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1日,中興通訊披露了2011年上半年的業績快報,其中顯示,中興通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3億元,比去年同期307億元增長2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68億元,同比下降12.4%。如此計算,上半年總體毛利率為29.76%,較去年同期的33.45%下降3.69個百分點。
而在更早前的3月31日,中興召開第五屆董事會成員第一次全體會議,會上執行副總裁史立榮當選總裁,原總裁殷一民卸任。有中興內部人士透露,殷一民卸任的原因是“他沒有完成任務”,也就是中興的業績不佳。
這些跡象都表明,盡管中興通訊目前已經躋身為全球電信設備商的前五強,其地位并不牢固。很可能在未來由于外在形勢的變化和中興本身的戰略失誤而陷入泥潭。
形勢不順
中興的發展受到的外在環境制約比較明顯。例如2009年開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紛紛展開3G網絡建設,對網絡設備出現井噴式的需求,包括中興在內的國內電信設備商獲得了大額訂單,業績增長非常明顯。但是3年之后,3G網絡建設基本完成,來自國內電信運營商的需求就明顯放緩,中興的業績受到波及。
目前國內市場對中興的營收貢獻在40%左右,國內市場收入增長放緩,對中興有直接的影響。
一直在電信設備領域領先于中興的華為,已經轉變業務結構,意圖通過其他領域的收入來彌補電信運營商市場增長放緩的不足。而中興也加大了對海外市場的拓展力度,希望通過擴大海外市場的營收彌補國內市場的不足。
但是中興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仍面臨重重困難。不像華為,中興在主流的電信運營商和主流國家內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都沒有華為那么高。雖然華為現在已經在轉變戰略,試圖提高業務的利潤水平,在產品價格上有所提升,但是這給中興空出來的機會也非常有限。
相比于華為,中興的價格優勢不是那么明顯。特別是在印度和非洲等海外市場,華為幾乎不可能有太高的利潤空間。雙方注定會在價格上積極拼搶。
而海外市場相對于國內市場最大的不同,在于環境多變以及當地政府對電信采購政策也與國內不同。例如非洲的扎伊爾,本來在紛亂的非洲政治環境中算是相對穩定的一個國家,也成為中興在海外市場擴展的目標之一。但是中興在進入該市場之后的第二年,這個國家發生了政變,中興的業務受到直接影響。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科特迪瓦。
有些國家在招標政策上也非常“有意思”。在南亞的印度市場,這個被世界電信設備商視為“黃金市場”的國家,其實在招標上非常“摳門”。印度政府將每一家電信設備商單獨放在一個房間里進行報價,哪家設備商報價最低,就最有可能入選。結果在無法預知的報價環境下,電信設備商只能盡可能地壓低報價,來爭取獲得訂單。
所以,中興這些年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在規模上無疑是成功的,目前海外市場的營收比例已經占到其總營收的60%左右。但是從海外市場得到的利潤卻非常有限。這樣的局勢在中興確立了加大對主流電信運營商的攻堅力度時,表現的更為突出。
當前歐洲市場成為中興的主要目標之一,在這個市場,中興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愛立信、華為、諾基亞西門子等電信企業在歐洲市場非常強勢,在綜合實力上也明顯強于中興;不過歐洲遭遇歐債危機,主流電信運營商渴望得到更具性價比的服務,而中興也正是以價格優勢取勝。
但是歐債危機顯然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在主流電信運營商市場,中興必須依靠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依靠產品的性能優勢獲得認可。而這并不是短期可以實現的。
而且歐洲國家非常重視專利等知識產權概念,2011年上半年,中興在歐洲市場相繼遭遇愛立信和華為的專利訴訟。在向主流國家擴張的過程中,專利是中興繞不過的一道檻。
戰略不佳
中興本身也明白價格戰的弊端。在業績快報中,中興如此解釋業績下滑的原因:首先,自2010年以來中興深化了主要國家、主流運營商規模突破的戰略;其次,智能終端關鍵市場進入重要切入階段,公司采取了積極進取的營銷策略,且毛利較低的手機在整體營收當中的占比提高;第三,2011年中興獲得了3.63億元軟件產品增值稅退稅收入,而到目前為止國發[2011]4號文配套財稅政策發布時間尚未明確,也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
第三條原因明顯不是主要的原因。前兩條所闡釋的原因才是主因,歸根結底是四個字:“低價策略”。這種低價策略雖然很容易收到成效,但是對于中興的可持續發展也會帶來風險。正如中興董事長侯為貴所說,在海外市場擴張,將極大地挑戰中興的成本控制能力。
目前中興海外公司主要聘用當地人員,通過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贏得當地政府的認可。這個策略在南亞市場和非洲市場都有不錯的反饋。但是在歐洲市場,這個策略也在接受挑戰。當地的人力成本很高,而中興要維持低價策略,就必須嚴格控制支出,這成為一對矛盾。
在金融危機之后,很多走低價出口策略的中國企業紛紛倒閉,為此中國政府也在積極倡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國內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此時的中興卻還在依靠叢林法則進行海外擴張,在“政治”上已經跟不上步伐了。
一旦中興將來出現虧損,而主流電信設備商市場又長期無法突破,這將使中興面臨非常大的困境。目前中興在海外市場的第一策略是保持規模,有些市場長期沒有太大的營收,但是中興也一直在堅持。就像侯為貴所說:“我們把它當一盆花養著,總有一天會開花。”
所以,中興過多地把賭注押在未來,卻可能因為當前的挑戰而功虧一簣。
為了支持中國4G標準走向世界,中興也加大了對TD-LTE的研發力度,目前已經占到TD-LTE基本專利的7%。但是TD-LTE未來前景還比較模糊,中國的4G網絡尚未開建,更別說TD-LTE走向世界。中興在4G上的賭注勝算也不高。
華為在2G時代就非常重視專利建設,目前不論是自主的專利還是通過交叉許可獲得的專利數量都非常可觀。而且經歷過跟思科等大企業的專利戰爭,華為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中興不論是在專利的積累還是交叉許可上都還很薄弱,這也是其鎖定歐洲市場之后頻繁遭遇專利訴訟的原因所在。
中興認為采用低價策略獲得市場規模,是為了贏得未來。不過單純依靠低價顯然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在專利等問題上,采取低價策略甚至會是一種阻礙。因為這會直接減少中興在研發上的投入能力。中興就像一個四處沖殺的猛獸,到了現場卻發現沒有利爪。
沒有利爪的猛獸,不論身軀多么龐大,總有一天會在自然界被淘汰。中興也同樣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