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寬帶國家戰略只談發展,不談改革,就會像兩邊車輪一硬一軟,這輛車就會偏向一邊,演變為又一次官辦企業搞“船堅炮利”的洋務運動。
寬帶瓶頸的存在,使30年來中國與世界縮短的現代化距離重新拉大,暴露出工業社會的發展方式與信息社會的發展方式之間的矛盾,它是當代中國發展方式不適應信息時代世界潮流的集中反映。究其原因,在于作為發展方式的兩個基本環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同時掉鏈子。前一個方面,是發展的問題,可以通過投入解決;后一個方面,是改革的問題,必須通過打破壟斷解決。改革與發展兩個輪子都要硬,車子才不會走偏。
一、發展是硬道理:理直氣壯把發展寬帶提高到現代化建設全局戰略高度來看待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112個國家和經濟體都制訂寬帶化發展規劃或出臺有關政策。中國這方面成為地球上的“異類”,不是偶然的。正如鄔賀銓院士尖銳指出的,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四萬億元投資中沒有安排對信息基礎設施的內容,指導思想不夠明確、缺乏明朗的國家戰略目標和措施是主要原因。
(一)需要深層反思為何會缺乏明朗的國家戰略目標
為什么會缺乏明朗的國家戰略目標,看來需要從深層反思。現在有一句時髦的話,叫“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有的人,只熟悉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但不理解信息社會。這樣的歷史觀,要改一改。
怎樣認識信息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重大問題。
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是生產力,寬帶是不是生產力?光嘴上說歷史唯物主義,分辨不出真假。信息生產力這個真龍來了,才是考驗葉公的時刻。不僅蒸汽機時代的生產力(如鐵公雞)對發展具有決定作用,信息時代的生產力同樣對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在現代化發展路徑的選擇上,要不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考驗我們的“文化歷史觀”的時候。
縱觀建立寬帶國家戰略的112個國家,許多都不如中國發展水平高,有的是農業社會還沒有建設好,有的工業化比中國落后許多,但他們都共同選擇了信息生產力。選擇信息生產力,意味著在第一次現代化與第二次現代化之間,選擇了現代化的更高標準。順應歷史發展規律,著眼長遠進行現代化選擇,是領導力的重要體現。
根據世界銀行最近對120個國家的計量經濟分析,寬帶服務每增長10個百分點,會帶來1.3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愛立信公司預測,全球寬帶普及率增10%,將拉升GDP增1%,對中國而言將推動GDP增2.5%。各國基于現實發展,也極為重視發展信息生產力。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的選擇關頭。有些人看到美國在更高發展水平上重新重視制造業,就要求中國照搬模仿,重回傳統工業化的“實體經濟”,是十分短視的。實際上,真正的機遇就在眼前。中國一方面降低傳統生產力帶動下低質量的GDP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生產力帶來高質量的發展。利用調整進行轉型,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應當看到,全球112個國家,盡管對傳統金融服務的“虛擬經濟”的態度不同,但對信息生產力,是一致看準的。在這個問題上要清醒。選擇好經濟調整的帶動力量和杠桿力量,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因素,是中國經濟進行現代化路徑選擇的重要機遇。
2、我們可以選擇“好”的或“不好”的生產力嗎?
對信息生產力存在的另一種看法也不可忽視,這就是,雖然承認信息生產力的先進性,但擔心寬帶發展會使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信息傳播得更快,帶來更多社會管理難題。
我們可以坦率地談談穩定或者說秩序這個問題。信息生產力帶來的并不是天下大亂,而是一種新的秩序。如果說舊的秩序是顯秩序,新的秩序更像是隱秩序。二者之間,不是穩定與亂的關系,而是一種靜態穩定和動態穩定的關系。
舉例來說,傳統“中國制造”代表了~種秩序,只有大規模的、同質化的、集中的生產才是穩定的。在信息生產力作用下,個性化的、異質性的、多元化的生產出現了,但經濟秩序并沒有大亂,而是基于范圍經濟形成新的均衡——多元化的均衡。不能說范圍經濟因為強調了多樣化、差異化,就遠離了均衡,就不再有穩定。在現實中,我們在不亞于一個小國家的阿里巴巴的發展中,看到了社會隱秩序形成的過程。其特點生態系統發揮了對多元異質群體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的作用,從而在顯秩序的急劇變化中,保持了隱秩序的相對穩定。
經濟是這樣,社會和文化也是這樣。我們的文化歷史觀,不能老停留在五六十年代,要注入90后、00后這種新的內容。要善于從多元化中發現和調動有利于隱秩序的積極因素,例如對民眾寬帶的娛樂化要有超出表象的認識,看到其中主體價值多元化帶來的和諧穩定因素。日本寬帶戰略的一個重心就是“日本酷”,通過提高快樂值,尋求無序中的有序。這是不同于革命黨的更加成熟的執政理念。
