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時代,微軟靠Windows和Office呼風喚雨,踩著“沒落貴族”IBM的肩膀成為世界上最耀眼的高科技公司,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并廣泛應用,內容、服務越來越重要,相對于谷歌、Facebook這些后起之秀,微軟并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10多年過去了,甩掉PC的IBM,在軟件、服務和咨詢領域的成功使其市值又趕超上此間一直停滯不前的微軟,而蘋果在移動互聯網的迅速崛起更讓微軟身上的光環愈發黯淡。
程師角度的產品定位
作為從上個世紀成長起來的科技企業,工程師和技術研發是微軟內部工作的核心構成,對產品上的技術升級可謂樂此不疲。如果單說功能,沒有人敢說比微軟的產品功能更強大,但是這種強大似乎走向了一個極端:只有他們自己的工程師,才適合用這么復雜的產品。
我們首先來看下操作系統的發展實例,微軟的Vista,開發出這么復雜的系統很影響用戶的體驗。到Windows7也是這樣,請了很多人來做,系統越做越大、越做越復雜,不僅帶來安全問題,還帶來管理問題,比如Office的07版和03版,也是做得太過復雜,啟動也要花費更長時間。結果就出現CPU越來越快、越來越大,啟動時間反而越來越慢,操作系統太大使然,而且不支持移動平臺。
實際上,在Vista和Office上,大量普通用戶能用到的只是一些基本功能,當然,其他的功能并不是說就不需要,只是,讓一個普通用戶去掌握那些復雜的使用方法實在是一件讓人頭疼的難事。
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套件一直是微軟主要收入來源。在操作系統上,微軟短時間確實沒有較大的危機,但是增長空間卻有限,Linux 、MAC和ChromeOS等操作系統也在慢慢瓜分這一市場。
而且隨著云計算的普及和網絡服務的興起,微軟這種本地操作系統的地位未來將不斷下降。谷歌一直以來都在推廣這樣一個概念:通過網絡傳輸應用的方式將取代桌面軟件,在這種模式下,應用可以直接在瀏覽器中運行,無需安裝在操作系統之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企業用戶正逐步轉用云計算服務。
同樣,隨著其它在線辦公軟件的出現,按需付費使用成為新的潮流,微軟在Office辦公軟件市場的優勢地位也遭到了極大挑戰。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轉用在線服務,他們也會考慮轉向網絡版辦公軟件,如谷歌Docs等替代產品。
業模式缺乏創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技術和產品的依賴、精益求精,也讓微軟忽視了商業模式的創新,這直接導致了微軟目前在移動互聯網的落后局面。
隨著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智能手機風靡全球,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正式宣告開啟,谷歌迅速發布的開源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使其跟上形勢,成為蘋果的最大競爭對手,而微軟的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 還未能獲真正的成功。2011年2月,策劃已久的微軟諾基亞Windows Phone結盟正式公布。與同樣是走向遲暮的諾基亞合作,能否借此翻身,著實存疑。而蘋果發布其iPad后,平板電腦對PC和上網本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而iPad上市的同時,微軟卻拿不出能夠同iPad相抗衡的產品。蘋果首先向市場上推出最新創意的科技產品,并獲得大量外部開發者的支持,微軟已錯過了大好機會。
微軟最大的挑戰在于,在移動互聯網整個產業的商業模式上,不具有核心競爭力。
在移動互聯網上,蘋果占據終端、操作系統和開放的應用商店,谷歌現在有市場份額最高的操作系統和應用開發,其通過開源和聯合眾多程序開發者及其手機制造商的模式可以使其創新速度比任何一家公司都快。
這就像是多年前微軟用系統開放打敗蘋果封閉模式的翻版。
由于在移動領域迫切需要做出反擊,微軟希望借助Windows 8系統的發布展示自己的強大。Windows 8融合了PC的功能和平板的體驗,希望在平板市場有所突圍,Win8還正在打通和Windows Phone的連接。
因的桎梏
微軟在互聯網內容服務上的缺失,微軟在移動互聯網的失利,從根本上看,是企業文化的外在作用:工程師基因當道,消費者基因缺失。
我們不妨猜測一下蘋果和谷歌在Windows和Office這兩款微軟核心產品上改進的做法。
如果是蘋果做Office,可能會借鑒App Store那一套,把平臺開放,讓更多適合普通消費者的創新應用進來,給大家提供簡單易用的模版或有趣體驗,而不是從工程師的角度提供更多復雜的功能組合。
上個世紀,是硬件為王的時代,消費者的個性意識還未覺醒,其“工程師基因”確保了產品的領先,在硬件升級時代能夠引領潮流,但在當下更注重設計和體驗、更關心人的需求時代,這種基因使得微軟閉門造車,反而成了一種桎梏。
蘋果iPhone手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喬布斯有著個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哲學思考,是基于自我需求所打造出的iPhone,因而個性魅力十足,而這種個性的成功也引起了大眾的共鳴。所以,盡管微軟這家軟件公司搶先開發出觸摸屏技術,但真正讓這一技術流行開來的卻是蘋果iPhone。
從人類需求層次的發展來看,越來越多人從外界尋找存在意義過渡到探尋自我的存在和需求。只有找到和滿足了用戶的個性需求,產品才有文化內涵,
微軟明白了這點,就不會開發像Vista這樣復雜的操作系統了,是否簡單易用、是否有良好的體驗決定了Win8的成敗。
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還使得微軟背上沉重的歷史包袱。唐駿認為,微軟不缺人才,不缺錢,缺的是創新的基因。微軟的每一次創新,都要兼顧原有產品的利益,要考慮能否與過去的系統的兼容,使得其在創新上束手束腳。鮑爾默為微軟制定的戰略似乎是尋找最大的商機,當商機被證明后,模仿再超越競爭對手,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個模式太慢,要追趕遙遙在前的蘋果和谷歌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