善教學方法
教師要經常做階段性教學反思,要分析、解剖各個教學環節,找出不足,發現問題。教學反思不是做教學過程回顧,而是要求教師針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修正、完善。因此,教學過程中的及時反思在新課標理念下的實踐中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切實抓好教學工作。雖然我們無法將所有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但我們可以將獲取知識的能力傳授給學生。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成為“有能力的學習者”,學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打造高效物理課堂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海燕.物理學科與興趣教學[J].素質教育化叢(上),2005(10).
[2]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