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抗日愛國“諍臣”
——林有壬與抗日戰爭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1932年“一?二八”中日淞滬戰事爆發。時在暨南大學(上海)的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林有壬一面從事教學,一面投身抗日救國運動。與廣大富有愛國傳統的學生一起竭力聲討日本的殘酷暴行,部分同學還參加義勇軍與日軍作戰,同時組織東北義勇軍后援會。4月,他與駐滬愛國人士一道自發組織東北義勇軍后援會,籌措經費,支援東北義勇軍。
據當時報道:“本市各界組織之東北義勇軍后援會,于昨日(4月17日)下午四時,在寧波旅滬同鄉會舉行成立大會,到會江問漁、胡鳳翔、張一麐、褚慧僧、林有壬、陶樂勤、袁近初、馮少山、胡庶華、任矜蘋等六十余人。通過會章、選出理事。茲將各項情形志下:公推褚慧僧主席,主席報告云:自暴日侵略我東三省后,而東北負責長官張學良,始終貫徹不抵抗主義。雖馬占山崛起黑龍江,比較差強人意,旋因糧盡餉絕,遂與暴日虛與委蛇。既經通電反正,凡我同胞,應有援助,特集合各界,組織后援會。今日為正式大會之時,請各界貢獻意見云云。”從中,不難看出他的一片拳拳愛國之心。
圖:淞滬戰爭中國軍隊奮勇御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年10月18日林有壬與鄭螺生、方之楨等致信胡適,就有關中日之間五個問題,暨一、東三省解除武裝,二、東三省設立自治政府,三、關于日方利益之中日條約,四、中日和解公斷不侵犯及互助條約,五、中日商約等,向胡適“唱對日不抵抗低調”提出了質問與批評,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維護民族利益和尊嚴的廣大知識者的見解。最終促使胡適的覺醒。(見《胡適來往書信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1版,中冊,第136~139頁)體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嗣后,他應香港華僑大學之邀,前往任教,并擔任《僑聲報》主編。該報因大力宣揚抗日除奸愛國文章,深受香港民眾歡迎,但卻引起了日本及在港漢奸的極度仇視,必欲除之后快。故在香港淪陷前(注:1941年7月,日軍威脅香港,香港婦孺開始離港回鄉。12月8日,日軍占領香港后,更有大量港人逃難回鄉。他們扶老攜幼,步行經沙坪轉四邑兩陽,十分艱苦。僑賑會乃在沙坪、龍口、楊梅設置接待站,安置難民食宿或治療,幫助他們回鄉。——摘自廣東省《鶴山華僑志》),出于人身安全考慮,他不得不先行離港,前往福建臨時省政府所在地——永安。隨后其家眷連夜乘船抵廈回漳。
圖:林有壬家眷離港前與房東合照
1942年4月1日,省政府明令設立福州市政籌備處,負責福州建市事宜,指派省政府委員林有壬擔任福州市政籌備處處長,下設三科一所一局,暨一科管民政建設、二科管財政稅收、三科管教育,并設衛生事務所。由原省會警察廳改名的福州警察局改為福州市警察局。6月開始勘定市界,四至是:東至鼓嶺,西達洪山橋,南抵蓋山,北到新店,全市總面積六十平方公里。在此期間,他爬山涉水,夜以繼日,不辭辛苦為福州地界界線劃分和籌建作了大量前期性準備工作。不久,林有壬辭職。據說,這與林有壬老鄉想通過他幫忙方便作事(其實是想借機撈一把)有關。林有壬居官清正,一生儉樸,兩袖清風。為杜絕老鄉無理要求,他選擇了辭職以打消老鄉非份發財念頭。應該說,今日福州市之肇基者,實自林有壬始。(注:抗戰期中,國民黨的行政院曾訓令在福州市設市,可是當時福州正值第一次淪陷(即1941年4月21日)期間。1941年9月3日,福州光復。翌年4月1日,省政府明令設立福州市政籌備處,由當時省府委員林有壬為籌備處主任。同年6月開始勘定市界。不久,林有壬辭職,省政府改派黃澄淵、段志堅接任。1944年10月福州第二次淪陷,日軍曾在福州組織所謂福州市政委員會,委任漢奸王之綱為會長。1945年10月,福州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黃曾樾為首任市長。——搞自《福州市志》)