只要不是抱著擊鼓傳花的心態,我們應更加關注的,就該是隱秩序這種更加實質性的和諧與穩定;就會赫然發現,原來碎片化的世界,也是可以從容治理的。阿里巴巴人的經驗,就是改變自己,改變“發展”方式,來應對發展。150年來,中國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改變自己的結果,不是天下大亂,而是在實踐中越來越找到感覺。
歷史上,工業生產力剛興起時,許多文學家曾義憤填膺地對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以抨擊,但工業社會仍然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地到來。當工業社會真的到來時,人們發現,天下并沒有大亂。大亂的只是那些不肯適應工業化的失敗國家。歷史告訴我們,只想選擇一種“好”的生產力,或只選擇生產力“好”的一面,但卻拒絕改變自己前一次現代化行為方式的國家,反而總是越想穩定越無法穩定。既然我們不能回到過去,當務之急,就是學會適應新的秩序,而不是把動態秩序錯誤地識別為亂,而失去適應它以更好生存的機遇。
只有解開認識上的疙瘩,才能改變有好的文明成果卻不去發展的怪現狀。
(二)加大寬帶投入和產出,構筑21世紀中國發展的網絡空間和競爭優勢
寬帶戰略不光是認識問題,還是發展問題,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獲。
制訂寬帶國家戰略,要落在投入的實處。
首先,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向是有必要的。與其拿4萬億瞎投鐵公雞,不如拿出與美國同樣的力度,圈占寬帶基礎設施,至少保證中國十幾億(現在是5億多網民),還有自己的數字生存空間。
第二,國家投入力量應大大加強。中國電信也有自己的“寬帶中國”戰略,如果國家不投入,只是把一個公司的寬帶戰略“升格”成國家的名義,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別的不說,中國聯通的投入誰來管?他連與中國電信互聯互通的錢都出不起,沒有國家支持,實施寬帶戰略談何容易。廣電寬帶建設也面臨投入力量不足的問題。投入的問題只靠企業自己解決,國家寬帶戰略就會成為一紙空文。美國現在的投入力度極大,光是谷歌一家,就動用了衛星。中國必須拿出兩彈一星的力度,全面支持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廣電加大寬帶資金投入。同時要通過明確普遍服務原則,加大政策投入力度。
2、寬帶戰略要注重投入與產出的平衡。
提國家主導,對基礎設施投入還可以,但對應用就不適用。應用必須以市場為主導。要汲取863計劃的教訓(當然經驗是主要的),不要又搞成投入與應用脫節。現在云計算已經出現為投入而投入的苗頭,寬帶建設要從全局出發,而不僅僅著眼于運營商,更要注意這一點。
寬帶要結合產出談投入,最大的產出在應用。對寬帶應用的重點要具體分析。我個人認為,第一塊,也是重中之重,是保證出互聯網大企業。大國崛起很虛,按李斯特發展生產力的理論,出幾個特大企業是必須的。上一代有東印度公司,這一代有蘋果,一個公司頂好幾個國家的總產值。也就是說,寬帶作為普遍服務投入下去,運營商富不富得起來倒在其次,憑空出幾個企業“國家”才夠本。現在中國正好有這個條件。據KPCB互聯網趨勢報告,從全球互聯網前25強(表1)看,未來十年已是中美“兩霸”爭雄之勢(14比6),各國全被邊緣化(加一起只有5)。歐洲被清零,重要教訓就是寬帶發展了半天,沒出大企業,一下將失去十年。中國寬帶戰略一定要考慮“抱大金娃娃”這一層。從“抱大金娃娃”考慮,一定要善待互聯網大企業。現在的寬帶政策是反著的,要改變。將來對谷歌這樣的,要開始從經濟競爭對手角度考慮博弈的問題。第二塊,是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應用,特別是數據化應用,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等。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寬帶服務比美國成本高四倍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發展就邁不開腿。現在這方面國民經濟損失的機會,可能就頂一個四萬億。我們衡量寬帶國家戰略成功不成功的標志,不應是寬帶產業本身,而更應注重寬帶產業發展給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綜合效益,否則叫產業戰略就成了,不必叫國家戰略。
二、改革也是硬道理:理直氣壯把反壟斷當作寬帶發展的戰略關鍵
現在,無論是運營商、互聯網企業、老百姓,還是工信部,提起寬帶國家戰略,都高度一致,希望國家重視、投入,大力發展。但仔細看電信業專家、代表的話中,卻對一個話題閃爍其辭,這就是改革,具體說,就是反壟斷。
如果寬帶國家戰略只談發展,不談改革,就會象兩邊車輪一硬一軟,這輛車就會偏向一邊,演變為又一次官辦企業搞“船堅炮利”的洋務運動。當然,即使是寬帶洋務運動,也比單純發展鐵公雞好,也是要支持的。但是,從國家全局利益著想,改革才是使寬帶戰略效益最大化之略。
中國寬帶瓶頸,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網速和帶寬的問題,一個是服務和價格的問題。打個比方,前者好比是水,后者是飲料。寬帶基礎服務,提供的是水;寬帶增值服務,提供的是飲料。現在的情況是,由于電信運營商壟斷水管,因此把水的業務(裁判)和飲料的業務(運動員)集于一身(叫“全業務運營”)。壟斷的結果,一是水流不暢,二是飲料質次價高(而且服務極少)。當用戶喊飲料不好時,運營商加大了水龍頭,說多給你點水;用戶繼續喊飲料不好,運營商繼續把水管加粗,龍頭進一步加大,收費還不增加;但避而不談飲料的問題。但從國際電聯的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和國外真正拉大距離的,是飲料(服務),而不光是水(網速)!
