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德法的寬帶戰略,正占據著互聯網龍頭地位的美國人也許更加值得我們學習,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網業分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至1894年,咸豐皇帝在位期間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現在的中國電信行業也需要一場洋務運動。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互聯網接入領域涉嫌壟斷,目前正在整改之中。包括電信運營商在內的社會各界都在呼吁寬帝國家戰略的出臺。如果出臺寬帶國家戰略,意味著電信運營商,特別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獲得大量資金用于寬帶建設,寬帶水平固然會提升,不過也可能同時帶來應用市場的“國進民退”。包括手機APP在內的各種應用,電信運營商都有涉足,這種全面開花的結果顯示了電信運營商定位不清,真正有價值的業務沒有去做,而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業務。如果得到更多資金,電信運營商可能會嚴重“攪局”應用市場,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局面。因此,寬帶問題要真正解決,還需要解決網業分離以及裁判員和運動員分離的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內電信運營商如何改革,也許我們可以從國外電信運營商上尋找經驗,中國的電信行業需要一場“洋務運動”。
寬帶提速全球化
寬帶提速、電信改革的聲音在全世界響起。
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在2010年2月制定了《國家寬帶計劃》,向國會申請250億美元建成高速互聯網絡和無線寬帶網絡,目標是在2020年美國一億家庭中普及100Mb/s的高速寬帶。FCC于2010年3月15日宣布,美國將大力普及高速寬帶網絡,力爭在未來10年內在美國各個角落建立起高速寬帶網絡。要在未來10年內,為至少1億個美國家庭建立傳輸速度達每秒100兆比特的網絡,這一速度將比現有用戶上網速度快20倍以上。
同時在學校、醫院和政府部門等公共場所建立每秒1比特的高速網絡,并為警察、消防隊和其他公共安全部門建立新的無線網絡,以確保這些部門在緊急情況下能相互聯系和分享信息。
歐盟對于寬帶建設也不甘落后,2010年3月歐盟委員會出臺《歐洲2020戰略》,《歐洲2020戰略》把“歐洲數字化議程”確立為歐盟促進經濟增長的七大旗艦計劃之一。“歐洲數字化議程”計劃的目標是到2013年要實現全民寬帶接入,2020年使所有互聯網接口的速率都在每秒30兆以上,至少一半的歐盟家庭寬帶接入速率可以達到每秒100兆。
歐盟國家中,德國政府宣布2010年德國家庭寬帶覆蓋率將提高到t00%,2018年要將全國的平均網速提高到50Mbps;西班牙則承諾在2016年實現馬德里全市光纖入戶,平均速率達到100Mbps;英國政府計劃用4至45年的時間通過改善網絡,將數字通信業占GDP的比重提升到12%到14%;法國自2008年開始實施一項為期5年的寬帶計劃,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普遍的寬帶覆蓋,2012年超高速互聯網將連接400萬個家庭。法國政府預計,在2008年至2018年這十年內,寬帶投資將達到130億美元。
俄羅斯網絡發展與歐洲各國有明顯差距,到2009年年底,互聯網用戶為4200萬,占居民總數的36%,僅相當于法國一半的水平。
即便如此,俄羅斯對信息社會也非常重視,俄羅斯早在1995年就通過了《俄聯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護法》。2002年1月,俄羅斯政府又正式出臺了《2002~2010年俄羅斯信息化建設目標綱要》。此后,俄羅斯開始實施一系列信息社會發展計劃,如《“電子俄羅斯”聯邦目標綱要》、《2010年前聯邦國家權力機關活動信息技術應用構想》、《2010年前地區信息化構想》、《俄羅斯信息社會發展戰略》和《2010年前俄羅斯聯邦電子政府建設構想》等。
