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難學”是高一新生共同的呼聲,他們常常覺得自己書看了很多,題目也做了不少,功夫下了很多,收獲卻不大。隨之而來的就是畏難情緒的產生及成績的兩極分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教材銜接有臺階,二是學生學習方法不適應,三是心理上有畏難和抗拒。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在高一物理教學中應做好下面的工作。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其積極性
1.通過演示實驗、專題錄像、掛圖、模型等教學手段使抽象平淡的概念,物理現象變得生動活潑。結合教學內容介紹有關的物理學史和最新科技成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高一學生年紀小,往往很看重考試分數,如果屢次考試失敗,對他們打擊很大,甚至對學習物理有恐懼心理。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應當從嚴;測驗時,設計跨度不太大的程序題,把握好試題的難度;評卷時,既不輕易給100分,也不要讓班平均成績低于60—70分,這樣有利于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改革教學方法
1.采用啟發式教學:第一步布置課前預習大綱,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探討的興趣。第二步程序啟發,提出一些程序題,點撥學生思路。第三步,組織學生閱讀實驗,討論交流等,讓學生學會整理,總結學習心得。
2.增強課堂教學語言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例如,在講授摩擦力的時候,講到運動的鋼球在沙地上很快停下來,在平整水泥路上運動路程長些,在光滑的玻璃板上運動的路程更長,如果在完全沒有摩擦的情況下會永遠運動下去。我們設想如果無摩擦,那么搭車的乘客永遠停不下來,所有運動體都不能靜止,那是一個怎樣的情景。這時學生想著就感到好笑,就會積極討論,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3.加強實驗教學,彌補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不足,降低教學難度。以牛頓第二定律教學為例,先提出問題,然后用程序思考題啟發,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點:(1)通過實驗來求a、F、m三者關系;(2)實驗裝置;(3)明確實驗要觀察的現象以及如何得到a、F、m數據,實驗步驟,數據處理等,讓學生通過實驗歸納、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每次學生實驗,要堅持三步走:(1)學生先預習;(2)教師演示講解原理;(3)學生動手做實驗,歸納總結。這樣通過簡單、直觀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降低教學難度。
4.重視學生能力培養。(1)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學會“覓食”。在課前要布置預習,課堂上檢查預習效果,讓學生掌握自學要領,教師在課堂上每一節要有結束語,每單元要有知識小結,教會學生摘錄、整理、提煉主干知識,使知識系統化。對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要指導他們閱讀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擴大知識面,教會學生主動去“學”。
(2)提高學生對物理概念的敘述能力。針對高一新生踴躍舉手回答問題的好習慣,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大家展開課堂討論。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回答問題,都要強調使用準確的物理術語,并讓教師與同學當場打分。這樣課堂既富有學科特色,氣氛又生動活潑,能有效吸引學生。
(3)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高一新生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少,針對這些問題,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例如,在復習“受力分析”時,介紹“隔離法”;復習“合成與分解”時,介紹“正交分解法”;復習“勻變速運動規律”時,介紹用平均速度確定瞬時速度的方法;復習“vt”圖像時,介紹用圖像確定位移的方法。
(4)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針對高一學生的記憶習慣,在教學中,可有意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例如,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我在課堂中畫了一些“vt”和“st”圖像的傾斜直線和平行于橫坐標的直線,提出這些圖像都是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嗎?通過這樣的學習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
三、加強反饋矯正
(1)確立“生本”意識。通過作業批改,針對大多數同學存在的問題進行評講,個別同學出現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通過與個別學生的談話以及有關教學反饋,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改進;通過測試,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缺漏,并及時糾正、補充、完善,使學生有效掌握教材知識。
(2)在段考、期考復習過程中,注意幫助學生把零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組合成知識網絡,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3)對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最好能列表比較,再通過一些習題訓練,使學生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4)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實驗設計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