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是一種環保、節能、綠色及簡約、安全和健康生活的代名詞。農村化學教學中,涉及這方面的教學點很多,教者要有意安排與之相聯系的內容,積極地向學生滲透這一理念,以落實新課標所賦予的目標任務,對全面形成學生的科學素養,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用沼氣燒水做飯
近年來,農村大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沼氣,使農村的能源結構和環境衛生發生了巨大變化。走進建起沼氣池的農戶,屋內外干干凈凈,廚房沒有了煙熏火燎的痕跡,農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據了解,建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產沼氣量約600立方米,可滿足4—5口人家的做飯、照明等生活用能,每年可節省3噸左右的燃煤。結合九年級化學《燃料和熱量》的教學,針對有限的化石燃料及其燃燒時對環境的影響,我們要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農村應大力推廣和廣泛使用沼氣池,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節能即低碳”。
二、太陽能洗澡,電動車代步
對每個人來說,低碳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行為。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過渡的幾十年里,“低碳”的重要含義,就是節約化石燃料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這就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經常反思那些習以為常的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去充分挖掘生活領域內綠色環保的巨大潛力。因此,“太陽能洗澡,電動車代步”,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低碳行為”。據了解,在農村,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已悄然興起,農村人也像城里人一樣打開水龍頭沐浴熱水澡,過起了既經濟又環保的生活,太陽能成為農村人不可或缺的電器之一。電動車代步也成為農村生活中的一大景象,在購買交通工具時,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節能環保、便捷輕快的電動車。通過這些事實,讓學生明白“環保即低碳”。
三、廢除白熾燈,改用節能燈
隨著全國上下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燈,高效低耗的節能燈也被廣大農村人逐漸認識和接納。他們紛紛摒棄高耗刺眼、易燒壽短的白熾燈,換上了節能燈。15瓦、20瓦的節能燈比60瓦甚至100瓦的白熾燈不僅明亮節能,而且光線柔和。如果全國有1/3的白熾燈換成LED節能燈,每年能省下一個三峽工程的年發電量。針對這一事實,向學生有意滲透要把低碳理念切實轉換為實際行動,才能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實現“低碳自覺”,體現“低碳行為”,面向“低碳生活”。
四、從細節入手,構建綠色生活
“低碳”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自然而然的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只要我們能約束自己,改變生活習慣,就可以成為“低碳族”。只要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多節約、不浪費,這就是“低碳”行為。譬如,洗澡水溫度調低1度;做完飯隨手關掉抽油煙機;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而是讓衣服自然晾干。教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上述行為分散傳輸、逐漸滲透,讓學生明白必須從細節入手,逐步養成“簡約、安全的生活”,習慣綠色生活。
五、利用板報、墻報宣傳“低碳準則”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生活的乳化劑。設計不同形式的板報、墻報,填寫簡潔、通俗、可行的低碳內容,形成低碳文化氛圍,可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比如,《低碳準則10條》,筆者認為就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引領作用。其內容如下:
1.少用紙巾,重拾手帕;按時作息,珍惜時間,就是低碳生活。
2.不亂扔紙屑、隨地吐痰,就是環保行為。否則造成的污染會增加10倍。
3.用淘米的水來澆花,洗衣服的水沖洗馬桶,即低碳行為。
4.隨手關掉教室、實驗室的電燈,不是作秀,而是一種個人修養。
5.珍惜筆墨紙硯、愛護桌椅板凳,就是保護森林,就是低碳減排。
……
總之,低碳是一種態度,一種責任,一種行為,一種生活習慣。當歐洲人不再以工業革命自豪,去打造“綠色知識經濟體”時,中國已經關停一批高耗能低產出的火電廠、煉鋼廠、水泥廠等。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沒有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物種大量滅絕,海平面逐漸升高,干旱、暴風雨、洪水等災害的發生,也沒有能力阻止富裕的美國人住大房子、開大排量汽車、使用高耗能消費品。但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日常行為中注意節儉、不去浪費,過一種安全簡約的生活,把低碳行為當成一種難得的個人修養,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也有利于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