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窗外清脆的鳥鳴聲伴著和煦的輕風在光影間跳躍,牽引著我踏春的情思。首選之處便是這近在咫尺的紫云巖。
位于福建省龍海市縣城里的紫云巖,山高層巒疊翠,石奇甘泉喜人,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每天上山游覽、觀光、健身、娛樂。朋友說她們總是四五人相伴,在別人上班的時間里相約去紫云巖爬山。到達山上后,在那些體育器材間找尋自己的所愛,再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閑話家常,待得將一天的郁氣發泄完、高興的事情分享后,下山各自回家準備一家老小的晚餐。既鍛煉了身體,交流了感情,又不耽誤做家務,真是其樂融融??!
我心羨慕!但,還是避開人群,選擇在這雨后初霽的早春信步紫云巖。
第一次在雨后登紫云巖,剛巧是驚蟄節氣,一如那些蟄伏了一冬的各種昆蟲被春天驚醒了一樣,我在山林間煥發了精神,縱情領略紫云巖的春容。紫云九龍,安閑地靜臥在潭畔,寵辱不驚著游人如織與空山絕響。高大的古榕伸長了好客的手兒,泰然處之地迎來送往。我一路拾級而上,有古道青苔演繹著古詩文中夢里花落知多少,包容我那不勝歡喜的童心。道旁的桂花樹香氣四溢,沁人心扉,叩開我兒時關于桂花的種種記憶。鳥兒時斷時續的鳴叫聲從枝繁葉茂間傳來,唧——!唧——!唧唧!唧唧唧!啾啾啾!啾,啾啾!清脆中蘊含欣喜,印證著“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山林間還帶著些潮氣,混合著花香、泥土的氣息,在暖暖的陽光下醞釀,充溢在春寒料峭的層巒疊嶂間;櫻花園里緋紅的花兒爛熳如霞,還帶著水汽的綠草如茵;金黃色的炮仗花鋪天蓋地;山谷里,努力了一年攀援而上的藤蔓正或青或黃地張羅著給茂林修竹們編織彩衣。山風過處,吹落滿地金黃,堆積在路旁泥濘的黃土間。我沒有想到,在這初春的山林,原來也有山道盡帶黃金甲的燦爛。那些為躍上枝頭的木棉花苞讓道的黃裳,那些裝點了一季寒冬的華衣,都在細雨霏霏中洗盡鉛華,零落成泥碾作塵充當了護花的使者,在微微春暉下熠熠生輝了起來,與被雨水滋潤得發亮的樹葉兒相映成趣。
寬闊的盤山水泥路與新建的淺灰色石階蜿蜒而上,條條山道縱橫交錯,在群山掩映中逶迤于一處處人間仙境:有“古榕伴月”又名“迎客古榕”,位于紫云巖麓高坑村西側,在蒼松翠竹之間與寨潭后邊的巨石頂上。古榕從石縫長出,棵壯根粗年歲悠長!若在月白風清之夜,樹影映照潭中,古榕伴月,水天一色,游目騁懷,令人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有“廳房虎洞”,俗稱“虎廳虎房”,在“古榕伴月”旁邊的一個天然大石洞,可容納一百多人,古為老虎出沒之處而名,后為游客避暑休息之地,抗日期間為避敵機轟炸之所,當時石碼鎮居民大多疏散在高坑各村隱蔽,此洞最安全。(后因建設而廢,僅留遺址。)有“金雞啄石”位于上山道旁,栩栩如生。有紫云禪寺,原稱石壁巖,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坐東朝西,祀三寶佛和觀音大士。因時代變遷,廟宇興廢相承,經清代康熙、乾隆、光緒等年間三次重建,其重建碑記猶存。一九八七年重修禪寺,至今寺宇巍峨,佛像莊嚴,山巖更美。巖寺香火鼎盛,昔為騷人俊客活動之勝地,今為龍海市紫云公園主要風景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練功廣場”位于紫云古剎山門前新開辟之地,天未明,廣場已擠滿熙熙攘攘的人群,因有拳功操之鍛煉而得名。有“大樹夾石”奇景,位于紫云寺旁一棵樹上。樹叉夾石,此石乃四十年代初,日本飛機轟炸高坑石埔之石飛于樹叉而存。