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3日,北京市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會議認真學習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系統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各項重要任務,對推進首都科技創新工作、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會后,首都科技界代表就學習貫徹北京科技大會精神,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征求意見稿)》,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
加強自主創新,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閆傲霜強調,全市科技部門將以貫徹落實這次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為契機,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著力點,緊緊圍繞提高首都創新驅動的貢獻度、實效性,不斷深化改革,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創新科技資源統籌機制,實現“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的轉變;建立新型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實現技術創新從單個產品攻關向支撐全產業鏈轉變;改革科技管理理念,從主要關注項目向關注人才團隊與項目的結合轉變。為實現首都科學發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的貢獻!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
鼓勵高校的研究成果“走出圍墻”
伍建民認為,在未來,北京的科技創新重點要聚焦到4個方面。
第一是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就需要有高水平的研發中心,加大研發投入。另外,市場是創新的生命線,一定要重視市場的戰略資源,培育市場空間和市場環境。一些產業目標明確的項目,應該由有條件的企業牽頭實施。
第二是促進科技和產業的結合。北京的第三產業占的比例很高,第二產業占24%左右,提高現代服務業的水平,強化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發揮科技在服務業的重要作用尤為重要。
第三是加快中關村示范區的建設,加快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把中關村建設成國家科技技術創新中心,發揮中關村的創新引擎作用,同時加強政府的統籌和協調。
第四是進一步完成首都科技資源的整合。把中央資源、民營資源、外資等轉化成科技發展現實的優勢資源。北京地區高校的科研設備、人才和成果都很多,現在需要一個機制,鼓勵高校的研究成果“走出圍墻”。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英建: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建一批研究中心
王英建介紹,現在,我們再次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推進中關村示范區建設,深化改革和創新,破除制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聚集整合國際國內高端創新資源,營造企業做大做優做強的環境,掀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高潮,推進首都經濟走上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軌道,努力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
首先是聚焦優勢產業鏈核心環節,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集成電路、移動互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汽車等本市優勢產業領域的核心環節,利用好本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統籌資金,推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切實提高本市產業核心競爭力。其次是聚焦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突破,著力建設完善首都創新體系。第三是聚焦特色功能園區,著力聚焦創新要素集聚。以“兩城兩帶、六高四新”的產業布局為導向,以促進國內外優勢科技資源有效整合為目標,引導重大項目在產業園區布局,打造一批專業化、特色化的產業基地,培育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創新體系,提升集成創新能力。四是聚焦科技與資本的融合,著力健全市場化的科技資本對接機制。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高松:
緊抓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高松介紹,北京大學近兩年一直在緊抓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轉化和產業化。北大正在聯合北京市科委共同推動智能助殘肢體技術產業化,以政府股權投入方式支持實體公司開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工作。另外,北京大學還和市殘聯組建“智能康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產品試用和驗證推廣。目前,有關項目已完成產業化樣機試制和初步試用,正在組織產品樣機工業化設計團隊,開展工業化設計,將于近期向社會公開發布首款產品。
學校還在積極參與北京市重點打造的科技服務業,也是全市第一所入駐北京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的國內高校。學校將繼續發揮國際化優勢,匯集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并將這些成果通過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引入到北大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平臺,協助北京市內企業承接成果落地、孵化、成長。相信未來北大會為北京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做出更大貢獻!
北京市突破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海青:
創新放第一位才是企業發展生路
林海青介紹,北京的高新技術企業有很好的區位優勢和市場,只有把科技創新放在第一位,才是企業唯一發展的生路。從區位經濟發展來看更是如此,北京有它的特點,要發揮自身的特點,才能把握好下一個發展時期。發展定位準確,企業戰略制定才能準確,如何將企業、政府和區位的發展結合好,是我們作為企業帶頭人需要深深思考的問題。后續我們也會著力落實好大會的精神。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清珺:
高技術現代服務業是北京的必然選擇
劉清珺介紹,關于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北京市有自己的特點,要發揮首都的職能。首都是超大人口城市,很多產業不適合在北京發展,發展高技術現代服務業是必然的選擇。作為地方院所,我們具有給北京市自身發展進行科技支撐的責任。我們現在有1億元左右的裝備,這些已經不僅僅用于科研,北京市科委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比如,我們有一個新材料分析研究室,和天津的波音公司、奔馳公司等都有合作。
科研成果“走出圍墻”,現在最需提升的還是信息的互動。作為開放的科研平臺,我們還需要加大宣傳,政府也可以通過經費支持來促進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另外,我們也會逐步建立一種固定的機制和渠道,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百度公司副總裁朱光:
好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創新的根本保證
朱光在發言時說:“目前,百度擁有3000多名全球頂尖的搜索引擎產品和技術工程師,并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互聯網公司?!彼榻B,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和中文搜索引擎,在中國擁有超過8成的市場份額。每天響應來自全球138個國家超過60多億次的搜索請求,是中國覆蓋網民最多的網站。
朱光介紹,今后,百度要做什么?做云,把搜索引擎的技術打包出來,開放給開發者。計劃投入數十億元人民幣,大力發展智能數據服務、典型行業應用和公共云計算平臺。在社會對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愈加重視和依賴的同時,國家和北京對百度在移動互聯網和云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開拓給予了積極支持,百度也獲得了核高基、國家云計算示范工程、中關村現代服務業等多個專項的支持。
一個好的、培養人才的機制,是創新的根本保證。百度的技術創新就有這樣的保證,百度的創新機制,最重要的也是培養人的機制。百度有個四句人才觀:招最優秀的人、給最自由的空間、看最后的結果,讓優秀的人脫穎而出。百度鼓勵自下而上的創新,每個百度的普通員工都有獲獎的機會,目的是鼓勵每個員工發揮自己的創新潛質,也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不斷創新的動力。目前,百度擁有3000多名全球頂尖的搜索引擎產品和技術工程師,并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互聯網公司。朱光說:“百度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北京市多年來為企業創造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