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的漳州,居然生活著大量的象群,數目甚至多到“象滿為患”。
大象在漳州果真存在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那些大象的最終絕跡?探尋昔日“大象”的遺跡,最終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象牙圩:
昔日交易象牙的集市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動物。目前,我國只有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還有少量的野生種群大象。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700多年前,漳州地區居然生活著大量的象群,并曾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息勞作。
沿著漳浦縣城“牛舊線”往平和方向驅車10余公里,就是石榴鎮的“象牙圩”。在閩南話中,“圩”是集市的意思,有地方文史專家考證說,象牙圩就是古代一個交易象牙的市場。
“以前就叫象牙圩!” 筆者詢問了附近象牙村里的一些老村民,他們都這樣回答。但他們都表示并不知道該村為啥名為象牙村,村里也從沒有賣過任何與象牙有關的東西。在村道上,筆者看到了道路的中央立有一棵參天大榕樹,終于在大樹旁的一家便利商店找到了這位聽說此事的村民——店老板王女士。王女士告訴筆者:前幾年村里修路,村道上的大榕樹下曾經聚集著一群老人,老人們當時正在閑聊,王女士因為好奇湊了上去。“當時有個大約100歲的老人,說小時候聽說,村里的某個位置曾經掛著一副很大的象牙。可能這就是象牙村得名的原因。”王女士說。筆者試圖尋找那位百歲老人,但最終未能尋得。
“曾經聽祖上有人講,很久很久以前,有許多人在這里賣象牙。”年愈八旬的鄭老伯坐在路邊的老榕樹下,抽了一口煙對筆者說。
事實上,在漳州地區,關于“象”的地點不止象牙圩一個,據《福建史稿》稱:“閩西南在古代,有野象出沒,舉以下地名足以為證:武平縣有象湖;漳平縣有象洞;平和縣有象湖山……云霄縣有象坑,漳浦縣有象洞、象牙圩,無象埔等。”如今,一些地方史志專家正對一些古地名加以考證,以便取得更多關于“大象”的資料。
史料記載:
官府出告示遏制象患
關于漳州歷史有過大象之事,漳州著名文史專家王作民曾考證并撰文說:漳州地區最早有關“大象”的文字記載見于漢代的《爾雅》:“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說明漳浦梁山地區的犀牛、大象,當時在全國已有一定的名氣。又據宋代人彭乘所著《墨客揮犀》記載:“漳州漳浦縣地連潮陽,素多象,往往十數為群,然不為害,惟獨象遇之逐人,蹂踐至骨肉糜碎乃止。蓋獨象乃眾象中之最獷悍者,不為群象所容,故遇之則蹂而害人。”
無獨有偶,在《漳州府志》中,對宋淳熙三年(1176)任職的漳州知州趙公綢的“宦績”,有這樣的記載:“象害民稼,民設機阱弊象,官府責輸其牙,害尤甚。適有獻象牙者,公綢還之,且命自后弊象聽自有其牙,于是人爭弊象而稼得無害。”。
直到宋紹熙元年(1190)著名理學家朱熹漳州知州時,他所寫的《勸農文》中,還有關于漳州山地農作物經常遭受大象糟蹋,而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描述。
而關于“大象”的傳說,流傳較廣的莫過于“無象庵”的故事:潮州與漳州毗鄰,唐代的韓愈守潮,當地水邊多有鱷魚傷人,韓愈便寫下了著名的《祭鱷文》,自此鱷魚絕跡。而漳浦的梁山古代常有野象出沒,危及行人,盤陀嶺又是當時閩粵的主要通道,野象的存在給這條通道造成很大的威脅,南宋初漳州太守感嶺下過于荒涼,就在盤陀嶺下建了一座庵廟,并兼作驛站,以聚集居民,供過往行人休息,但野象之患尚未能絕。后來,潮州太守黃定經過這里,有感于此,抑或也是受到韓文公的啟發,于庵前寫下“無象庵”三大字,說來也怪,自此之后,野象果然不復出現。
