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生產力前沿,正在出現大數據這一新浪潮。大數據作為一種技術,可能只是信息生產力發展的一環,對其意義不必單獨看待和放大。但將大數據放在信息生產力發展的整體進程來看,從其生產力含義中,可以嗅出信息社會的原型結構的意味。對此我們不妨大膽假設并小心求證。
在我們的假設中,大數據的生產力含義,可能是在孕育信息社會的原型結構——我們稱之為“意義結構”。大數據雖然只是一種技術,但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將其原型結構(基因)傳導至經濟、社會和文化,這種潛力不是不存在的。這就像貨幣在歷史上從普通工具發育成貨幣經濟和金錢社會的原型結構一樣。
社會的原型結構
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就是典型的按原型結構劃分的社會。農業社會的原型結構是實體,工業社會的原型結構是價值,信息社會的原結構是意義。
工業社會以價值為原型,這個價值,是指同質性社會化的工具理性價值。這種價值的標準載體就是貨幣。工業社會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結構,無不打上價值的烙印。不理解價值,就不能理解工業社會的結構。
信息社會以意義為原型,這個意義,是指異質性的個性化的目的價值。意義的標準載體就是數據。信息社會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結構,無不打上意義的烙印。不理解數據,就不能理解信息社會的意義結構。
價值與意義的關系,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比如GDP與幸福的關系,就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人們日常感覺的有錢但不快樂,或GDP發展但幸福感下降,就是工業化的標準感覺。
從價值與意義的這種關系不難理解工業社會與信息社會在原型結構上的不同:工業社會的原型在價值,這使它成為專注于人的手段的社會;過度關注工具價值的結果,往往是人為了手段而忘記目的。為了貨幣而忘記了人存在的意義。
信息社會則將是人類專注于人的目的的社會,它專注于用人的目的校正人的手段。使做事時時處處符合它的宗旨,既反對過度也反對不足。數據的作用就是讓人回想起人。
不理解這一層,人們就弄不清楚信息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也理解不了信息生產力對社會的推動作用。用貨幣和價值作為原型來看待信息,經常造成無意義信息的堆積,而不能將信息用到它真正的用場之上。
大數據的原型意義
由于原型結構的不同,按照貨幣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與按照數據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專業化的聚焦點可能完全不同。工業社會由于有價值的指引,凡是發展手段的事情,都格外專業。通過一般等價物這種同質化、社會化中介,工業化使工具理性價值得到專業化的發展。但工業社會由于原型上的局限,一旦涉及做事的意義,就變得十分業余。當供給過剩時,人們不是考慮生產到底是為什么,而是像供應學派那樣,用供給來創造需求,為了手段而手段。
信息社會一旦發展起來,將扭轉工業社會“手段專業”而“目的業余”的結構,而變為“目的專業”的結構。數據結構就是讓目的吻合這件事變得專業化的原型結構。
也就是說,信息社會一旦發展起來,在繼承工業社會的價值結構(包括貨幣結構)的基礎之上,重心將放在建立整個社會的意義結構。意義結構的功能,在于使社會的價值體系,時時處處吻合于社會的意義體系。
工業社會的市場結構也具有目標校正功能,但由于原型是價值和貨幣,它們只能在同質性水平上校正手段與目的。而意義(比如幸福和快樂)恰恰具有非同質性,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不同意義(這個問題被稱為“認同”)。把所有人當作同樣一個人,恰好輪回到“把人當作手段”的惡性循環中。所以工業社會在實現“人是目的”上是無解的。
大數據一旦成為全社會專業化地從事的工作,并形成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個方面活動的原型結構。最大的改變,就是從貨幣(包括GDP)相反的方向上,把人類“實現目的”變成專業化的工作。因為價值(通過貨幣)的作用,是把人類個別過濾成人類一般;而意義(通過數據)的作用,是把人類一般還原為人類個別。
大數據原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如果我們能從文明發展的觀點,而不是數據生產狂(為數據而數據)的觀點看待大數據,一切問題的中心就必須圍繞意義這個主題來把握。心里要時刻想著這樣的判據:有意義的才是數據,無意義的只是信息垃圾。有了主線,我們可以從社會原型結構這個大的方面,來思考大數據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可以說是元問題。
1、圍繞有意義的數據構建智能。數據的聚焦點不是價值,而是意義。大數據的獨特之處,恰恰在于將有價值的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數據。價值和意義,相對于數據來說有何區別?區別在于,價值層的數據只相當于語形數據,是標準化的;意義可以到達異質性、個性化和潛意識(體驗)層面。只是處理的對象,經過大數據的采集、加工,必須深入到數據的語義和語用,從而在意義層生成數據。這是大數據在意義結構上的特點。非結構化數據是第一個突破,人們將透過它,通向結構化數據背后的意義的世界。這就像語言學轉向中發生的事情一樣,透過語言通向意義。
2、數據與貨幣不同,要建立同一般等價物相反的對價過程。當這種意義結構與商業和經濟結合時,我們看到,大數據實際是在進行一種與貨幣反向運動的制度創新。貨幣的運動方向是從個別價值到一般價值,大數據的運動方向是從一般價值到個別價值。例如,大數據將使我們在業余水平進行的討價還價行為,變成一種像貨幣一樣的機制,一對一精準地實現對價。
3、數據生成的方向決定社會行為方向的倒置。大數據處理分布式、多元化數據的生產力,同“產消逆轉”趨勢結合起來,將改變生產的方向。在以價值為原型的生產中,經濟過程都是從生產者出發,到達消費者。以意義為原型的生產將出現“產消逆轉”,即從消費者出發重構經濟過程,實現人單合一。馬化騰有個觀點,十分富于啟發性:在工業時代里,生產者是主導方。只要圖紙選對了,工廠就不會建錯,產品就大致靠譜,剩下來的就是逐步優化的過程了。信息時代不同:騰訊內部有一個說法,叫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就是一點點地向用戶接近,并時刻根據用戶反饋修改產品。這樣才能生成有意義的信息。所謂有意義的,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從源頭上反映了生產目的的。將來,生產的第一步可能根本不是在車間,而是從百度開始,從FACEBOOK的用戶信息采集器(俗稱SNS)開始。大數據結構,從這個角度理解,可以說包含了這樣的順序:由消費者交換信息(在搜索引擎、SNS等),經過數據采集、加工(如AaaS),然而與生產者提供的價值進行意義對價,再指導實體生產。這將是一個“意義-價值-實體”倒置過程。
如果說大數據有一個目標模式的話,用張瑞敏的話說就是人單合一。人指生產者,單指消費者。生產只是手段,消費才是目的。大數據要實現的目標,就是讓人的手段復歸人的目的。許多從農業社會過來的人,都不知道虛擬經濟有什么用,以大數據(而非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就是解決拿單的問題,如果人類能解決精準拿單的問題,所有實體經濟都將跟著它轉。推而廣之,“單”象征的是意義所在。社會生活精準拿單,就是為人人謀到幸福;文化生活精準拿單,就是贏得人人認同。
總之,信息社會的意義結構一旦獲得大數據這樣的生產力支持,進而轉化為人單合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體制,這個社會突出的改變,就是不會像現在這樣到處遇見做事違背宗旨的人。人人將獲得有意義的價值,而非無意義的價值。大數據就是用來干這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