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微營銷的現狀,與它的潛力相比,是嚴重不符的。不是小微營銷不行,是目前做小微營銷的這撥人不行。
伴隨WEB化,互聯網正在進入小微時代:微信、微博、微搜索、微廣告、微APP……這些我們可以統稱為小微營銷的現象,向人們展示出“因小而美”的趨勢。
但至少在眼前,這些微們加在一起賺的錢,還微乎其微。不僅如此,問題還不少,企業無法控制微博上的負面信息,刷粉絲、互粉給微營銷注入了大量的水分,簽名、漂流瓶等各種營銷方式太過簡單,營銷精準化還沒有實現,而且效果難以測量,等等。
問題出在什么地方?以微信等為代表的小微營銷,下一步機會在什么方向?需要進行領先半步的探討。
形勢判斷:小微營銷現狀合理不合理
小微營銷有沒有前途,前途有多大?如果期待不高,現在小微營銷掙不到錢,就不算什么了。如果前途深遠,才有對現狀的合理的不滿和改進的空間。所以首先要判斷一下小微營銷這個池子大不大。
Michael Tasner把小微營銷稱為WEB3.0,非常看好其發展前景。據Tasner的歸納,WEB3.0不同于wEB2.0之處,主要有幾點,一是微博,二是虛擬現實,三是個性化,四是移動,五是實時協作。這個概括算不得全面,把微信等主角算漏了,把智能這一主要生產力算漏了,把產消逆轉這一主要生產方式也算漏了。不過都算上,稱為3.0,仍然稍有勉強。因為WEB2.0、WEB3.0,在小微這個大方向上,并無實質不同。只是小微內部的區別而已。所以WEB3.0叫WEB2.1可能更合適一些。
我的看法是,小微營銷這個方向確實是個大方向。大到什么程度?可以這么說,只有進入小微時代,互聯網才真正進入到正宗狀態。這不是說此前的互聯網都是冒牌互聯網,而是說它還在穿新鞋(分布式技術)走老路(以大為美),沒有把自己的特殊不同之處作為優勢發揮出來。至于WEB趨勢下(特指HTML5下)的小微營銷(如微信、微博、WEB APP)這一支,雖然不象集中模型的WEB1.0與分散模式的WEB2.0之間的差異那么大,但也代表著一個重要性的階段性趨勢。當然,僅僅夠得上階段性趨勢程度的商業,在量級上已不低于出新的互聯網之王(新的蘋果、谷歌)的水平。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判斷,目前小微營銷的現狀,與它的潛力相比,是嚴重不符的。不是小微營銷不行,是目前做小微營銷的這撥人不行。需要他們成為先烈之后,從死人堆里九死一生幸存下的人集合起來,發起下一輪沖鋒,好戲才會正式開始。
問題診斷:小微營銷基本面上存在的問題
小微營銷目前的不理想狀態,是偶然的,還是基本面方面存在問題?
我認為是后一種情況。也就是說,死是必然的,活是偶然的。原因是目前做小微營銷的,還沒有摸到規律。在沒摸到規律的情況下做事,最大概率事件就是偏離基本面。如果“誤中”了基本面,反倒是不正常的。小微營銷如果現在做起來了,是偶然的;如果做得不理想,那就太正常了。
第一批小微營銷先烈當尸體的唯一作用,就是幫我們趟雷,以發現決定小微營銷成敗的基本面上的東西。據我目前觀察(可能不全面),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核心技術。這是指基礎技術方面是否具備硬實力。現在這撥先烈主要將死于赤手空拳。小微營銷雖然看起來小,但需要的技術條件非常高。目前來看,博客時代沒解決的技術問題,現在仍然沒有解決。
主要技術有許多,但最大難題集中在智能化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本身發展就不理想,小微營銷要求的精準度,在技術上保證不了。這導致所有一對一營銷都是偽精準。現在敢號稱精準的,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只能在小生產水平上實現,另一種可能就是騙子。
觀察技術基本面上的形勢,人工智能的階段性突破,目前處在大數據階段,重心是非結構化數據。對于精準來說,可以對語言、畫像、視頻等異質數據進行分析,相較博客時代是一大進步。但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產業發展,現在都還在非常初期階段。這決定了最先沖上小微陣地的先烈,許多將死于沒有炮火掩護,相當于小微營銷的義和團。
五年后再事后諸葛亮會看到,真沖上來并活在前沿陣地的,都是有OS級重型炮火掩護的。就象蘋果,是在WIGDET這樣的系統級的技術創新支持下,才取得了小微營銷的穩定成績。當然,不是說所有做小微營銷的,都需要自主研發系統級技術,但如果自己沒有核心技術,自己所依靠的平臺(相當于炮兵甚至二炮部隊)也不具有核心技術,步兵在前沿大片死亡,就不是步兵自己可以決定得了的事情了。
二是商業能力。小微營銷也是營銷,如果地球上的生意都不會做,光想做月亮上沒有重力的生意,下場多是不妙的。北方電子商務多為南方電子商務取代,就是這種實體經濟的地心引力起作用的表現。