從此,庵廟也改名為無象庵,以紀念這段故事。后來庵廟移位,原址成為現在的無象鋪村。清初陳汝咸修《漳浦縣志》,也說到宋時葵岡嶺野象出沒為患的事。這段故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民間傳說。到了1989年,盤陀嶺下村民開路基建時,出土了“重建無象院碑記”碑,才證明這段故事是真實的。
無象庵:
盤陀嶺下徒剩一殘碑
除了幾個地名和一些史志外,漳州大地卻找不到與“象”有關的實物,而且許多地名因年代久遠,已演變了寫法,如“無象埔”演化成“牛上鋪”,云霄象坑演化成“上坑”等。
若說實物,只有“無象庵”及20多年前出土的《重建無象院碑記》算是較好的佐證。但是,雖說現今的漳浦史志及一些旅游介紹里,仍有提到“漳浦無象庵”,但是卻鮮有人知道它在哪里。筆者問了許多當地人,也沒人知道“無象庵”。
根據史志一些只言片語的記載,無象庵在癸岡嶺,即現在的盤陀嶺,記者驅車在漳浦盤陀鎮和美村一帶反復來回,并詢問了多人,均表示未曾聽說有名為“無象庵”或者“無象院”的廟宇。無奈中,筆者又返回到10多公里外的原“無象埔”村。由于閩南語諧,現在這個村名為“牛上村”。
“這里原本不叫牛上埔,而為無象埔。”今年40多歲的村民老黃告訴記者,“不知何時,村前修了公路,可能牛上二字比較方便書寫,就將無象埔更名為牛上埔。”至于什么時候更名,該村民表示是很久以前的事,記不清了。而牛上埔的村民,大都表示沒聽說過“無象庵”這座廟宇。
史料記載,因為建路,無象庵遷址至和美村。在和美村的和坑社,一位60多歲的陳姓老伯,在聽說了無象庵后,表示,“沒有聽說過無象庵,但社里曾有座廟叫無象院,如今已毀,曾經建公路時,還出土過一塊碑,不知是不是與無象院有關”。筆者心中頓時驚喜,連忙請陳老伯帶路,走進了和坑社的一條村路,在經過彎彎曲曲的村路后,終于看到一座房子,陳老伯告訴我們,“此處原本就是無象院。”這座房子如今已看不出有廟宇的跡象在,房門緊閉,無人居住,而在該房子的右側,有一間小房,房內供奉著“開漳圣王”陳元光和他的夫人。
“還有一塊碑。”陳老伯帶著我們繞過舊址,在屋后的一處土地上,隱約出現了一塊橫放的石碑,但由于碑上布滿灰塵,碑旁也長滿雜草,如果不是陳老伯的特別提醒,沒人知道這里竟有塊碑。筆者將石碑上的灰塵掃清,將碑上長滿的雜草撥開,終得見石碑最開頭處的一行字:“重建無象院石碑記”,沒錯,這就是那塊關鍵的石碑。
石碑雖有破損,碑文也不是很清晰,但掃去上面的灰塵上,一些字跡還是辯認得出來。碑記明確記載著與大象有關的史記:“本庵地界象獸不時出沒,居民行往往被患,時有潮州守黃候定經過,大書‘無象庵’三字,揭于楣間,由是象獸屏跡。識者謂韓公驅鱷以文,黃公驅象以字,皆至誠所感,非偶然也。”
據王作民當年查證,這座“無象庵”是宋紹興十五年(1145)漳州知州傅伯壽所創建。這就說明,距今八百多年以前,漳浦的大象還很多,而且對百姓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這塊碑大約在二十多年前就出土了,曾有來自福州和漳州的專家,查看了后說很重要,并將碑文拓片。村里的很多人不知這塊碑的存在”。據陳老伯說,這座庵很有歷史,但是村里現在無力重新修建。
疑問:
大象為何在漳州滅絕
“大約隨著宋王朝的滅亡(1279),漳州的大象也基本滅絕。元代以后,就很少見到大象在漳州活動的記載了。”對于大象為什么在漳州滅絕,王作民老先生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漳州地區人口逐步增加。宋代的人口數比開漳初期增長近10倍,因而越來越多地砍伐森林、墾荒造田,使大象失去廣大的生存空間;二是人為的大量獵殺,使之瀕臨絕境。為了保護農作物免受大象的糟蹋,宋代官府采取了鼓勵民眾獵象的政策措施。
“曾在漳州生活過的象,應該是亞州象,而且跟歷史上的象群南遷有關。”中學生物老師張先生認為:歷史上,黃河流域曾有多種象的分布,如黃河象,中學生課本里還讀過這篇故事,進入西周后,大象退出黃河流域,再次南遷,古文獻中關于大象的記載出現在江南一帶。自南北朝至唐朝,四、五百年間野象分布區由長江以南繼續南移,南移至溫州、福州、漳州一帶。公元920~940年,象牙仍是福建的主要貢品之一。
“隨后大象繼續南遷,約到了明末時,亞洲象徹底從廣東消失了。”張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除了天氣外,人類的大量獵殺也是大象滅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