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園(以下簡稱“雍和園”)舉辦的第三屆“創意點亮北京”文化藝術節落下帷幕。燈光點亮北京城只是一場活動的時間,而由此搭建文化產業如何附著于傳統制造業、如何提升城市軟實力與文化內核層次的對話平臺,卻彰顯了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雍和園模式。
雍和園成立于2006年,作為中關村一區十園中唯一位于二環內的分園區,雍和園同時也是北京市首批認定的10家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之一。從成立伊始,雍和園便具備了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先天特質,也在北京市范圍內率先踐行著中關村模式下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胡同里的創意工廠
走出雍和宮地鐵口,穿過人來車往的小胡同,一幢灰色的三層小樓近在眼前。方正的中庭是帶天頂的室內空間,約有小半個籃球場大小,3層樓高,白天可以通過天頂玻璃采光。平時這里可以作為休息區、會客區,還可以舉辦沙龍、小型舞會,其中一邊的2樓是開放連廊,站在走廊看著中庭活動的人們,也是一種愜意的放松。
這是“嘉誠印象·藏經館17號”給人留下的印象。如今,在北京市東城區已形成包括嘉誠印象·藏經館17號、方家胡同46號、人民美術印刷廠和東雍創業谷等在內的16家“胡同里的創意工廠”。
“這僅僅是中關村雍和園探索科技與文化融合新模式的一個縮影。”中關村雍和園管委會主任彭湘說。
據介紹,近幾年,雍和園管委會一直積極因地制宜地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新路徑,強化品牌建設。如今,京城黃金地段二環里形成了一批以舊廠房為“據點”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并且衍生出了一批以設計、改造、分租舊廠房,運營文創園為生的“舊廠房改造”企業,充分地發揮著這些老舊廠房的另一種價值。
自2007年以來,雍和園通過政府引導、多主體參與的模式,引導一批閑置廠房“騰籠換鳥”,植入創意產業元素,打造了獨具雍和園、東城區特色的“胡同里的創意工廠”。
在充分尊重歷史遺存的基礎上,“胡同里的創意工廠”已吸引了超過500家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入駐,突破了原有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模式,建立起集創業服務、娛樂休閑和創意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文化企業成長基地。
2010年,“胡同里的創意工廠”被評為新京味十大旅游名片,周邊帶動能力進一步彰顯,通過統一品牌的建設和傳播形成了“小集聚,大融合”的良好格局。
嘉誠印象·藏經館17號是雍和園中舊廠房改造的的典范之一。“這里原是北京市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是由兩棟3層樓房與兩棟2層樓房組成的院落式結構。”北京陽光嘉誠投資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在藏經館17號項目開發過程中,北京陽光嘉誠投資有限公司依托雍和園,通過產權置換、租賃等多種方式“騰籠換鳥”,對舊房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挖掘原有建筑的特點,盡量做到保留與利用,突出創意產業的特點,用藝術的手法處理建筑。
該項目運營后,充分考慮到入駐客群的工作習性和個性化需求。如為了適應創意類工作時間不固定的特點,物業實行24小時辦公。為了滿足創意企業對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需求,園區提供環境舒適、品質優良的公共區域,包括公共會議室、會客室、展室展廳等,完全是公益化的服務。
2012年7月,雍和園20多位文化創意企業負責人和文化創意產業專家齊聚這里,成立了“雍和園創意家俱樂部”。軟硬兼施的舉措,不僅探索了城市核心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的新模式,也為舊城區保護與升級提供了一個樣板。
縱觀世界著名城市發展歷程,舊城區的保護與升級始終是一個核心課題。雍和園模式的獨特性,在于其突破了傳統科技園區以招商引資為生命線的擴張型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通過內部循環更新實現發展的新路徑。
在產業結構上,堅持引進和培育空間占用少、附加值高、產業張力強的科技文化融合型企業,保證了對城市中心區寶貴空間資源的集約利用;在空間布局上,始終遵循風貌保護為先的原則,以保護帶動發展。將文化產業打造成為連接文物古跡、胡同風貌和工業遺存的紐帶,激發創新創意活力,促進了城市文化自身的有機更新。
創意點亮北京
雍和園還十分注重區域文化氛圍的培育和品牌建設,每年一度的“創意點亮北京”文化藝術節不僅為轄區文化企業提供了高端推廣示范平臺,累計超過20萬人次的游客量也充分體現了文化產業反哺于城市文化建設和人民文化生活的終極價值。
“以ACT設計師團隊設計的燈光裝置《OVO》為代表的充滿設計和藝術靈感的燈光秀”、“云集了龍神道、牛奶咖啡等16組國內外一線歌手、樂隊,以最民族、最流行為主題的音樂節”、“模擬高爾夫、數字健身車、視頻互動創意體驗”、“充滿創意靈感的胡同創意之旅”......,今年8月份舉辦的第三屆“創意點亮北京”文化藝術節活動以一場在城市中心區的創意盛宴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活動以“綠色、生長、原創”為主題,重點突出由“國際燈光藝術節”、“‘無限星空’音樂節”、“盛世驕陽云中劇場”、“創意市集”、“視頻創意互動秀”和“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展”等六大板塊組成的地壇主會場活動和主要包括“‘創意之旅’活動”、“建設城市燈光軟實力高峰論壇”、“雍和放映”等三大板塊的分會場活動。