有一個簡單的判斷:在網下當不了隱形冠軍的,在網上也搞不成小微營銷。許多在網上做小微營銷的,缺乏實體經濟的經驗,根本不會做小微生意。但雪上加霜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卻受到網下傳統中不利方面的極大誤導。其中屬于全行業性的誤導,就包括“社會化”這個定位。一說微博營銷,就說成社會化營銷。明后兩年,許多先烈將因此而白白送死。
微博營銷固然要在社會化上,做得比以前更有效率,但這只是入門條件,把寶都押在這上面,反而會誤事。我們觀察意大利的隱形冠軍在網下做小微業務,固然社會化發達,但定位重心和真正成功因素,卻在社會化的反面——利基(多樣化、差異化)——方面。目前小微營銷刷粉、互粉盛行等只是表象,深層反映的是商業能力做反了方向——真做成社會化了,而沒有從基本商道上找到小微業務自身規律,這相當于在拿韓國人的方式做意大利業務,他們如果不想當先烈,需要找浙商來開開竅,學學“只當世界冠軍,不做大企業”的小微生意是怎么做的。
三是商業模式。當前的微博營銷的通病是,把小微營銷當作了小生產,而沒有看到小微營銷作為完整的商業模式,需要輕資產與重資產的互補、應用與平臺的互補,忽略了對小微營銷的后臺支撐。
目前許多人把小微營銷操作成了小生產的營銷,成了網絡時代的小農經濟,這不是“因小而美”的本意。現在小微營銷中前端服務造假成風表面看是一個道德問題,實際上是后臺模式不行,支撐服務太薄弱,正道沒有走通的結果。打個比方,現在搞小微營銷的,把自己當成了利比亞民兵。利比亞民兵固然是在用輕武器作戰,但前提是有北約的重武器作后臺支撐。如果沒有重型的平臺和資產作后臺,單純以輕武器作戰,就同農業時代的小生產沒有太大區別了,是打不過卡扎菲的。
小微營銷需要重資產和平臺支持,又沒人去做這個工作,所以假冒偽劣就成為重資產和平臺留下的空當的功能替代。例如沒有支付寶那樣的誠信平臺,就只好用騙人來替代;沒有數據平臺支持,就只好用垃圾騷擾來替代。我認為當前的許多亂象,出在這里。
小微營銷做不好的問題往往不在小微本身,國人在小微本身上表現的聰明是足夠的,但由于小微營銷背后的基本面缺失,導致這些聰明往往成了小聰明,而且反誤了自身。
未來趨勢:小微營銷的功夫應下在哪里
1、草根的邏輯:為了前端做輕。首先要后臺做重
一些經營者片面理解,認為小微就是輕,就是擺脫重資產,結果把小微營銷搞成了小生產營銷,這是當前的主要問題。我以為,搞好小微營銷,首先需要正確辨析輕與微的正宗含義。分布式計算不是信息時代的小生產,WEB個性營銷也不是要零打碎敲搞業務。不能赤手空拳去搞小微業務,要做好支撐服務。
小微營銷確實有典型的輕資產運作的特征,例如,微博只有140字的空間,手機營銷將來可能不需要太復雜的客戶端,等等。但是輕資產有兩種不同運作方式,一種是小農經濟的運作方式,一種是網絡經濟的運作方式。二者的區別主要在重資產上。小農經濟只有輕資產,沒有重資產;網絡經濟是前臺輕資產,后者重資產。
從理論上說,重資產是固定成本,輕資產是邊際成本。從張伯侖到斯蒂格里茨的報酬遞增理論都強調,邊際成本遞減的實現條件,正是來自固定成本的均攤。小微營銷利用WEB特性在邊際上采用輕資產方式運作,前提是有作為重資產的固定成本可供分享。這一經濟規律是不能違背的。
對小微營銷,有人光看到APP端可以輕資產運作了,就把小微同輕資產劃了等號。殊不知,蘋果APP Store中四五十萬APP開發者采用輕資產運作成功的前提,是有Store這樣的重資產在背后支持。實際上,小微營銷中輕資產與重資產的關系是,重資產越重,輕資產才會越輕。小微營銷作為一個完整模式如果忽略了重資產,就會運作成小生產。這不是在否定小微營銷要采用輕資產方式,小微營銷在前端上(如APP端)是要采用輕資產的,但如果離開后臺支撐服務,前端就會成為小生產。
當前小微營銷最突出的問題,是普遍的草根經營,不是草根本身不行,而是光有前端的草,沒了后臺的根,成了沒有根的模式。由于沒了根,才走上歪門邪道。wEB時代的小微營銷,固然不用象工業時代那樣家家從頭準備重資產了,但如果后臺的功夫不到位,小微營銷就很可能淪為連工業時代社會化營銷都不如的小生產。
后臺做重,從廣義上講,是要建立一個小微營銷的電子商務支撐服務業,具體到眼前,最重要而急迫的,是把智能平臺作為固定成本投入的主要重點。其中的商業邏輯是為前端的輕資產運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用大生產放大小生產。直接能想到的,有幾件事現在并沒有做好:
一是大數據技術、業務和產業的展開。小微營銷要想真正實現精準,而不是耍小聰明解決問題,關鍵是解決WEB數據的挖掘問題(包括采集、加工、服務等)。從這個觀點看,SNS、搜索引擎,都只是數據采集這個初加工環節。要向深加工環節縱深發展。目前小微營銷的后臺很少能有非結構化數據的深加工能力,更不用說把這種能力以0s、應用平臺的方式加以固化,以API方式開放給下家。相當于戰場上既缺彈藥,又沒有層層陣地構筑的縱深。一大群步兵,象同質的馬鈴薯一樣擠在開闊地帶,享受對方的槍子。小微營銷突破不了這個瓶頸,就成不了大氣候。