國際通行的做法是什么?一是網絡中立,相當于裁判員對運動員要中立,提供水的,不能只給制做可口可樂的提供水,對百事可樂不提供水,或在價格上厚此薄彼。二是網業分離。相當于水與飲料分離(網業分離,網相當于水,業相當于飲料)。如果同時經營水和飲料,要求經營水的人,對自己人制做飲料和別人制做飲料,提供同樣標準和價格的水。不能像中國電信提供骨干網帶寬那樣,給自己人30萬元一月,給別人10a萬元一月。
因此,電信改革的中心問題,就是要解決寬帶基礎業務與增值業務的市場結構問題。如果基礎業務(骨干網)保持自然壟斷,則要提供使增值業務完全競爭的條件(從而提高服務,降低價格),這是可以通過內部改革(網業分離)實現的。如果網業分離不能實現,就有進一步打破骨干網壟斷的必要,推進電信重組的外部改革。
二者是什么樣的數量概念呢?經營骨干網(相當于水的流量業務)的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市值加起來不到700億美元;而經營增值業務(相當于飲料及飲料加工)的企業中,不算接入服務的上市公司(相當于飲料企業),僅騰訊、百度兩家(相當于飲料加工中的平臺企業),市值就超過1000億美元。可見,骨干網是小頭,增值服務是絕對的大頭。同一樣業務,壟斷經營與競爭經營,會有百倍的效率差距。例如IDC在中國電信手中只有60億左右規模,而在完全競爭環境下本應具有近萬億的規模(參照國內外情況比較)。電信壟斷的結果,就是得了小頭,丟了大頭。
電信改革的意義就在于,通過調整生產關系,可以徹底解放信息生產力。好比通過發展,把體育場建得更好的同時,改革游戲規則,不許裁判吹黑哨,保證運動員公平競爭。第一個辦法是,在三個裁判員中,加入一個運動員的代表(成立獨立第三方交換中心),對另兩個裁判進行牽制;第二個辦法,規定裁判員不能當運動員,要對所有運動員一視同仁。結果將是兩個重大改變:其一,不是在裁判員(百億量級),而是在運動員(千億量級)上解放生產力,激勵出更多像騰訊、百度這樣的超級運動員,改變中美之間14比6的力量對比;其二,改變中美經濟競爭中的網絡成本條件,在萬億量級上釋放信息生產力的能量。
在大數據時代,網業分離在ICT產業內部最值得期待的前景,是形成基礎網絡支撐服務業(目前不到3000億美元市值的管道產業)、基礎數據技術支撐服務產業(包括云計算、物聯網、基礎數據產業)、基礎業務支撐服務產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網上文化娛樂服務平臺等,目前近3000億美元市值的互聯網產業)之間的合理分工和相互促進關系,特別是通過管道產業的中立,成十倍地釋放后兩個產業的潛力,使之達到6萬億以上市值。
電信改革不光涉及電信業自身,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優化國民經濟發展環境,通過戰略創新和模式創新,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融合。未來經濟越來越成為廣義的網絡經濟,提供網絡的產業,日益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產業;而各行各業將日益成為網絡產業之上的增值應用產業。因此,電信改革也需要有更廣闊的思路,推動形成基礎網絡產業與增值服務產業的全社會分工協作——相當于國家級的Store(網絡產業)與國家級的App(各行各業)的分工協作。通過電信改革,實現國民經濟全局上的“網業分離”:以承載技術和管理資源并零成本復制分享的普遍服務基礎網絡,降低各行各業的專有業務成本,由創造差異化價值的應用部門按使用購買基礎服務,走出一條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的路來。
電信人現在這樣忌諱談反壟斷和改革,實際上并不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電信業面臨從語音業務向數據業務轉變的歷史關頭。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最大的機遇,就在于主動進行網業分離的改革,從自己改起,不要等到別人來進行外科手術。僅從商業的觀點看,電信內部引入公平競爭的程度越高,可以從數據業務中獲得的正當利益就越大。這可以從蘋果的經歷中得到佐證。蘋果當年搞電腦的“全業務運營”時,所有應用都自己開發,盡管有比運營商強得多的技術實力,可喬布斯輸得連褲子都快找不著了。庫克實行內部改革——蘋果版的“網業分離”——將store與App分離,自己把自己的壟斷打破,結果瞬間締造出中國電信十倍以上的市值。中國電信運營商要把命運攥在自己手里,就需要主動改革。
綜上所述,寬帶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是寬帶產業的問題,只有著眼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局利益,制定和實施國家戰略,才能充分釋放它的潛力。
有人說,中國人制造業搞得好,是因為制造業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服務業搞不好,是因為服務業處理的人與人的關系。寬帶既涉及發展(人與自然),也涉及改革(人與人)。加一起正好是發展方式問題。這一回,中國人如果能處理好天人關系、人人關系,就可以抓住道這個根本,走出中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