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社會,最懷念“人味”……
時隔5年再度造訪法國,首先被麥當勞的Ready To Order機器所吸引。這在亞洲還不多見,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到柜臺上點餐,而是自己在機器上點餐并刷信用卡,省時又方便。不過,如果將來任何消費都是自行跟機器打交道,而不是跟服務人員面對面溝通,那該是多么的缺乏人味呀!時間允許的話,我寧愿拿時間來換些“人味”。
走進麥當勞是為了漢堡包,但我的眼光禁不住被柜子里一個漂亮的身影所吸引──馬卡龍。在亞洲被商人炒作成高價位的馬卡龍,在法國卻在快餐店里就能買得到,一個馬卡龍售價約1歐元。馬卡龍色彩繽紛受人喜愛,魔術大師劉謙在2012年春晚上還特別拿它來當道具呢。
馬卡龍的美麗巡禮,
充滿自然的情趣……
既然來到了法國,當然要到街頭的PAUL去嘗嘗地道的馬卡龍。PAUL在法國其實就是街上的Bakery面包店,風格和價位非常的家常親切。法國人早上喜歡在上班途中拐進PAUL買個牛角面包配上一杯咖啡當成早餐,下午時分則喜歡一頭栽進PAUL,買顆甜美可人的馬卡龍來個一刻鐘的Break。
我特別花上一點時間,先跟玻璃柜里的馬卡龍一一打個招呼。不論是艷紅的Valvet、粉紅的香檳,還是咖啡口味的,都很適合配咖啡。有研究顯示,顏色影響人的情緒,餐廳或咖啡廳的暖色調,加上五顏六色可口的食物,最能帶給人愉悅的感受。
馬卡龍有大有小,我往往會寵愛自己,大膽來上一個大尺寸的開心果口味,再點上一杯濃縮咖啡,選個靠窗的位子,好好地跟馬卡龍獨處一會兒。此時,我會溫柔地跟我手中的馬卡龍說聲“Hi”,高高拿起它,然后在眼前慢慢地巡禮一番。有朋友說:“原來吃馬卡龍還得有儀式呀?”呵,這不是儀式,而是一種贊美,感謝發明馬卡龍的人,為我們的心情增添美麗!
老實說,相對于一些人對美食的瘋狂,我個人還算是比較理性的。特別是看到亞洲把西方的東西引進之后,就把它徹底精品化,仿佛除此之外,就沒招兒了。其實法國街頭的PAUL裝修和服務都走鄰家親切化風格,不像亞洲的PAUL,讓我懷疑到底是吃身份還是吃心情。因為亞洲人把PAUL視為五星級餐廳,進來的消費者特意穿戴,讓我完全找不到原本的感覺。
吃東西應該是件很有情趣的事情,但這種情趣應該是很自然的,而不是做作的。
從孩子們的游戲中,
發現最簡單的快樂……
這讓我想起一位好友的分享。
她到充滿原始風情的圣文生島,大大驚訝于島上的無污染,海邊干凈如人間凈土。當她正驚嘆于眼前的景色時,突然被一陣孩童的笑聲所吸引。四五個當地小孩,黝黑的皮膚在陽光熾烈的照射下更顯亮采。光著上身的小孩人手一根竹竿,正以最原始的方式抓魚。他們個個專注地望著水面,完全無視游客的到來。其中一個小孩搶先抓到了一條小魚,所有的孩子仿佛中了大獎,一起擁抱跳躍、高聲歡呼,可能這就是他們今天餐桌上最最豐美的一道菜。
朋友望著這些小孩燦爛的笑臉,真想永遠把這一張張笑臉放在心里,就好像把照片存在電腦里一樣,隨時想看就打開來看。
朋友說,她這趟旅程的體驗就是:發現原來“快樂”可以這么簡單。不過,她對于離開小島時做的事感到有點小懊惱——在離開小島前,她特別把小孩們全喚過來,給了他們每人10美元。孩子們可能看不懂貨幣,但都知道這一定是錢,當場都笑得咧開了嘴。朋友轉身離去時,背后更傳來一陣陣歡呼……
朋友這時開始后悔了:是否不該給他們錢?這是否破壞了小孩們最單純最簡單的快樂?
崔慈芬:傳播學博士。現為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職場溝通專家。兩度獲臺灣金鐘獎最佳主播、制片人。在大陸及臺灣出版《左手成功,右手幸福》《崔慈芬職場智慧課》《職場人的健康管理》等多部作品。