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穿越劇如此流行,不曾想在這所座落于漳州世紀廣場不夜城的培訓中心里,我也感受了一把穿越:各式古色古香的琴房,古典雅致的裝潢擺設,空氣中處處飄散著淡淡蘭花香。坐在草木蔥郁的小院里,品一杯香茗,伴著余音裊裊的古箏樂絲絲入耳,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王昀老師與她的培訓中心一樣,頗有幾分古韻。一身淡雅旗袍,飄逸的長發,步履輕盈,笑容恬淡,這與她從小學戲曲有關。她介紹說,以前唱閨門旦,講究的是水袖蓋指、笑不露齒、腳不出裙,久而久之,儀態便成了自然。
王昀出生于泉州安溪一個戲劇世家,父親是當地民間劇團的導演。王昀是個愛唱愛跳的孩子,受環境熏陶和父親影響,與戲曲、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小便跟著父親學習各種運腔、唱調,除了屢屢登臺演旦角、唱民歌之外,王昀也鐘情于戲班子里的各種樂器,二胡、嗩吶、月琴,王昀均有涉獵。可以說從那時起,對音樂的摯愛已漸漸深入她的細胞。
1989年,18歲的王昀考入華安縣薌劇團。在劇團里,她第一次接觸古箏,從此便迷上了它。恰逢戲曲不景氣的年月,王昀將大把的閑暇時光投入了古箏的學習中。先是傾其所有從廈門買回了屬于自己的古箏,又在沒有任何老師指點的前提下,不斷地摸索、自學。“當時可不比現在的多媒體教學。”王昀笑道,“也不知自己哪來的耐心和毅力,厚厚的教學書,只有純文字,就這樣一本本啃完了,絲毫沒有覺得枯燥。”
1997年薌劇團改制,王昀下崗了。面臨再就業,自己除了從小唱到大的戲曲,并無其他工作經驗。屢屢求職碰壁,每日撫琴長嘆之余,王昀萌生出一個念頭——化興趣為事業,讓更多的人認識古箏,愛上古箏。在下定決心之后,王昀一邊苦心鉆研琴藝,一邊開始免費為一些古箏愛好者培訓,短短數年,琴藝日漸精湛。1998年,王昀應邀在華安縣70周年慶典晚會上演奏一曲《漁舟唱晚》,轟動全縣。
2000年,揣著創業夢的王昀來到薌城區,準備開辦古箏培訓中心。盡管自己在華安當地已小有名氣,但在市區,古箏培訓這個行業依然是一片空白。況且漳州當時還沒有古箏考級認證機構,因此自己雖然琴藝了得,卻又難以證明自己。想到這些,王昀不免心里沒了底。
機遇總是不經意間來到,一日她與朋友在騰飛茶樓小敘,恰好茶樓請了樂師現場彈奏古箏。王昀一時技癢,又拗不過朋友們的懇請,便上臺即興演奏了一曲。“沒想到把那個樂師給PK掉了,老板當場聘請我做了表演嘉賓。”王昀不好意思地笑道。也正是從那時起,王昀在市區漸漸打開了自己的知名度,為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年,“王昀古箏培訓中心”順利落成,憑借著高超的技藝和積累的名氣,培訓中心很快在漳州名聲鵲起。
2005年,王昀到中國民族管弦樂參加“古箏研修班課程”,獲得“古箏專業高級指導教師資格認證”。她并沒有滿足于現狀,除了悉心負責培訓工作之外,依舊不斷提升自我,先后多次參加“全國古箏交流研究會研討”,向“梁祝”作曲家何占豪教授學習音樂素養課程,著名古箏演奏家袁莎老師學習古箏技巧。2008年到揚州參加古箏學術交流會與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古箏碩士研究生導師李萌教授,河南古箏專修院院長趙曼琴教授等幾位名師學習,在他們悉心指導下,教學和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潛心鉆研琴藝,還出版了古箏演奏專輯。而她所努力的一切,正是為了古箏的推廣,和那些熱愛古箏的學生們。
除了自己的培訓中心,王昀還應老年大學、藝術學校之邀,擔任客座教師,忙得分身乏術,但她依然十分注重教學質量。學生年齡跨度很大,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有80歲。有些老年學生,只為陶冶性情,豐富晚年生活;有些青春少女,只為了能像《還珠格格》里的紫薇和《步步驚心》里的若曦那樣,美美地彈上一曲。“古箏是最容易入門的樂器之一。來我這上兩節課,就可以熟練彈奏一曲《笑傲江湖》了。”不管抱著怎樣的心態來學,王昀都愿意傾囊相授。她是根據年齡層來制定教案的,針對小朋友手指纖細,選用簡單的入門教材;針對中老年學生手指缺乏靈活性,她化繁為簡改編了一些懷舊歌曲使學員更易上手,從而樹立更好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而針對青少年更加注重于基本功的訓練和樂感的培養。
荏苒十余載,王昀多次獲得“古箏優秀教師”、“優秀園丁獎”、“優秀輔導教師獎”榮譽。不少學生也通過了古箏十級考試,獲獎無數,可謂桃李滿天下。但王昀始終保持著一顆謙遜,好學的心,“遠離喧囂,氣定神閑,以韻補聲,悠然自在”,這正是古箏給她帶來的性格優點。回憶往昔,王昀總是感恩地說,自己一路走來,是幸運的。事實上,一帆風順往往也是厚積薄發。那雙不知被琴弦磨出過多少繭子的手,那孜孜不倦、循循善誘的為師之道,還有那些在琴弦上流淌過的二十載青春年華,正是對王昀今日走向成功,走向輝煌的最好注解。
愛之深,則終身與之為伴;愛之切,則為之奮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