二是做大應用平臺。對小微營銷來說,應用可以做得越細越好,因小而美,但應用平臺也做小就完蛋了。以微信為例。微信可大可小,作為一項應用,可以是小應用。但作為象QQ那樣的應用平臺,著眼的應是能否為增值應用提供海量用戶、規模化的平臺、工具和API。中國互聯網許多應用平臺都是從小應用發展而來,但到了一定階段(指形成海量用戶),只有形成“平臺+應用”模式,上面的小微應用,才能真正有根。應用平臺不是做小(不是平臺越小越好),而是為別人做小(小微生意)提供后臺支持,因此定位應是在靠應用打了第一桶金之后,適時轉向做一個很大的專門適合支持分散的小微業務的應用平臺。
從趨勢來看,一個疑難的問題在于,如何從小微營銷角度看待WEB APP。從理論上說,WEB APP可能造就平臺無關、客戶端無關的徹底扁平化的服務。但從眼前看,HTML5本身實現平臺化(例如爭奪WEB OS)也是一個熱點。而且從早期發展看,本地應用與WEB應用混合發展模式會成為許多人的選擇。基于WEB化構建小微營銷平臺本身,就是今后一段發展的機會。
2、平臺的邏輯:微的必然是濕的。
同是投入重資產,經營平臺的思路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形成相反的效果。因此不是說小微營銷只要注意到為輕資產配重資產,把應用發展為平臺就完事了,更關鍵的是要把握重資產和平臺的特殊理念和特殊方向。
我把不同的方向,高度簡化、夸張為干與濕的區別。在平臺建設(或者叫重資產投入)上,WEB的作法同傳統做法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WEB平臺必須是“濕”的,只有濕營銷的平臺才能真正匹配未來的小微營銷業務。這同社會化營銷(在前端指向“大”規模)的建設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用社會化的思路搞小微營銷,往往專注于規模,追求因大而美,刷粉、互粉等都是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產物,弄到最后就成了一種干營銷,其平臺趨向機械式的營銷,最后把用戶變成了干粉。濕營銷的思路正好相反,它專注的不是規模,而是小和微本身,追求的是因小而美,為此要用生態系統的思路構建平臺,使用戶獲得良好體驗。
對小微營銷來說,干和濕有一個簡明的判斷方法:干平臺的做法,越小越微,成本越高(這導致實戰中無論坑蒙拐騙,只要拉單拉客越多越好,但服務卻缺乏附加值);濕平臺的做法,越小越微,成本越低(在實戰中,唯有因為定制成本低,才會可持續地做,而且不打價格戰)。可見,同是報酬遞增,它們效率的斜率是相反的。這可算我白送給大家的“秘傳”心經。
“未來是濕的”、“濕營銷”這些理念,都是我首倡的,所以我對“濕”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看來,所謂濕營銷中的濕,其效果主要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兩個方面相當于互聯網中互聯與節點的關系:一是有機性,二是個性化。與之相反的是契約論與原子論的觀點(這是以往“干”式經商的核心理念)。
落在建設濕營銷后臺上,就是要把固定成本投入,引向作為生態系統的小微營銷平臺。為什么要把平臺往生態化方向引,而不往機械化方向引呢?這不是因為生態化與機械化本身有什么絕對的優劣之分,而是相對于任務目標不同,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別。具體來說,把平臺做向機械化這個方向,它優化的是社會化營銷這樣的目標,但卻會嚴重削弱小微的成本經濟性;如果目標函數定位在小微本身收益最大化,平臺經營重心就不在規模(Scale),而在范圍(SCOPE),也就是不在社會化,而在個性化。其極端甚至可能是個性化經濟而社會化不經濟(例如個性化定制),當然實際商業運作中可能是個性化經濟且社會化經濟(例如大規模定制)。
濕是什么,這涉及對互聯網本質的理解,光從細枝末節經驗上把握難得要領。具體的東西可以直接去看《濕營銷》,我想在最后有限的篇幅里談談道的問題。十多年來,我觀察那些一沖上互聯網戰場,馬上就變成了死尸去鋪地板的人,往往對互聯網這場戰爭的本質理解得太浮淺了。巴拉巴西理解互聯網,提出Scale Free(被譯為無尺度)的概念,深入了一大步。Scale Free這個說法并不全面,他實際在談的冪律更全面。冪律實際涉及兩個軸,一個是Scale,一個是Scope。生態平臺建設和小微營銷的秘密,就集中在對于Scope的理解上。有悟性的入,應從這里建立與互聯網的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