去年,俄羅斯政府信息技術委員會批準了俄羅斯通信部制定的關于實施建設“2011-2020信息社會”長期方案的草案。俄羅斯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每年對該項目投資100億盧布(約22.36億元人民幣),投資總額達1000億盧布。
相較于俄羅斯的互聯網,印度的寬帶發展更為落后,2000年以后,印度軟件服務業借“千年蟲”的機遇,獲得突飛猛進發展,成為世界公認的新興軟件大國,但印度軟件服務業的主要需求在美國,而國內對包括互聯網在內的ICT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印度互聯網的發展,主要是近年的事情。印度目前城市居民只有20%是互聯網用戶,農村居民中只有5%的人用過互聯網。
印度網絡發展戰略當前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網絡基礎設施問題。截至2011年7月,印度寬帶用戶數僅有1250萬,寬帶普及率為1%,主流網速為256kbps。
2011年11月初,印度公布了《2011國家電信法》草案,將取代現行電信法。新電信法的一大目的就是要急速推進寬帶普及和速率等。印度希望使目前寬帶下載速率從256kbps提高到512kbps,并在2015年達到2Mbps,此后將達到至少100Mbps。印度政府希望五年內互聯網用戶數能達到6億。
256kbps的網速是國內數年前的水平,現在印度以及俄羅斯正在做的和國內電信運營商正在做的一樣,都是在努力地提高網絡傳輸速度,但僅僅提高網速就夠了嗎?
帶寬提高僅僅是開始
我們的近鄰韓國,其寬帶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帶寬大、網速快,目前,韓國家庭寬帶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5%,平均速率為20.4Mb,為全球寬帶性能綜合排名首位,韓國最快將于2013年建成在10秒鐘內即可下載完一部DVD級電影的千兆位寬帶網絡,據美國電信工會的報告顯示,從寬帶網絡接入方式v看,韓國超寬帶用戶超過1600萬。
但作為全球寬帶普及率最高的國家,韓國做的并不是單單提高帶寬,而是重視寬帶網絡的多元化發展和應用,將其與IP有線電話、3G無線上網和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緊密結合。韓國政府在2009年1月頒布的《2009-2013年廣播通信網中長期發展計劃》中提出,投資325億美元,在2013年前實現目前60%的有線電話IP化,普及VoIP網絡電話;2012年后建造超高速寬帶網絡,提供1Gb有線上網服務,對4000萬用戶提供1Mb的3G無線上網服務,2013年推出10Mb的3.9/4G服務。2010年前除建造IPTV之外,將地面電視廣播基礎建設提升到雙向互動環境,在提供收看電視的同時可以實現在線購物的雙向服務。
顯然,韓國的寬帶不僅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提供相應的環境以實現包括在線購物在內的各種服務,這才是韓國寬帶發展的關鍵也是其高速寬帶的意義所在。
日本也在積極投入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之中,2009年7月,日本推出國家信息化戰略《i-Japan戰略2015》。在該戰略中將會投資19億美元,到2015年實現以Gb級速率快速且簡單的網絡接入,建設高質量、高穩定性的超高速寬帶基礎設施。2010年9月,日本政府在公布的《新經濟發展戰略藍圖》稱,將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2015年左右使國內約4900萬戶家庭能夠利用寬帶網絡服務。
但同時,日本也沒有忽略寬帶網絡的應用,日本政府提倡發展全球通用的網上數碼內容,力爭經濟波及效果達到10萬億日元等。
基礎設施僅僅是基礎設施,在有了足夠的帶寬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帶寬才是最重要的。就好像蘋果的AppStore一樣,僅有Store是不夠的,人們使用蘋果的產品也并不是為了store,而是里面的App,對于互聯網來說也是如此,足夠的帶寬僅僅是一個前提,在帶寬上面跑的東西才是決定用戶的關鍵。
去其糟粕:法德的網業不分