1943年,中統漳廈區室在漳籌辦《中央日報》(漳州版),時林有壬與葉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廈門宣傳分處主任)、陳星耀、周耕民、方終征等應邀擔任籌備委員,駱萍蹤(石碼工商業資本家)為籌備處主任。該報積極宣傳抗日斗爭和維護國土完整,但成立不久因與軍統內部之爭而流產。(見《漳州市志》)此外,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勝利,如何加強對國民黨黨員的建設和管理成為國民黨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件大事,1945年,林有壬潛心研究,撰寫了《黨員守則釋義》。時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陳立夫親自題寫書名,陳果夫、葉楚傖、陳公洽、王亮疇、陳樹人、周覺庸、張道藩、潘公展、張厲生、賴景瑚、章力生、王泉笙、林衡可、張德昭等眾多國民黨高官分別為該書題詞。該書作為《國民黨黨員守則》(1935年頒布實施)補充說明在全國統一發行,獲得了極大反響。同樣,該書對當前我國轉型期如何加強共產黨員的建設和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
圖:“國民黨黨員守則十二條”書法墨盒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緊鑼密鼓急忙制定若干“摘桃子”的計劃,8月31日在重慶成立搶奪勝利果實的機構——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9月5日發表東北9省2市主席、市長任命令,關吉玉為松江省主席,楊綽庵為哈爾濱特別市市長及12位市政各部門負責人,其中林有壬被任命為市民政局長。作為接收成員參與從蘇聯紅軍手中接受哈爾濱市任務。接收后,他及時向國民黨政府匯報接收情況。后因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第四野戰軍入關,他們這批國民黨接收官員只得匆匆撤離哈爾濱。這座美麗富饒的北國之城——哈爾濱終于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
六、身在臺灣,情系故土
——林有壬與故鄉
1947年,臺灣因“二二八”事變,(政府)不得不重新改組。4月29日,年近花甲的他再次被委以重任,赴臺履新。據載,[南京六日中央社電]:“新任臺灣省政府秘書長徐道鄰、教育廳長許恪士、建設廳長楊家瑜、民政廳副廳長林有壬,偕國防部處長鈕先銘,七日上午由南京搭機抵臺履新?!保ㄒ?947年《國聲報》報道)同年9月1日,龍溪縣成立國民大會代表(國大代表)選舉事務所。林有壬返鄉參與全國國大代表(1948年度)選舉活動。翌年11月,林有壬第二高票落選侯補。(楊逢年當選。1949年國民黨退據臺灣。按當時國民政府規定,凡未能來臺的國大代表,均由次高票添補,林有壬乃得名正言順出席每年一度的國民代表大會。直至1976年病逝止)嗣后,林有壬攜帶家眷前往臺灣(注:其中有三女留漳,長女在校學習,無意去臺;另二女則過繼堂嬸撫養。因堂嬸寡居,孑然一身,遂留二女予以陪伴,養老送終)。
