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是實用有效的?筆者認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要通過教學發展學生的智力。化學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講授那些狹隘的、抽象的知識內容,而重點應放在提高理解、消化、分析的能力上,使知識井井有條的能力上,應放在培養學生掌握舉重若輕地處理具體和抽象、一般和特殊的關系上,關鍵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都會遇到上課聽得懂,自己解題時又不會做的情況。“懂了”其實“不懂”,這背后反映了教師平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有效性的缺失。
一、課堂教學案例
化學平衡是中學化學中重要的基本理論,內容邏輯性較強,概念抽象,涉及的知識點多,能較好地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故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化學平衡一直是重頭戲。在化學平衡的典型試題中,有一塊內容是很常見的,那就是當一種外界條件變化時,v正、v逆是如何變化的。在許多高考復習書中,經常采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來識記,這讓學生很難記住,因為外界條件太多,化學反應類型又有不同的分類,如果死記硬背,馬上就會忘記。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解決此類問題的原則:只要增加濃度(不管是反應物還是生成物),增大氣體的壓強(不管氣體體積是否變化),升高溫度,使用催化劑,v正、v逆均增大;減小上述條件,v正、v逆均減小。
等效平衡是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難點有些內容,對于有些內容很多學生直到高三畢業也沒有真正弄清楚。每次復習的時候,教師總會講等效平衡的內容,學生在復習后暫時會理解,但一段時間后又忘得一干二凈。對于等效平衡,筆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結出這樣三個規律:一是等效平衡與途徑無關;二是在相同條件下只要兩平衡的物質的量分數相同,這兩平衡就等效;三是恒溫恒容時,按照化學計量數換算成同一半邊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和與原平衡相同,這兩平衡等效;恒溫恒壓時,按照化學計量數換算成同一半邊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與原平衡相同,這兩平衡等效。
上面兩個教學案例中,筆者在上完課后,詢問學生是否掌握,大部分的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懂了”,覺得化學平衡也不過如此,沒有教師說的那么難,可是在自己解題的過程中,只要條件稍有改變,題目就做不出來。學生“懂了”的背后有著明顯的有效性缺失,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師所講的規律,“懂了”只是表面現象。
二、“懂了”背后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以為把概念、方法、規律講得深入淺出,很有條理,學生就會全盤接受。從學生上課的反應看也不錯:聚精會神地聽課,認真地記筆記,而且還不時點頭,教師通常會認為學生應該掌握得不錯吧。但一考試,常常讓人大跌眼鏡,很多基礎的題目都不會做。學生明明是“懂了”,“懂了”卻沒有明白,這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畸形”現象,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應付老師,不懂裝懂
幾乎每個教師在課堂上都會問:“懂了嗎?”有些教師希望聽到學生說:“懂了!”如果有學生說:“不懂!”教師可能會不高興,以為自己課講得不好,講得不夠清楚,還以為有學生故意在搞破壞。明明講得這么清楚了,怎么可能不懂呢?這時可能會去責備學生,使得學生習慣性地回答“懂了”以附和老師的愿望。
2.上課時懂了,一段時間后又忘記了
舉例來說:班里有一位同學講了一個笑話,晚上你還會記得很清楚,但是第二天你就不一定還記得了,而如果一個月后再問你一個月前的某天某個同學講了什么笑話,你多半答不上來。根據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濱浩斯記憶遺忘規律:你瞬間記憶的內容,有40%以上的知識會在你記憶的20分鐘內遺忘,而過半的知識都會在你記憶的一個小時中被遺忘。上課時懂了,一段時間后又忘記了,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3.“懂了”只是表面,不會實際應用
有效的課堂教學,僅僅“懂了”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覺得上課聽得懂,卻不會解題。“懂了”只是表面現象,有效的課堂上除了掌握化學知識,還要會應用化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算真正“懂了”。
三、解決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研究工作對教師來說,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測和高不可攀的東西。不要一提研究,教師就感到害怕。”“懂了”背后有效性的缺失值得教師研究,找到解決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育的有效性。
1.構建真實的課堂
我們有些學生很會作假,課堂中有不少“南郭先生”附和老師,他們其實根本沒有理解所學內容。有些學生在作業上作假,抄別人的作業,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有效的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能反映現有問題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量提問到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 上課都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不懂時大膽地提出來,積極與老師交流,一個合格的教師是不會因為學生聽不懂而訓斥學生。如果學生能很好地與老師交流,真實地反映自己的不足(無論是課堂上還是在作業上),教師再根據多年教學積累的經驗,找到符合自己學生需求的教育方法,上課也更加有針對性,課堂的有效性才會大大提高。
2.精選例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要使學生從“懂了”到真正會應用,教師可以精選例題,從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格式等方面,有層次地啟發、指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全面領會例題的解題程序和方法,并通過適當的練習或測試,鞏固和培養學生理解題意、分析和解答習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選擇高考試題為例題,因為高考題經過了很多專家的揣摩和研究,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
3.課堂上要及時復習學過的內容
上文提到過遺忘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學生每天非常辛苦記憶新的知識,而與此同時,也在不停地忘卻。但艾賓浩斯記憶遺忘規律也告訴我們: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最初的一段時間遺忘的速度很快,而后就逐漸減慢了,到了一定長的時間之后,就幾乎不再進行遺忘。學生學得的知識如不及時復習就會大量遺忘,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復習前面的知識,就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遺忘。
4.課堂上要做到有效提問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有效性。有效提問包含: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要有邏輯地、連續地提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水平區分度,問題要緊跟學生的反饋,回答問題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采用能調動更多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教師有效提問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鞏固知識和技能。
“懂了”其實“不懂”,反映了課堂教學背后有效性的缺失,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積累和反思,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找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王祖浩.化學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