中國的寬帶業務需要借助國外的經驗,但借鑒哪個國家的經驗卻需要謹慎。如何處理好電信運營商這個“裁判員”的角色則至關重要,如果電信運營商這個“裁判員”在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的同時還要提供應用服務做“運動員”的話,對于廣大互聯網用戶來說,改革就并不成功。
仍然拿蘋果舉例,作為“裁判員”的蘋果僅僅建立起平臺并維持APPSTORE的秩序,但是如果蘋果這個“裁判員”也自己做APP兼職“運動員”的話,其他應用開發者開發的應用程序如何跟蘋果開發的應用程序競爭呢,平臺的公正性無法保證,因此需要避免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
而德國和法國電信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網業不分離。
德國于2009年開始實施《國家寬帶戰略》,目標是2010年全德國都能用上寬帶,到2014年確保至少有75%的家庭用上50兆的寬帶連接。據估計,到2014年這項計劃將創造30萬個工作崗位,到2020年有望創造96.8萬個工作崗位。
在寬帶發展過程中德國網絡發展戰略高度重視信息通信產業,力爭成為信息通信產業的領導者,但結果是在國際范圍,德國IT企業面臨互聯網前沿趨勢帶來的較大挑戰,究其原因就是在寬帶發展方面,德國反對網業功能分離,采取對主導運營商加以保護的政策,這種戰略對互聯網增值業務發展,產生了不利的抑制作用。
2006年底德國議會通過了一項議案,決定對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實施管制假期。管制假期是指拒絕競爭者接入自己的新建基礎網絡,來保證主導運營商收回投資。顯然,采取如此政策的德國寬帶難以追趕英美就在預料之中了。
與德國的寬帶政策類似,法國的寬帶政策也使得電信運營商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法國互聯網戰略偏于零散,法國很少對互聯網實施監管,而主要利用法律對互聯網上的行為做出明確的規范。因此對企業創新有抑制作用,互聯網企業明顯缺乏國際競爭力。
取其精華:英美的網業分離
相比起德法的寬帶戰略,正占據著互聯網龍頭地位的美國人也許更加值得我們學習,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網業分離。
美國互聯網發展較早,但與中國一樣,都是從1993年才將互聯網發展提到戰略高度,因此美國互聯網發展良好并不在于發展時間的長短,而是政策思路的問題。
1994年克林頓政府提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G11)”,鼓勵私營部門投資,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開放的網絡通道以及保障普遍服務。1996年進而提出“新一代互聯網計劃”,積極扶植對新一代互聯網及應用技術的開發,以此保持美國在互聯網方面的優勢,并通過了新的電信法,消除電信行業的壟斷,開放所有的電信市場,推動美國電信業展開新的競爭和重組。美國行政管理機構堅持推行技術中立政策,通過市場競爭,促進應用發展;為互聯網應用制定支持政策,為它們免除不必要的管制。
美國在布什總統時期,就制定了寬帶發展規劃,發展普及的、負擔得起的寬帶技術。為實現寬帶普遍接人的目標,美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刺激和加快美國寬帶發展。第一,支持寬帶設備的商業性投資。第二,支持新應用與新技術的研發。第三,由政府牽頭,建立一些有吸引力的內容信息,并在寬帶應用中向社會做示范。第四,保護知識產權,特別是保護數字內容的知識產權。第五,為新的內容和在線服務提供免稅政策。第六,增強消費信心以及計算機安全。第七,保證商品、服務以及觀念在互聯網上自由暢通。第八,提高無線頻率資源的效率,為寬帶發展提供無線頻率管理方面的便利條件。
從美國政府提出的政策不難看出,美國人提倡的是“網業分離”,即基礎骨干網的建設以及互聯網業務相分離,其中“為新的內容和在線服務提供免稅政策”這一條表明,美國人顯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互聯網業務,以希望避免電信運營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象出現,美國電信戰略精神的核心是裁判員保持嚴格中立,裁判員不能當運動員。取得的效果是作為運動員的電信應用獲得大繁榮、大發展。而中國電信業由于裁判員與運動員不分,使許多運動員出局。例如,中國民營ISP一度超過百家,但由于電信壟斷,短短幾年幾乎全部死光。
