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出國自然更加需要朋友。可惜,我從來不是左右逢源的社交明星,尤其是進大學以來,如果把我和社交達人們放在一起對比,甚至可以考慮給我貼上“遺世獨立”的標簽。對于在洛杉磯的交換生活,即使心里抱著想要敞開心扉結識新朋友的愿望,也做好了過自給自足生活的最壞打算。可是,自從某次迷路開始,事情的發展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預期。甚至讓我不由得感慨:這哪里是在異鄉!
跟我一起來洛杉磯的是剛認識沒多久的香港學姐阿欣,因為學院交換計劃的名額有限,只能讓我們兩個人在這個學期來南加州大學,所以我們在出發前碰面約好互相照應。剛到洛杉磯沒幾天時,我們一起處理種種手續和安頓事宜。阿欣和我的方向感都不算太好,在跑來跑去辦事的途中經常迷路,于是對于向陌生人問路一事變得駕輕就熟。那個傍晚,我們又一次確認不了沿哪個方向可以走回宿舍,迎面走來兩個男生,一個是亞洲面孔,還有一個是白人,我們便迎上去問路。沒料到那亞洲男生碰巧是來自香港大學的交換生,他和他的室友買了晚餐正要回宿舍,更巧的是他和阿欣住的是同一個宿舍。自此開始,我們便認識了他和其他幾個來自香港的交換生朋友。
就是這樣萍水相逢的一些人,在異國他鄉,自然而然地成了最溫暖的慰藉。我們每周都會抽一個晚上的時間聚餐,大家每人各做一個菜,然后帶到某個人的住處一起吃。有人精通正宗粵菜,有人擅長煲湯,有人甚至能做出精致甜點,而我做的也是別樹一幟——除了我還有誰能做出惹味湘菜呢,只不過為了照顧他們,少放辣椒就是了。等我們心滿意足地吃完,還會根據情況安排其他活動,比如確定下次旅行的細節、在電腦里放音樂然后模擬“唱K”、喝啤酒聊天、煲集港劇……溫馨如家庭一般。
相處越久,越覺得這群香港朋友實在是友善能干而又深具集體觀念。跟他們一起的旅行去了好多次,自己基本不用怎么操心行程。無論是交通路線、網上預訂、信息搜集,都大有能人在,更難得的是能人們還愿意一手包攬,然后再在社交網站上開設的群組里將信息分享給其他人。最貼心的是,如果有誰將要過生日,我們其他人就會精心策劃生日驚喜——絕對不是買個禮物這么簡單,而是親手做蛋糕,拍視頻,寫卡片,在零點時分闖入屋內唱生日歌,安排好第二天怎么租車去哪里玩。最近已經是第三個人過生日,我們絞盡腦汁幾乎黔驢技窮,終于還是把生日主角感動得稀里嘩啦——原以為在異國的生日會過得前所未有的冷清,誰知反而如此精彩——而我們也憑著這因感動了他人而生的成就感以及對彼此的感恩和喜歡,打算樂此不疲地繼續下去,讓最后一個在交換期間過生日的朋友感受到更多溫情與驚喜。
與這些朋友共享著的巨大快樂,既可以說是在國外交換的條件下孕育,又可以說是純粹的緣分使然,其中一個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則認為是神的庇佑,是神為我們安排了最好的一切。可我只想拋開這些分析,因為,無論怎么說,這么一個天造地設的美妙朋友圈已經讓“遺世獨立”已久的我對于“朋友”這兩個字又煥發了赤子般的熱情。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