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母親是醫生的緣故,楊明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熟悉醫院的環境。酒精和消毒液的味道并不會讓他覺得難聞,他喜歡來回穿梭忙碌的醫生和護士,喜歡看他們查體、打針、輸液。
在楊明的從醫道路上,有兩位重要的引路人,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是他的博士導師,我國兒科急救和重癥醫學的奠基人樊尋梅教授。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楊明選擇了醫生的職業,而樊教授的言傳身教則為他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伴著消毒水的味道成長
楊明的母親曾經是一名下鄉知青,做過“赤腳醫生”,后來在醫院檢驗科工作, 家里許多親戚也是醫務工作者。小時候每天放學,他都會像很多孩子那樣,到父母的單位去拿鑰匙,因此他童年里的很多時光都是在醫院里度過的。從那時起,他漸漸地熟悉了醫院的環境,習慣了”醫院的味道”。用楊明的話來說,他的童年是聞著消毒液的味道長大的。1993年從九江大學醫學院畢業后,楊明如愿地成為了一名醫生。做了3年的住院醫師后,他又先后在江西醫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2年,在獲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兒科急救和危重癥博士學位后,楊明留在了北京兒童醫院急救中心,從事兒科急診及重癥監護工作,這一干就是近10年。急救中心收治的往往都是病情最急最重的孩子,墜樓的、鼠藥中毒的、溺水的、高熱驚厥的、哮喘的……繁忙的急診室,眾多的病例,他每天都要面臨這樣的挑戰,直面急癥,救死扶傷。
在急救中心,楊明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重癥監護,對各類危重病患兒,運用各種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的監護和搶救設備進行治療,最大限度地保證患兒的生存及生命質量。患兒病情不穩定時,經常需要整夜地在床旁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不斷調整治療,直到患兒的生命體征平穩,或者轉交給下一任接班醫生為止。
在楊明看來,無數個日日夜夜既是考驗,同時也是成長道路上難得的積累。
學習先進技術縮小差距
2006年,通過“水通道蛋白對缺血再灌注損傷后腦水腫的影響及藥物調控”項目,楊明成功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為了學習發達國家在兒科危重癥救治方面的先進經驗,在新星計劃的資助下,2007年他得到了費城兒童醫院進修的機會,費城兒童醫院是美國連續多年綜合排名第一的兒童醫院,不到一年的經歷,讓他受益頗豐。
在那里,楊明主要學習先進的體外膜氧合技術(ECMO),參與救治極端危重患兒。他告訴記者,ECMO的本質是一種人工心肺功能替代治療,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循環泵,分別起人工肺和人工心臟的作用。既可用于體外呼吸支持,又可用于心臟支持。當患者的肺功能嚴重受損,對常規治療無效時,ECMO可以承擔氣體交換任務,使肺處于休息狀態,為患者的康復獲得寶貴時間。同樣患者的心功能嚴重受損時,循環泵可以代替心臟泵血功能,維持血液循環。在國內兒童醫院,僅有寥寥幾家能獨立開展此項技術。
在費城兒童醫院期間,楊明參加了每一例ECMO患兒的監護和救治,掌握了相關技術,并有志于在北京兒童醫院開展相關治療,讓他感到遺憾的是,因此項治療費用昂貴,設備投入和維護成本也居高不下,ECMO技術到現在并沒有在國內常態地開展起來。
不同角色,不同挑戰
2006年底,由醫院安排,楊明開始兼任兒童醫院醫務處副處長,參與醫院的行政管理,主管門診和急救中心工作。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接踵而至,三聚氰胺毒奶粉篩查、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疫情等,都著實地考驗了他的應急和組織協調能力。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他和同事在第一時間組建了醫療隊。雖然自己也報了名,但因需要協調醫療保障等相關事宜,他最終還是沒能如愿成行。作為一名急救醫生,沒能親赴抗震救災第一線,還是多少讓他感到遺憾。
幾年下來,楊明的組織行政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卻越來越覺得,自己還是更希望集中精力從事臨床工作。思量再三,最終他還是離開了學習工作了10多年的北京兒童醫院。他說,做出這樣的決定的確很不容易,熟悉的工作環境、合作多年的同事,都讓他難以割舍。
2011年2月,楊明加入北京和睦家醫院,這是他人生的又一個起點和挑戰。這是一家國內知名的私立醫院,多數醫生都是外籍,就醫的患者外國人居多,病歷書寫、查房、醫囑等等都需英文。能夠在外國醫生云集的醫院擔任兒科病房的主管,對楊明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昨天去了和睦家,從環境,到護士的態度,再到大夫的素質,都很滿意。楊明大夫是一位溫文爾雅、非常有耐心的醫生。我記錄了近十個孩子生長發育中的問題,同樣的問題我之前也問過別的兒童醫院的大夫。楊明大夫的回答讓我更安心,更有信服力。體檢非常細心,除了常規檢查,對我問題涉及的各個方面都認真檢查了……” 這是記者在網上看到的一位家長的留言。類似的留言還有很多,無疑都表達了對楊明的認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漸漸融入到了新的工作環境。
談及私立醫院與國有醫院的不同時,楊明說,私立醫院更加注重病人體驗,除了急診病人外,所有其他患者就診都是預約制,無須經過掛號等相應環節,醫生會準時在相應的診室為患者提供服務,每一環節都嚴格遵循相應的服務標準。從進入醫院的那一刻起,病人的就診過程,也就是體驗服務的過程。具體流程看似簡單,但要想真正落實,還是要花一些功夫的。
“醫精、摯誠、敬業、懷仁”是我的信條
回顧十幾年的工作經歷,楊明說,最難忘的無疑要算抗擊非典時的經歷。2003年非典時期,他作為北京兒童醫院抗擊非典醫療隊的成員,進駐地壇醫院兒科病房,跟同事們一起投入到抗擊非典一線的救治活動中。他們前后共收治了30多例非典患兒。當時艱苦的工作環境至今仍讓楊明記憶猶新。因為隨時都要做好接收病人的準備,所以楊明他們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都要“全副武裝”,口罩,防護服,一件都不能少。四五月份時,天氣已經開始轉熱,睡覺時汗水都在不斷流淌,站起來的時候鞋里已經浸滿了汗水。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辛苦的付出沒有白費,所有患兒最終都康復出院,無一例死亡。
兒科醫生工作強度大,風險高,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對此,楊明表示,無論是過去在北京兒童醫院,還是現在的和睦家醫院,或是任何可以服務到患兒的地方,他都會始終秉承自己的信念——做一位醫精、摯誠、敬業、懷仁的好醫生。“每次看到曾經病重的孩子再次歡快地撲進媽媽的懷抱,我覺得就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還有什么比孩子們的健康更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