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備受關注的北京CBD Z15地塊項目傳出消息,該地塊的得主中信集團打造的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項目將于2016年底封頂。“北京第一高樓”的字眼格外亮眼,也由此引發人們對中國城市第一高樓的關注。據統計,自2008年底以來的4年內中國共起建各類摩天大廈至少有6座,總投資近千億元。
中國高樓正在不斷地刷新,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全球排名前15座的高樓中,就有9座在中國。“中國第一高樓”在不斷地更換城市;一個城市內,作為地標的“第一高樓”也在不斷地更換主人。中信避談“中國尊”的投資回報問題,這說明爭相拔高的“第一高樓”,也許并非投資企業的情緣,或許更有政府追求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壓力。
作為展示經濟發展成就和未來雄心的地標性建筑,高樓是城市的面子。雖然城市之高不在樓之高的道理可以講它三天,但中國人好面子,如果各方面的條件允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們絕不能僅僅為了面子,而不顧里子,盲目追求“第一高”。就建高樓的里子而言,由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高樓本身的安全。高層建筑的消防問題,至今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中國尤其薄弱,2003年湖南衡州大廈“11·3”火災造成20多名消防官兵遇難;2007年溫州28層高樓失火19人死亡;2010年,5層的吉林市商業大廈失火死亡19人,上海市靜安區28層教師公寓起火58人遇難……除了消防安全,恐怖襲擊也不得不防,“9·11”事件當天,就有3000多人喪生火海……
第二個層面,是摩天大樓的經濟魔咒。摩天大樓本身不節能、不節省空間。美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勞倫斯通過“摩天大樓指數”研究還發現,摩天大樓建設熱實際上是經濟過熱的表現,一陣熱潮過后,可能就是經濟的低潮。紐約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揭開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序幕;紐約世貿雙塔成為1973年石油危機的前奏;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國營石油公司雙子塔建成之后,也發生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9年迪拜世界第一高樓還沒完工,債務危機就已經爆發……
第三個層面,是都市生態平衡的關照。一面是摩天大樓接踵而起,一面是市民在街道上找不到一個如廁的地方;一面是看得見的光鮮,一棟比一棟高的大樓,似乎顯示出了一個城市的繁華,顯示出了首都的氣派,但一場大雨,就可以“到北京看海”。 好的城市,是一個宜居的城市。人們擠破頭皮去北京,可能并不是因為北京宜居,而是因為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資源分配的第一個出口。氣象記錄顯示,北京的夏天有越來越熱的趨勢,“中國尊”的破土而起,空調、照明等設備產生的大量熱能毫無疑問會加深 “熱島”效應;北京是一個缺水的城市,高樓供水本身成本巨大不說,也必然因損耗增加而加劇水資源的缺乏。
如同大學之所以叫大學,并非因為校園大而是因為有大師;若以高樓的高度拼面子,不如以城市的素質拼高度。城市生態宜居,市民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步伐穩健,從內而外的強大,才是真高度。
中國人好大喜功、徒有虛表的面子工程何日才能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