1949年國民黨退據臺灣后,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殘酷高壓政策,而這些與林有壬的治臺為民理念相左。見此,林有壬遂萌生了退意。加上他為官清廉,薪餉有限,根本無法承受日益上漲的家庭支出,特別是子女上學,常使他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為擺脫這種家庭窘境,林有壬忍痛割愛棄政從商,選擇了從事財政金融服務業。1950年,林有壬順利當選了臺灣會計師公會理事。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華麗轉身。據載,1950年6月16日會計師公會成立,選出林有壬、吳崇良、廖兆駿等11人為理事,程烈等3人為監事。(見《臺灣省會計師公會簡介》)會計師公會,旨在闡揚會計審計學術,發揮會計師功能,協助國家社會財經建設,增進國際間會計審計學術之交流,共促會計師事業發展。加入會計師公會,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另一種形式的為民服務體現。自此,林有壬全心致力于會計師公會事業。一方面他積極利用會計師公會理事身份參與臺灣建設、財政經濟、民生發展等等重大項目決策,一方面積極廣交朋友,獎掖后進,培養人才。而這竟成了他晚年人生中的得意之作。1962年他作為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出席了第八屆國際會計師大會,把臺灣會計事業推上了世界舞臺,從而極大地提升了臺灣會計師公會的國際影響和地位。
圖:1962年8月27日出席第八屆國際會計師會議的蔣書棟、孫昌輝、林有壬(左三)、涂芳輝等四位代表
在臺灣,林有壬十分關心桑梓建設,除了積極參與同鄉會工作外,還不斷撰寫文章宣揚家鄉發展。1965歲末,年近古稀的他于臺北宅中約請來自漳州城頗有聲望的鄭善政、胡寶三、林裕德、林元經、柯遜添、嚴笑棠和曾乃碩等人商議組織臺北龍溪同鄉會,這一提議,深得眾鄉親贊同。1966年1月30日,臺北龍溪同鄉會正式成立,林有壬擔任理事長,而且連續兩屆。(摘自《薌城文史資料》中《臺北龍溪同鄉會記述》莊宗沛文 187-192頁)
期間,他不遺余力敦睦鄉誼,促進聯絡,支助困難和病患同鄉,積極協助會員料理婚喪喜慶或處理偶發重大事件,獎掖同鄉子弟入學成才,幫助就業和開創發展事業,出版旅臺同鄉通訊錄,溝通會員間及會員與故鄉的聯系等等,深受同鄉好評。林語堂(世界著名文學家)、歐晉德(原臺北市副市長、“高鐵”董事長)、曾一士(原“國父”紀念館副館長、中華殘障協會理事長)、魏萼(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曾仕強(世界著名國學大師)、潘景耀(現任同鄉會理事長)、莊世光(詩人)等等,皆得臺北龍溪同鄉會大力支持和幫助。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哪些寓居的臺灣同鄉,他非常關心,鼎力相助,不時予以聯絡支持。據載,林者仁(辛亥志士、老師)入臺后,他便積極為他張羅住所,備辦一切家用。直至病逝,他都一手操辦,不計得失,無怨無悔。1965年,臺灣漳籍名士張深切病逝后,他專門撰文《追悼臺賢張深切先生》,以示悼念,一股濃濃鄉誼之情躍然紙上。另載,林語堂(著名世界級文學大師)剛到臺灣,林語堂好友會計師林有壬就及時將他介紹給福建同鄉會,說林語堂也是福建人,是福建龍溪的。時陳大絡是福建同鄉會負責人,一聽是同鄉,隨即以福建同鄉會名義招待了林語堂。初次見面,陳大絡對林語堂印象很好,覺得他“很幽默”,知識豐富,而且很驕傲。(見《海峽導報》A15、2009、4、8)從中可以看出,林有壬對家鄉親人的一片古道心腸。
一道淺淺海峽隔斷了兩岸,但隔不斷那深深的思念。晚年,林有壬思鄉尤甚。為解鄉愁,他撰寫了大量的懷舊文章。一次又一次把其滿腔熱愛祖地、眷戀故土之情訴諸于筆端,濃縮于墨香之中。1968年出版的《海濱鄒魯漳州府》,《鑒往知來錄》等著作,即是他多年來魂牽夢縈的思鄉“心證”。 1976年3月16日,林有壬帶著無限眷戀故土之情,悻悻離開了人世。享年86歲。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據說,臨終前,林有壬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對陪侍在邊的兒女們囑咐道,“漳州是你們的家,現在為父已經不行了,但你們要記住,有機會一定要代父回去看看?!?996年6月,林有壬的第四子林敬民先生,攜妻帶子,飛越重洋,風塵仆仆從新加坡回鄉祭祖,終于一償其父多年夙愿。