雍和園與北京市和東城區上百家知名文化創意企業和機構深入合作,通過創意化地呈現文化演藝、影視出版、創意設計、數字新媒體和創意旅游等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成果,為廣大市民和海內外游客提供一場極具觀賞性和互動性的“創意盛宴”。
多年來,中關村雍和園從產業基礎服務、產業功能服務、產業化升級服務等方面入手,不斷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打造高端文化創意產業示范推廣平臺,充分彰顯了東城區作為首都文化中心區的鮮明特色,打造并強化了“文化東城”品牌,成為了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
為充分展示雍和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果,讓廣大市民和游客近距離體驗創意,樂動天下、天脈聚源、中文在線等優秀文化創意企業將共同打造本次文化藝術節的重要活動版塊——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展,讓廣大市民和游客通過參觀和互動體驗,感受科技文化融合的魅力。
“雙重身份”的優勢
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是當下很多文化創業產業園區的選擇,因此,有限資源的爭奪異常激烈。然而,當當網、光線傳媒先后上市,成為民營文化企業的佼佼者,聚焦他們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載體——雍和園。
成立6年以來,雍和園科技文化型企業集聚效應凸顯,產業鏈條完備。園區內集聚了光線傳媒、北廣傳媒、當當網、歌華文化、中文在線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等一批科技文化融合特點顯著的重點企業,不僅引領了數字傳媒、數字版權、移動新媒體等典型的“以科技為手段,以文化為內涵”的核心產業,也逐步構建起結構完整、交易成本集約的產業內部鏈條。
此外,以全新理念帶動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服務平臺,也使雍和園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文創產業的快速集聚和發展。目前雍和園內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近150家,2011年收入突破300億元,其中文化類企業超過半數。
在發展過程中,雍和園充分利用其同時作為科技園區和文創產業集聚區的“雙重身份”優勢,搭建融會貫通的政策和服務平臺。引導一批具有科技研發和應用能力的文化企業加入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行列,使其與傳統科技企業平等享受中關村各項先行先試政策,并以此進一步激發文化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力。
同時,雍和園還開創了“定制化”的公共服務模式,在結構上形成了園區、重點樓宇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多層服務平臺,在內容上緊抓知識產權、人才培育等對推動科技文化融合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核心環節。既堅持政府主導,又充分調動企業自主性,以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為依托建設的版權和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已經在北京市甚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目前,雍和園已經初步確立了科技和文化融合發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符合區域和產業發展雙重要求的理念、政策及服務體系。
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
在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北京市積極施行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戰略的背景下,雍和園的發展機遇與瓶頸并存。
一方面,政策環境的共性問題依舊突出。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持,無論在力度上還是針對性上較科技企業政策都有較大差距。推動科技文化融合發展的政策目前仍處于方向層面,缺乏可操作的具體內容和方式。
另一方面,雍和園本身發展也存在特有的掣肘。
首先,有限的空間載體阻礙了產業實力的進一步壯大。雍和園現有面積約3平方千米,根據權威國土資源部門統計,雍和園單位面積生產總值在中關村10個園區中名列第一。但由于園區一半以上位于文物保護區內,現有樓宇幾乎爆滿,可供文化企業入駐的空間十分有限。
其次,周邊配套服務能力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仍有差距。集中體現在重點樓宇周邊的餐飲、娛樂、市政設施落后,不能滿足文化企業對于產業發展氛圍和交流環境的迫切要求;同時,“胡同里的創意工廠”進一步發展升級也要求加大胡同環境整治力度,將首都風貌特色與文化產業活力有機融合。
“針對這些發展問題,雍和園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強自身對政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積極引導企業多維度地申報各級、各部門的產業支持政策。”彭湘說,在空間限制問題上,積極推進中關村空間規劃調整,以增量方式緩解空間短缺;多次向上級主管部門建議有針對性地騰退一批低端產業、開發一批閑置物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物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