有“甘泉取水”巖上之泉和高坑之井,水清澈甘甜,大旱不涸,游人都喜愛紫云甘水,石碼鎮及附近居民每日清晨與傍晚上山入社取水者成群結隊。有“山形佳域”:站在寺前二側俯視,可觀向西下山頭之“紅蛇出洞”,在“紅蛇出洞”再向西伸延之高山可見“仙人拋網”與“美人照鏡”等佳景。有“山道美景”,從寺旁上山至大寨尾頂,可觀日出之景、可觀龍江入海處,可觀四方名山,可鳥瞰石碼全景,可參觀明民族英雄鄭成功抗清之大寨、二寨遺址,也可欣賞石牛、石鱉群、仙人床諸多奇形怪狀的石景。還有巍峨壯觀的觀海寺,憑欄可眺九龍江的望江亭,惟妙惟肖的生肖園,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船書的傳統文化園,閩臺文化廣場、同樂園、兒童游樂園、登山步道景觀工程、龍海市人口文化園、桃花園、清風谷等等。站在山巔,我俯瞰整個縣城,前有流水,后有靠山。滾滾東流的母親河九龍江匯入東海,繼續演繹著九龍戲水的佳話。我總想,一個小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沐浴著春光,安詳舒適,石碼,真是一個天造地設的福地呀!
山明水秀,風景綺麗的紫云巖,也是歷代名人避暑攻讀之處:明天順年間御史沈源,明永樂年間舉人盧琦、嘉靖年間舉人高寬,萬歷年間拔貢高之升,明都察院檢校盧春魁等諸古人皆于此攻讀成名。明朝時海澄名士“呂濱溪隱于寺攻書,因巖寺之空中凝聚紫云,后鄉試中舉,為不忘發跡之地,獻資重修其寺,雕金身佛像,親題‘紫云巖’巨匾,世稱紫云蓋頂乃吉祥之兆,遂名紫云巖。”
從1997年起,當地政府連續15年組織機關干部到紫云公園義務植樹,為昔日荒禿的紫云山“織”上美麗的綠衣裳,把紫云山變成一處以自然景觀為基礎,山林野趣和人文景觀為特點的綜合性公園。我幾次雨后登紫云巖,都是在雨后初霽的午間。嬌弱的春陽下,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山林間不見樹影。偶爾遇見一兩個游客,大部分時間都是我一個人閑適徜徉于山巒疊翠間。站在菩提樹下,我不禁吟詠起“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古詩。或許是這唯有小鳥相和鳴的山間,整個公園都籠罩在淡淡花香迷霧中,我靜靜地品味著這難得的馨香世界。古語云:“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其香”,可是,我在這紫云山林森林氧吧里,分明感受到了這桂花香的浸潤,沁入肺腑,如影隨形。燦坤閣下觀隆亭旁,去年三月份我們親手種下的桃樹,有的花蕾滿枝,有的含苞初綻,有的昂首怒放,都在春寒料峭中微微顫栗著。而一樹雪白的梨花早已經將春天擁抱在懷,生怕辜負了這閩南的早春;高大的柳樹披上了黃綠色外套,在柔和春風吹拂下翩翩起舞,路邊不知名的花兒紫紅、雪白地絢爛著;五豬下槽處,山澗里靜默的小橋水車竹槽與曾經水瀉而下的斑白片巖翹首期待著雨水的滋潤;聚寶園前、望江景區邊上的鵝掌柴樹結滿了小青果;“紫云植物園”里高大的洋紫荊樹碩果累累,狹長的莢果或勁直或扭曲,在初春的風雨后傲視煙云;沿“紫云得路”而下,兩旁高大的木棉樹,枝頭上正鳳凰涅槃般換了擠擠挨挨或橙或紅的花苞,孕育著即將璀璨綻放的簇簇火苗。在這個油菜花開遍的春天,午后的紫云巖,靜謐中蘊藏著無限的生機。
綠樹、黃葉、古道、青苔、紅墻、碧瓦,都在春風化雨的潤澤中與李白桃紅的映照下,將早春的紫云巖裝扮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漢代劉安說:“不與井蛙語大,不與夏蟲語寒,不與曲人語直?!币灿腥苏f,爬山不要選擇好天氣,這樣才能看到與眾不同的美麗風景。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