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大猷,出生于福建泉州河市,是明代的抗倭民族英雄。在我心目中,他一生多才多藝,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英雄豪杰。他一生不敬鬼神,卻重易學。他曾創造出一套用樓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堪稱一代儒將。他還著有我國第一部武術專著《劍經》,把南派武術理論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高度,直至今日無人可及!他曾回傳少林棍法,為我國武術的延續與發展,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勞!
我最早認識“俞大猷”這一個名字,是因為多次經過通往他陵墓的省道福廈公路路口,看到有他姓名的那一個路標。許多次,我想去瞻仰他,卻大都匆忙而過。只有一次我特意進去了那條道路,也問過了多位路人,然而最終卻尋找不著未能如愿,于是在我心中曾留下了一段不深不淺的遺憾。記得那時,通往他陵墓的指示牌還很新亮!近日,一位攝影家朋友在我的QQ群里談道:說起抗倭,我不禁想到了一位被現今繁華社會與歷史冷落的民族英雄——俞大猷。一位因為戚繼光、施瑯、鄭成功而被忽略和遺忘的英雄。他的官職、威名、戰功、學識都超過于戚繼光等人,然而他的理論因為超出了他所生活的那一個時代,最終卻只能以悲劇收場!
看到朋友的這些話,我心中又重新燃起了靠近與了解俞大猷這一位英雄的念頭。于是,我再一次朝著他陵墓的方向而去。這一次,我終于找到了他的陵墓所在。這一次,我看到那路口的指示牌已經變得老舊,顏色很淡。在晉江磁灶的俞公山,走過近公里的泥污土路,轎車無法到達的地方。那里顯得荒涼,四周幾乎不見人煙。似乎沒有任何一人對之進行修整與維護,只有一塊孤零零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碑石立在那里!
踏上石階,一步一步向上,漸漸的成對的石羊、石虎、石馬、石人的身影出現在我眼界,其它的幾乎一無所有。一小片桉樹林在嘩啦啦的作響,它們圍繞著落幕后的英雄,長存在那里。山風一陣一陣吹過,卻依然顯得十分靜寂。四周開闊,目光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站在英雄的陵墓之前,視野中有山下的古龍眼樹林,有不遠處的小溪流水。在高處,容易使人的心胸變得灑脫,也容易讓人感到凄涼!關鍵在于心態是否開朗?我相信作為英雄的俞大猷定然有著足夠的豁達大度,他心胸開闊,善于發現萬物之妙,善于協調自我心境!他活過了七十有六,雖不如所在泉州地區的那些民族英雄如今依然名聲大躁,但卻平靜地走完了一生。從而,可以更加的看出他的智慧與修養。
然而,從外在而言,他卻給人一股悲涼的感覺,他被歷史與現今的繁華社會所遺忘!如果他一生碌碌無為,也就做罷。但是,回望他一生的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間里,“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為囚徒”,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都督。曾率部轉戰于蘇、浙、閩、粵之間,身經百戰,戰功顯赫,“俞家軍”威名赫赫,并與當時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并稱“俞龍戚虎”。他“忠誠許國,老而彌篤”,他曾在清源山虎乳泉畔下,題書:“君恩山重”四個大字。他擁有非凡的勇氣與能力,將武術戰陣盡去花套,而趨于實戰化和理論化,并開創出了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練兵之道,并撰寫出了當時無人可及的武術專著!戚繼光曾稱贊《劍經》道:“千古奇秘盡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正因如此,而今被世人遺忘的他,也就顯出了一份蒼涼!
在俞大猷的青年時期,他對《易》學有關奇正、虛實、矛盾、變化的辯證思想已然深刻理解。他自幼耳聞目睹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暴行,毅然投筆從戎直接與倭寇作戰,從國家和民族的大義出發,提出了加強海防的戰略思想。他當時提出的抗倭于海上的計策、新海軍新戰船設計和建設方案(英國人扭轉乾坤的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艦船設計和布陣、攻擊方法與之極為相似),以及海軍建制和編隊布陣理論如神話預言一般,成為了現今世界海軍的普遍標準。可惜的是,這一切在當時的中國卻太過于超前。他的拒敵于海外、控制海洋,戰時可保本土不受損,平日可保商賈繁榮的想法不為當時的中原決策層所理解。他的新海軍需要統一的管理和補給,而這并不與明朝的地方補給制度相合。新海軍既然不能建設與成立,建制編隊布陣等等理論也就等于是海市蜃樓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遠大抱負,最終都沒能夠付諸實踐。就這一點而言,不得不說他的人生路上,有著過多的可悲之處!
明朝時期,倭寇橫行于我國的大部分沿海地區。而今,在泉州地帶所留下的抗倭古堡、古城等遺跡依然還有不少,如:德化云龍谷古堡、惠安崇武古城、洛江十班墓、南安杏埔土樓、晉江永寧衛等。在那一些地方,后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其中流淌著一股不屈的意志,包括了“愛拼才會贏”的樸實精神!每當看到那些遺跡,我常常就不由地想起了俞大猷當時的作為。如果他沒有真正的深入過民間,沒有體會過民間百姓受到倭寇侵犯后的疾苦,沒有日思夜想要徹底改變那一狀態,沒有熱切期盼讓我們的國家與民族變得強大,他就不可能產生出那么多超越時代的奇思妙想與越來越完善的武術套路,以及我國第一部武術專著的問世!
據介紹,在廈門、金門、武平、海南島等地,都有著俞大猷的讀書軒、紀念堂及其它遺跡。然而,卻也大都未能得以真正的保護。在他的出生地洛江河市,如今的俞大猷紀念公園與紀念館,都規模不小,但卻幾乎也是無人對之維護,因而顯得老化與凌亂。相比其它的民族英雄,我在面對俞大猷陵墓之時,心中有著一份傷感!
在我的思想中,我一直明白學武的生活都很苦。所以武功高強之人,大都是我佩服的對象。而俞大猷曾在泉州清源洞學文習武,并在那里留下了一塊高大的“練膽石”,他還曾經無數次與兇殘的倭寇正面交戰,因而他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擁有具體形象的英雄豪杰!他一生坎坷,而今很少人再提及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不被時代所認同,但他卻依然保持著平靜的心態。從這些當中,我有一種感覺,我和他在某些方面有著共同之處。在他身上,有著太多值得我學習與崇拜的地方。所以,我對他也有著一股親切之情!
五百多年的時光過去了,時代的變革未能打破它的寧靜。俞大猷的陵墓在風雨與后人的摧殘之中,變得越來越是破敗,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雄偉。不再有千萬士卒聽他號召,不再有萬千百姓對他感恩。一切皆已塵歸塵、土歸土!然而,同時也值得慶幸的是,因為無人將之開發利用于商業,在它周邊的土地上垃圾還不多。它還依然保持著一份樸質,一份天然。而今,他的思想已經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認同,他的智慧早已在一些有志之士的腦海里,熠熠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