在國際社會一向與美國焦不離孟的英國也采取了與美國類似的電信政策,英國的網絡發展戰略強調惠及全民的福利效果,重視文化信息產業發展,同時追隨美國的網絡安全戰略。在寬帶發展方面,與德國比較,英國主要采取網業分離政策,鼓勵競爭。
英國政府未來幾年將大力推動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希望在2012年之前使所有地區都享受到高速互聯網服務。英國政府也重視信息技術的研發。英國研究理事會計劃在3年內拿出1.2億英鎊用于數字經濟計劃的研發,包括成立3個數字研究基地。英國技術戰略委員會計劃拿出3000萬英鎊支持數字英國戰略中的創新活動。英國政府還決定投入1160萬英鎊用于支持信息技術技能培訓,英國研究理事會計劃投入3400萬英鎊支持博士生的培養。英國通過經濟刺激計劃投入了150億英鎊,用于發展寬帶、智能運輸系統和智能電網,這些投資可以為英國創造70萬個工作崗位。
中國同各國比較起來,在網絡發展戰略上還存在許多有待加強的地方。美國的戰略全局觀和領導力;歐盟對信息社會認識的高度;日韓對網絡文化的更加現代化的理解,都有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各國有各國的國情,我國的網絡發展自然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中國的寬帶業務需要網業分離,電信運營商不能既做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如果這樣的話,現在看似“眾望所歸”的寬帶提速也許并不能起到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寬帶業務,我們即將面臨的問題就是空有快速的帶寬,卻沒有能與之相匹配的內容以及服務。
壟斷不再是免死金牌
如果認為寬帶提速了,就萬事大吉了,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不學習美國人的網頁分離政策,對于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打擊很可能是毀滅性的。
因為中國電信行業的壟斷有可能被美國人打破,壟斷在未來有可能不再是中國電信運營商的免死金牌了。
提速之后,相關政策的傾斜以及APP的發展仍然事關運營商的前景,即使提速之后,運營商仍將面臨著來自歐美國家的競爭。
2011年5月23日美國出臺《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奧巴馬總統稱之為“美國第一次針對網絡空間制定全盤計劃”。
《網絡空間國際戰略》闡述了美國“在日益以網絡相聯的世界如何建立繁榮、增進安全和保護開放”。美國白宮網絡安全協調員施密特將這份戰略文件稱為美國在21世紀的“歷史性政策文件”。該戰略文件稱,美國希望打造“開放、可共同使用、安全、可信賴”的國際網絡空間,并將綜合利用外交、防務和發展手段來實現此目標。
除了官方戰略外,美國信息空間戰略行動的另一特點是企業行動與國家戰略的密切配合,企業擴張正在起到國家所無法替代的作用。例如Google正在推出的“另外30億”(O3b,other 3 billion)計劃,O3b網絡公司是由互聯網巨頭Google、媒體巨頭馬隆旗下的海外有線電視運營商Liberty Global和匯豐銀行聯合組建的一家互聯網接入服務公司。它的名稱03b(oflaer 3 billion)即“另外的30億”的縮寫,這個數字,就是全球尚未接入互聯網的人口。
O3b的服務網速最高可達10G。衛星可向軌道平面南北45度角以內的地區傳送數據,衛星壽命在十到十五年。三家公司總共投入了6500萬美元,建造和發射衛星的總成本估計將達6.5億美元。
顯然,谷歌的O3b可以讓中國的網絡用戶繞過中國的“網絡長城”,運營商的網關和路由器將失去作用,到那時,中國電信運營商的壟斷地位失去,即使提高了網速,也不過與美國人提供的網速相當,甚至還遠遠不如,基礎設施服務拼不過,有沒有增值服務的話,下場可想而知。
因此,寬帶提速僅僅是電信改革的第一步,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想要高枕無憂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