在海峽彼岸的故鄉--登科洲,鄉親們一直惦記著林有壬,銘記著他庇蔭桑梓、造福家鄉的恩德。1946年,他回鄉為“林氏宗祠”題掛“教忠教孝”牌匾,此舉給村里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效仿榜樣,時今村里人仍記憶猶新。另據說,林有壬“教忠教孝”牌匾拒攤派,惠澤鄉里的故事。1949年8月,國民黨六十八軍劉汝明兵團敗潰竄逃到漳州,為補充兵力、糧食、軍餉。他們所到之處不是抓壯丁挑夫,搶掠財物,就是向各村各社攤派公糧雜稅。時登科村也未能幸免。眼看期限已到,公糧雜稅無法上繳,村長只好硬著頭皮,請求寬延時限。劉汝明聞此,怒不可遏,氣勢洶洶專程趕到登科村抓人征糧。可當他看到村祠堂里懸掛的牌匾時,臉色頓時和緩了許多,及至了解到林有壬一些的情況后,立即調頭轉身就走,公糧雜稅征繳之事隨之不了了之。事后,村長方才得知這與林有壬牌匾有關。當時林有壬已是臺灣民政廳長,劉汝明之所以不敢對登科村強征暴斂的原因,大概是怕得罪林有壬之故罷了。林有壬牌匾故事由此流傳至今。1986年,登科村對“林氏宗祠” 重新進行修繕。專門對林有壬題寫的“教忠教孝”牌匾(破四舊時曾被摘下)加以翻修,進而把它懸掛在“林氏宗祠”的正中間,以示尊賢敬忠重孝之道。1996年林有壬兒子的祭祖還愿之行,把游子跪乳之恩、反哺之義推向了高潮。臨別時,鄉親們一句 “?;丶铱纯??!辈唤顾俑薪患?,無限感慨。敦厚質樸的話,飽滿著家鄉濃濃的舔犢之心、愛護之情?!坝H不親,故鄉人”在這里得到了極好的詮釋。
圖:懸掛在登科村林氏宗祠中林有壬題寫的“教忠教孝”牌匾
林有壬共有七男六女,除一女持家外,個個博學多才,學識出眾,皆有非常成就。如今散居大陸、臺灣、海外(美國、新加坡)等地。其中七子在臺灣,分別是:長子林作民,南京中央大學體育學院畢業,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不久,赴新加坡華僑學校任教。后返國,戰后重返新加坡,任《南洋商報》編輯,負責體育版。次子林親民、三子林畏民,分別畢業于臺灣中國文化學院及臺灣(國立)大學。他們修習經濟、財務及金融,服務于臺灣財金界。四子林敬民,臺灣(國立)大學商務系畢業。嗣后負笈美國,獲堪薩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后執教于臺灣(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澳門大學。五子林義民,臺灣(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獲獎學金赴土耳其留學,獲安哥拉大學博士學位。回臺后,外交部派駐美國波士頓領事。后遷駐土耳其臺北經濟與文化代表團大使銜代表。六子林平民、七子林良民,皆在美國、日本從事高科技生產經營。六女有三女(長、次、季女)在大陸,三女(四、五、六女)在臺灣。其中長女林醒民,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任職河南省焦作師范學院。文革時,含冤被迫致死。二女林愛民,龍溪師范學校畢業。曾任漳州市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主任、副校長等職。先后榮獲區、市、省級教育先進工作者、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其名字被載入“中國普通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名錄”及“中國當代名人詞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三女林秀民,畢業于龍溪衛校醫學大專班。先后在漳州市醫院小兒科及福建漳州全國女排訓練基地醫療所任副主任醫師。多次被評為漳州市醫院先進工作者,曾榮獲地專直屬機關先進青年標兵。四女林仁民,在臺持家;五女林惠民、六女林健民,皆在美國、日本從事高科技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