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謝學文是何時何地,我很慚愧記不得了。由于工作原因常出差到東山,便有機會結識并多次采訪了他。
謝學文說自己比較“上鏡”,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一些新聞界同行的同感。不僅因其一貫朝氣盎然的外表、帶著海洋氣息的古樸音調,還有那分不出年齡段的思維談吐。
稱之“謝老”,一是他年接耄耋,年紀大我快一半;二是與其相處的愉悅不帶任何隔閡。我所遇見的書畫家當中,有些人要么形象卡通,要么語氣高古,要么神色深沉,大抵都是不打算食人間煙火。更有些一開篇便如民事審判官的,話題不外乎對古人的遺憾,對今者的無限懷疑,有棗沒棗打上一竿。這除了說明這些人具備強烈的藝術責任感外,還比普通人多出一份偉大的自信。尚有近年來雨后春筍般冒出的一些什么級“美鞋”,談起書畫的技法令人云里霧中,但一提起別人賣畫的手段和所得,倒是眼冒紅光、邏輯清晰得很了。交談數句,只得從藝術創作轉而談起最近汽油價的行情來。
我好在是局外人,對于書畫只是接觸皮毛。話題雖然雜,但不需要過于深刻。謝老力邀我在他即將出版的焦墨畫冊上說幾句,便也不計較方寸了。
據說,近年來在國內書畫壇上,漳州籍“黑馬”頻現。因此,罵長輩——這種比畫畫寫字還簡單的玩意,便成為若干找不到成就感的年輕藝術家們發泄荷爾蒙的出路。大概如此不僅能徒增正義感、得到一種生理上的快意,還能標榜自身。
我所認識10多年的謝學文,印象中的他一直挺文雅,卻總是聽到些并不出息的年輕人很咬牙切齒地在背后數落了他幾回:說他的畫怎樣地不“入流”,完了覺得表達得不夠透徹,索性點評他的個人生活——好像謝學文對于藝術貢獻沒他們的大,反而虧欠這個社會很多。
那是我從業多年來,聽到的本土一撮最低年齡段的從藝者,對于一名本土最年長的同行最聲情并茂的謾罵。我想,關于謝學文,社會大眾自有公斷。倘若要普遍性,可以上網瀏覽一些關于他的資料;要是嫌媒介偏頗,請教身邊的一些爺爺輩也才夠格。
這只是對于那些鐘情書畫藝術的人而言。反之,喜好個人隱私的,則得首先管好自身好動的手腳,包括口才并不見佳的嘴巴。
我喜歡一句話:沒有爭議的人生算不上精彩。如此,倘若罵人和被罵的完事后都彼此容易入睡,那么,這個社會就算文藝不繁榮,人際關系也就離和諧不遠了。何況事情老出在以點綴生活為功能、以繁榮大眾文化為己任的藝術界。
由于書畫藝術素養的欠缺,加之職業因素,一直以來,我所撰寫的相關文章、廣播電視腳本,都不敢引用太多的專業術語。首先不懂行,然后對于一些生僻詞組不甚感冒,再則為迎合上級領導所提倡的“三貼近”。我總覺得,每一樣作品出來,受眾很愉快地接受,這不但減少了自己以后的勞作環節,還能在此基礎上尋求提高。畫畫寫字大概也一樣。即便畫作屬于抽象派抑或什么朦朧派,在當今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方式的多元,普通大眾的接觸面日益廣闊,假若賣菜阿婆能看懂你涂的一個圈圈,挑糞的農民朋友也看懂你的行為藝術,那么,你就算有了很大的成功。說服別人,首先得說服自己。這是一件難事。
我從不認為自己懂藝術,包括謝學文的藝術。就我個人而言,瀏覽他的作品,是感受一種親切、一種身臨其境,當然,還有他孜孜不倦、從不言老的秉性。那些雪山的空濛、長城的巍峨、田野的廣袤、大海的浩淼、龍江的秀色,并非閉門造車所能隨意杜撰的。他用大半生的日子遍訪名山大川,用多數的業余時間潛心鉆研,從而每有收獲。這本身就是一種游離于藝術之外的超脫的精神境界。
謝學文為了畫長城,可以自帶干糧沒日沒夜地泡在八達嶺上;他殫精竭慮制作完成“百米長卷”、自創“銀帶”、緊接著又投入到焦墨畫的創新……對于年過八旬的謝學文來說,作品既是藝術表達方式,更是生存狀態的忠實記錄。在如此漫長的艱難跋涉中,與大自然生靈的每一次巧遇,都會引來他心潮的涌動;從他勾勒的每一道線條、每一汪墨點,都可以窺探到這位老者的身體力行。
謝學文還致力于寫生。而寫生的意義,是能夠將生命中的一些真實瞬間定格,讓自己、包括后來者在以后的行程中,多發現一些拌腳的碎石、少走幾條彎路。因生命的律動,造成“寫生”與“寫實”內涵上的根本區別——這,可以算是我個人對于寫生的片面理解。
2012年的鐘聲剛剛敲過,就聞知謝老早已開始琢磨起焦墨畫了。他用了不少新方法,使之一改以往類似畫作線條的單一、意境的枯燥。在此,自有作序者的剖析,以及懂行的人士加以點評。我看過過多幅他創作的焦墨,其中關于木麻黃的,人物可以在鐵色的樹蔭下愜意穿行、枝椏可以在干澀的空氣中嬌柔地擺動……這是這位海邊人的優勢,每天都能讓那一汩汩清新與鮮活,攀爬上自己的呼吸,從而讓大自然、讓身邊的萬物,濃縮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幕意念、每一個肢體語言。
謝學文從不滿足于單一的技法,即使是在藝術道路上收獲滿滿的今天,他仍然在思考著如何推陳出新。我想,孜孜以求于藝術的鉆研,是謝學文最大的可貴之處。我相信,有一種信仰和堅持,它生存在歷史的長河里,匍匐于這五光十色的塵世間,生長在我們看不見的未來。它永遠是穩重的,無關乎所有的浮躁虛華;它始終是自由的,不屑于一切的急功近利。
2012年6月5日于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